写在前面:

夏天的雨都很有个性,没有春雨那般矜持,要酝酿好久才羞怯地飘起细密的雨丝,更不像秋雨那般缠绵,淅淅沥沥的几天几夜也不肯离去。

夏雨往往都有一个暴脾气,它来得快去得也快,片云致雨,一言不和,豆大的雨点劈头盖脸就朝你砸下来,噼里啪啦一阵子,它总是让你猝不及防。

诗言志,词抒情。风雨人生,夏日里的疾风骤雨,在不同的文人墨客笔下,都有不一样的人生情怀和感悟。

曾巩在其《西楼》七绝里,这样描写自己高楼听雨的情景:“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苏轼则在其七律《有美堂暴雨》中,这样描写夏雨的豪放:“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和曾巩的等闲视之、苏轼的大气磅礴不同,夏雨在明朝刘基的眼中,是愈挫愈勇后的人生瑰丽。

描写夏雨的七言诗 刘伯温一首描写夏雨的七绝(1)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yǐn)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明 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

简译:

骤雨像是被疾风从远方驱赶过来的一样,瞬间洒落高城,空中乌云密布,雷声滚滚,大地仿佛都在震动。

只一会儿功夫,那兴云作雨的龙就挟着乌云雷电离去了,风住雨歇,艳阳高照,池塘水满,青草滴翠,万蛙齐鸣

描写夏雨的七言诗 刘伯温一首描写夏雨的七绝(2)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天阵雨前后景象的七言绝句,前两句写雨中,后两句写雨后,一动一静,对比鲜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寓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首句写雨至,“风驱急雨洒高城”,雨骤风疾,这雨像是被风从远处驱赶过来的,铺天盖地般的一帘急雨,刹那间就袭卷了高城。

“驱”意风疾,“”谓雨骤,“”意风雨来得快,三个动词连用写出了夏雨所独具的特点,形象生动,畅快淋漓,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次句“云压轻雷殷(yǐn)地声”写雨中,黑云压城,天地间一片昏暗,雷声滚滚,那振聩发聋的声音,把大地都震动了。

乌云密布,象是被压下来一般,雷声振响,大地为之撼动,“压”意云低雨足,“(yǐn)”是震动之意,形容雷声大,两个字蓄足了夏雨电闪雷鸣的气势。

描写夏雨的七言诗 刘伯温一首描写夏雨的七绝(3)

第三句“雨过不知龙去处”写雨住,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刚才还雨骤风狂,雷鸣电闪,转眼间就云消雨散,那兴风行雨气势汹汹的龙不也知去了哪里。 尾句“一池草色万蛙鸣”写雨后景象,风雨过后,池塘里的水涨得满满的,被暴雨冲洗过的青草愈发青翠,蛙声此情彼伏,响成一片。

前两句是雨中情景,风急雨骤,黑云压城,雷鸣电闪,振聩发聋,气势磅礴;后两句是雨后景象,龙隐雨霁,风消云散,青草池塘,蛙鸣一片,安静恬淡。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和雨中的喧嚣躁动相比,这雨后的蛙鸣更显夏日雨后的清幽恬静,令人心生美好。

描写夏雨的七言诗 刘伯温一首描写夏雨的七绝(4)

写在后面:

刘基,字伯温,明朝开国元勋,他不仅是运筹帷幄的军事谋略家,政绩卓越的的政治家,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刘伯温十二岁考中秀才,十四岁习春秋经,十七岁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二十三岁进士及第,这个被誉为神童的奇才,在元朝风雨飘摇的末年,仕途极为坎坷,屡遭排挤和碾压。

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刘伯温韬光养晦,等待时机,终于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和青睐,往后余生,鞠躬尽瘁,他把满腹才华都奉献了大明朝的建立和发展上。

描写夏雨的七言诗 刘伯温一首描写夏雨的七绝(5)

我们无从考证这首《五月十九日大雨》的写作背景和具体时间,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却能感受到诗人旷达开朗的人生情怀。

夏日里的某一天,诗人高楼观雨,眼见得疾风裹挟着骤雨呼啸而来,天地间立刻处于一片混沌之中,但是,疾风暴雨也只是一阵子,总有云散日出的时候。

通过对大自然景况的观察,诗人悟透了一个人哲理:人生的风雨也如大自然的风雨一样,可以有,但不会长久。

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和坚持,始终秉承着自己的操守和初心,那么,再大的风雨又能将你怎么样呢?

大雨过后,我们不要只顾低头看路,一味地抱怨脚下泥泞难行,而是要学会看天,因为风雨过后不一定有彩虹,但一定会有云淡风轻,艳阳如初,一如刘基诗中的“一池草色万蛙鸣”……

描写夏雨的七言诗 刘伯温一首描写夏雨的七绝(6)

刘伯温画像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关注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