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宽窄巷子的石板路(散文一条石板路的千年坚守)(1)

(摄影:姚显荣)

亲爱的读者,我不是画家,但撷取美的片刻,是我的心愿;我不是作家,但记录每一次感动,是我的习惯。

我是巴渝儿女,重庆子民,为读者推介重庆之美,乃地主之谊而责无旁贷。

重庆,南宋淳熙16年(公元1189年),因宋光宗先封王,后称帝,“双重喜庆”而得名。又因其山峦叠嶂,绵延起伏,“云天与高楼相拥,山峰与日月相吻”,故美其名曰“山城”。

在那重庆主城沙坪坝区,在那巍巍歌乐山下,在那滔滔嘉陵江畔,座落着古朴风韵的千年古镇磁器口,堪称浓缩版的“小重庆”。

话说磁器口,乃千年古镇,绝不吹嘘,有史可鉴。磁器口,宋真宗咸平年间(998年),最早叫白岩场,明建文四年(1402年),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朱棣篡位,逃出皇宫后削发为僧,流落到重庆,曾在白岩场的宝轮寺隐匿长达五年,世人知情后,遂将白岩场改名龙隐镇。清朝初年,因龙隐镇瓷器业发达,加之“瓷”与“磁”相通,又改称磁器口。

磁器口,被列为中国十大古镇之首,除了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巴渝民风特色外,我想,与那条历经千年风霜雨雪洗礼,却依然默默坚守的石板路密不可分。

一条石板路,串连着磁器口古镇的大街小巷;串联着南来北往游客的魂牵梦萦;承载着磁器口古镇的前世与今生;倾诉着磁器口古镇千年的寒来暑往,历史的光辉与久远;见证着磁器口古镇沧海桑田的荣辱兴衰。

散文宽窄巷子的石板路(散文一条石板路的千年坚守)(2)

(摄影:姚显荣)

巍巍歌乐山曾问:石板路啊!你的千年坚守是为哪般?石板路浅浅一笑,答曰:“我的坚守是为承载游人的脚步,传承历史文化的记忆。”

滔滔嘉陵江又问:“石板路啊!你日晒雨淋的坚守和付出,得到了什么?石板路嫣然一笑,回答说:“衬托磁器口的美,衬托重庆的美,就足矣!游人的赞美,就是我得到的最好回报。”

一条石板路的千年坚守,支撑着磁器口古镇的骨和架,滋养着磁器口古镇的灵和魂。“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彰显了它们的荣辱与共,相依为命。那条石板路,仿佛是巴渝儿女不屈不挠精神的化身。

矗立沙滨路,放牧视野,远望暮色苍茫的磁器口,细雨朦胧,烟雾缭绕,宛如深闺中的窈窕淑女,平添几分神秘和妩媚。磁器口古镇坐拥一江三山之独特地貌,一湾嘉陵江水天际而来,巧从门前流过,波光粼粼,烟波浩渺;马鞍山、金碧山、凤凰山情同手足,三山并列嘉陵江边,宛如三位貌美如花,风姿绰约的仙女在江边戏水,马鞍山居其中,金碧山蹲其左,凤凰山昻其右。一湾江水,三山遥望,雨谷深场,曾经“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时万盏明灯”繁盛一时,被赞誉为“小重庆”,是重温老重庆旧梦的好去处。

沿着一条悠古的石板路,走进磁器口古镇。入夜时分,街道华灯初上,古镇的大街小巷七彩斑斓,绚丽多彩,平添几分妩媚和灵气。虽然天公不作美,空中下着牛毛细雨,但游客的闲情逸致依然如故。古镇商铺门庭若市,游人熙熙攘攘,商品琳琅满目,商贩卖弄吆喝,游客的欢声笑语和商贩的吆喝声交织一起,宛如一曲悦耳动听的歌,飘荡在古镇的上空,飘散在时光的记忆里,一派热闹繁华景象。

而一条青青的石板路,街道两旁古朴的商铺和民居,仿佛把自己置身事外,远离了城市喧嚣的打扰,尤显清幽淡雅,古朴沧桑。它仿佛向游人倾诉着那里千年前的世事变迁,岁月沧桑,任凭时光倒流,带领游客穿越时空,去追寻历史,追寻岁月,追寻过往,去领略磁器口千年的历史人文,古朴风韵。

散文宽窄巷子的石板路(散文一条石板路的千年坚守)(3)

(摄影:姚显荣)

古镇傍晚,那条青青的石板路,古朴的民居,苍老的古树,“九宫十八庙”的古迹,建文帝隐居宝轮寺的传说,仿佛给游客带来无限遐想和思绪放飞,让游客尽情领略磁器口的古朴风韵,岁月沧桑。而灯光华丽的夜景,琳琅满目的特产,色鲜味美的小吃,也让游客领略古镇的热闹繁华和现代气息。磁器口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和谐共生,交相辉映,兼容并举,更彰显了它的特色和与众不同,更彰显了它“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的历史文化底蕴。

磁器口古镇有道特别的风景线,那就是“山城棒棒军”。他们肩扛一根棒棒和绳子,穿梭在古镇的大街小巷,或帮游客挑行李,或帮商家搬运商品。用一根绳子系住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用一根棒棒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

那些吃苦耐劳的“棒棒”,是山城重庆特有的群体,特殊的风景线,他们用勤劳和诚信,诠释着巴渝儿女不屈不挠的精神内涵。“棒棒”既是山城重庆亮丽的一道风景,又是巴渝儿女勤劳和诚信的城市名片。

散文宽窄巷子的石板路(散文一条石板路的千年坚守)(4)

(摄影:姚显荣)

游玩磁器口,最美的相遇总在最后。沿着青青的石板路,转过两道幽静的巷口,走进古树浓荫的巷子深处,一座古色古香,结构精致,布局紧凑的四合院民居呈现在游客眼前,它尤显古朴,颇具风韵。四合院大门的门楣上“耕读渔樵”四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它雕刻精致,形象传神,精美绝伦。

漫步四合院,浓郁的中国传统韵味,犹能感受到主人当年淳朴的治家之风。小院正厅悬挂着渔夫、樵夫、农夫、书生四幅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代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基本生活方式,也代表农耕社会黎民百姓对“渔者有其泽,樵者有其林,耕者有其田,读者有其书”的美好愿景。而将“耕读渔樵”融入生活的细节之中,则彰显一家之主对后人的期许和教诲。

徜徉在那座带有幽静古朴,岁月沧桑的四合院里,无限遐想着那里鲜为人知的过往,领略着那里古色古香的风韵,品读着那里“耕读渔樵”的治家理念,视线里的一窗一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会让你感受到一种触及灵魂深处的幽谷和恬静。或与一幅画的对视,或与一棵树的独语,或与一朵花的对白,你定会以为时光倒流,听任岁月悠悠,芳草斜阳。

雨,越下越大;夜,越来越静;夜幕下的磁器口,也越来越美。“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你的古朴风韵,就是你的最美。

磁器口,那是一条石板路的千年坚守,也是一个来过,今生就不会忘记的地方……

——————————————————

散文宽窄巷子的石板路(散文一条石板路的千年坚守)(5)

作者简介:笔名:整装代发;微信名:杰杰;姓名:宋代发;曾在重庆市税务系统任职,商人,自媒体撰稿人,爱好文学,喜随笔,曾在报刊、杂志、百度、微信等媒介发表《人生迷惘时,再读老人与海》、《趟过时光的记忆》、《岁月的感悟》、《细读傅雷家书》、《母爱是一种守望》、《洱海边的老屋》等散文60余篇。

图片摄影:姚显荣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