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李鸿章故居被公布为合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有“李府半条街”的荣光又尘封多年的老宅,再度吸引到世人的目光,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今天的李鸿章故居陈列馆?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今天的李鸿章故居陈列馆(今天是李鸿章故居开放20周年纪念日)

今天的李鸿章故居陈列馆

1985年,李鸿章故居被公布为合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有“李府半条街”的荣光又尘封多年的老宅,再度吸引到世人的目光。

2019年9月27日,位于淮河路步行街的李鸿章故居陈列馆迎来开馆20周年纪念。这座藏身于淮河路繁华闹市的古建筑,今已是4A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来合肥不可错过的景点。即日起,江淮晨报将推出系列报道,为您揭秘李府背后的故事。

1998年,正在泾县张氏宗祠忙着修缮的汪晓彬,接到了一通来自合肥的电话。“李鸿章故居开始修复了,希望你来。”

彼时28岁的汪晓彬,从未在省城施展过自己的木雕手艺,他期待着大展拳脚。

这一年,李鸿章故居正式晋级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正待修复布展;而一度引发全城关注的李府“拆与留”的话题,已过去很多年……对于“尘封”近百年的李氏老宅来说,这也是重新焕发生机的起点。

从“李府半条街”到老城“大杂院”

李鸿章故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典型的江淮民居。初建成之时,淮河路是合肥最繁华的东大街,而李府的规模要比今日恢弘十倍有余,甚至有“李府半条街”的说法。

1901年,李鸿章病逝,李府家宅几经波折。相关资料记载,上世纪50年代,李鸿章家族故居临街的部分分别被改建成淮河百货公司和其他商店。后面的房屋被划归当作银行宿舍。

1985年,一片民房中的李府被公布为合肥市重点保护单位。“那时的步行街就是一片老居民区。李府就像是个大杂院,住了几个单位的居民。开馆前搬迁,一个院子就迁走了40多户。”现任李鸿章故居陈列馆馆长吴胜说。

李府“拆东保西” 按“修旧如初”还原

彼时,合肥老城改造正轰轰烈烈进行中,淮河路改造也被列入议事日程。李鸿章故居所在的位置已算“寸土寸金”,考虑到李府是文物保护单位,在最初的工程计划中,是拆除之后异地重建。

实际上,按照文物保护的原则,“原地保护,修复如初”是最好的选择。一时间,李府“拆与留”成为社会各界的热议话题。最终,在市文物部门和有关专家的多方努力下,形成了一个“拆东保西”的方案——拆除李氏旧宅东边占地2500平方米、文物价值较低的李国衡故居异地重建,保存西侧李鸿章故居原地修复。

“故居是木质结构年久失修,破坏严重。按照结构安全和文物保护原则,对建筑工程木构架全部落架大修,建筑基础重新砌筑,建筑构件尽量使用原有材料;对其中缺少的构件或不能继续使用的构件,专家要求按原建筑特征及参考江淮地区的明清建筑和清《工部工程则例》进行维修。”吴胜说。“现在的故居,尤其是三进还有小姐楼,保持了原有的格局和风貌。”

一尊小木狮 雕足八个日夜

“来了之后,不是立刻开工。我现场用木板雕了个样品,才通过了考验。”在此之前,汪晓彬活跃于皖南地区,木雕技艺不在话下。但着手开始修复时,他发现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简单。“当时也没有互联网,只能查阅纸质文献。我发现很有意思的是,这里的风格有北方的味道,也有皖南的元素,甚至有一些图案我没见过,但是能在外国的文献上找到。”

汪晓彬告诉记者,当时李鸿章故居仍有不少留存,所以在修缮时,需要照着原有的老物件、风格来修整或是“复制”。

“李府大门口的斜撑,因为常年漏雨烂了不少,用新材料做仿古很难。尤其当时斜撑上有一公一母一对狮子,留存下了一只母狮子,我就需要用一样的刀法做出一只公狮子来,这就花了8天时间。”汪晓彬告诉记者,在修缮中还包括400多块门板,每块的图案都不一样。

“原先留存下来的有两块,所以有了参照物,剩余的就要按照这个风格来,不能偏离。当时对面就是段家祠堂,我也去现场借鉴了一些。”汪晓彬说,自己请来了师弟、九华山的艺人一起修缮,工作前后历时8个多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