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刘备让徐州的主要内容(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1)

心口不一的君子——说刘备(三)

三国演义刘备让徐州的主要内容(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2)

文/郭英德

三国演义刘备让徐州的主要内容(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3)

三、枭雄品格:“天下英雄谁敌手”

(接上)

(二)权术高手

刘备 “让三城”的政治事件,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高超的政治权术。能把政治权术玩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非刘备莫属。

第一是“三让徐州”,这在历史上并无其事。从正史来看,陶谦病重,把糜竺和陈登找来,说我已经不行了,曹操对徐州虎视眈眈,将来只有刘备可以依靠,说完就死了,并没有“三让”之类的举动。陶谦死了以后,陈登、糜竺找到刘备,希望他出来主持大事。刘备起初不答应,老百姓苦苦哀求,刘备才答应下来。

所以说,“三让徐州”,这是小说作者为了写刘备的得人心而添加的。尽管刘备兵寡将乏,没有地盘,但有人看中他的人品,看中他的出身,非得把整个徐州让给他不可。

三国演义刘备让徐州的主要内容(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4)

三让徐州

曹操对徐州一直虎视眈眈,因为徐州是中原地区的战略要地,所以出兵围攻徐州。孔融出兵要救徐州,但自己的兵力太小,就请刘备前来解围。到了徐州,陶谦一见刘备,“仪表非俗,语言如钟”,二话不说,就急命糜竺取徐州牌印来,硬要让给刘备。

所以刘备在名声宣传上颇为成功,有相当轰动的广告效应,他让大家都知道了自己是位“仁义之主”,是个好人。陶谦着急要把徐州牌印交给刘备,刘备却说:“今特为大义,暂来相助,何出此言。”坚决不肯接受。——这是“一让”(卷三《吕温侯濮阳大战》)。

于是刘备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请曹操退兵。正好袁绍起兵讨伐曹操,曹操就卖给刘备一个面子,退了兵。陶谦更有理由把徐州交给刘备了,他宴请刘备,要刘备接受徐州太守的位置。刘备推辞说:“孔文举令备来救援徐州,以义之故。今却据守,人不知者以为大不义也。”谁劝也不听。孔融说:“今日之事,天与不取,悔不可追。”刘备还是坚执不肯。

这时陶谦抱着刘备痛哭道:“君若舍我而去,吾死不瞑目!”关、张合劝刘备接受徐州牌印,刘备居然“掣剑自刎”,幸亏赵云夺了佩剑。陶谦没办法,就留刘备驻扎在小沛,帮助他保守徐州,刘备答应了。——这是“二让”(卷三《吕温侯濮阳大战》)。

最后是“三让”。陶谦病倒在床上,弥留之际,恳请刘备受取牌印:“我的儿子靠不住,百姓信赖你这样的仁义之主。你接管徐州,我死则瞑目矣。”刘备仍然不答应,“陶谦以手指心而死”。

于是众官拥戴刘备领徐州事,刘备还装模作样地一辞再辞。这时“徐州百姓哭拜于地”,说:“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死于贼人奸党之手矣!”这时刘备才领了徐州牧(卷三《陶恭祖三让徐州》)。

三国演义刘备让徐州的主要内容(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5)

毛宗岗评价说:“刘备之辞徐州,为真辞耶,为假辞耶?若以为真辞,则刘璋之益州且夺之,而陶谦之徐州反让之,何也?或曰:辞之愈力,而受之愈稳。大英雄人,往往有此算计,人自不知耳。”(毛本《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回评)也就是说,刘备虽然想要徐州,却故意做出不想要的样子,这样最终才能坐稳徐州太守的位置。这是一种看法。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徐州虽然是个战略要地,但是地处平原,攻不可救,退不可守,又挨着曹操的老巢许昌,做了徐州太守后,等于倚在曹操的卧榻之下,所以刘备不想以它作为根据地。这个看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三国演义刘备让徐州的主要内容(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6)

三让徐州形势图

第二是“权摄荆州”。

如果说“三让徐州”是陶谦真心实意,难以固辞,那么,“权摄荆州”,性质就大不相同了。从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刘备的权术和心机。因为对刘备来说,徐州是可有可无的,而荆州则势在必得,否则就无法实现诸葛亮在隆中对策时提出的“跨有荆、益”的政治蓝图。对此,刘备心里非常着急,却一直不形于色,这可真了不起。

三国演义刘备让徐州的主要内容(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7)

刘备从汝南败走荆州,往投刘表。刘表手下的人认为刘备“心术不正”,不能接纳。但刘表觉得刘备是同宗兄弟,不可不留,于是把他留在了荆州(卷七《刘玄德败走荆州》)。后来刘表派刘备驻扎新野。一次在宴席上,刘备不由自主地吐出真言。刘备面对曹操、袁绍这样的英雄的时候,他是“勉从虎穴暂栖身”,很小心谨慎。但是面对像刘表这样的庸庸碌碌的人物,他心理的防线就松懈了,警惕性不高了。他乘着酒兴说:“备若有基本,何虑天下碌碌之辈耳!”刘表听了,“忽然变色”,心想:我有这个荆州,怎么就变成碌碌之人了?刘备突然明白说错话了,害怕刘表要杀他,马上逃回新野(卷七《刘玄德襄阳赴会》)。

黄祖失守江夏,刘备偕同诸葛亮去荆州见刘表。刘表一边要刘备来帮忙理事,一边对他许愿:“吾死之后,弟便为荆州之主也。”刘表并不是真地要把荆州托付给刘备,他是在考验刘备到底有没有这种野心。

这时候刘备还不敢暴露自己的野心,所以极力推辞。诸葛亮私下问他:“刘景升付荆州与主公,何以却之?”刘备说:“备感景升之恩,未尝忘报,安忍乘其危而夺之?”孔明感叹道:“真仁慈之主也!”(卷八《孔明遗计救刘琦》)

当曹操大兵南下时,诸葛亮献计,让刘备乘刘表病在危笃,“借此郡以图安身,兵精粮足,可以抗拒曹操也”。刘备却说:“公之言甚善,奈何备感景升之恩,安忍图之!”诸葛亮坚持道:“今若不取,后悔何及!”刘备坚决地说:“吾宁死不忍作无义之人。”蝼蚁尚且惜命,人岂如此容易要死要活?刘备不过是夸张其辞罢了(卷八《献荆州粲说刘琮》)。

不久刘表病重“托孤”,说:“吾死之后,贤弟可摄荆州。”刘备拜倒在床下说:“备当尽竭忠诚,扶助贤侄,安敢以摄荆州之重任乎?”仍然力辞不受。他后来对诸葛亮说:“景升待我甚厚,今若举此事,人言我忘其大恩,故不忍也。”(卷八《献荆州粲说刘琮》)表面看来刘备好像真的是“大仁大义”,其实他最担心的是“人言”——别人说三道四,会毁了他多年苦心经营的“仁义之主”的名誉。

刘备对荆州一直是看好的。荆州的地势和徐州大不一样,它有险可守,作为战略要地,比徐州更为重要。因为刘备下一步就是要取西川,荆州当然是必经之路,是一个很好的前沿阵地。所以,刘备对荆州可说是朝思暮想,必欲得之而后快。

所以在赤壁之战之后,刘备立刻提出要得荆州,“权且容身”。诸葛亮嘲笑他说:“当初亮劝主公取荆州,主公不听,今日却想耶?”他只能搭讪着:“事已至此,无可奈何。”(卷十一《周瑜南郡战曹仁》)

可见刘备并不是不想要荆州,而是很想要荆州,因为他“孤穷一身,四海无置足之地”(卷十一《周瑜南郡战曹仁》),新野那小地方,怎么容得下他?但是因为刘表曾经收容他,刘备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不忍忘恩”,以便树立自己的“仁德”的形象。能够将自己的欲望藏在心底,该忍的时候一定要忍,即使是很想要的地方,时机不到也不能轻易出手,这正是刘备的“枭雄”品格。

三国演义刘备让徐州的主要内容(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8)

子君绘“刘备借荆州”

第三是“自领益州”。

益州原归汉宗室刘璋防守,而刘璋平生懦弱。诸葛亮在“隆中对策”时,就提出占领益州、三分天下的谋略。正是有了这个对策,刘备才看好诸葛亮,劝他非出山不可。所以对刘备来说,益州很重要,一定要据为己有,只是时机未到。

“张松献图”给刘备提供了收取益州的绝佳机会。张松本想把西川地理图献给曹操,但张松长得太丑,曹操看不上他。曹操从来不以貌取人,这次却失之交臂了。

三国演义刘备让徐州的主要内容(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9)

叶雄绘“张松献图”

张松到了荆州,想要游说刘备取益州。诸葛亮很聪明,知道张松有所为而来,所以要刘备做足姿态。于是刘备好酒好饭地招待张松,却一句不提益州之事。最后送别时,刘备拉着张松的手,依依不舍,泪流满面,送了一程又一程,感动得张松实在憋不住了,力劝刘备取益州,还取出自己画的西川地理图,献给刘备。刘备假惺惺地回答:“备虽艰窘,奈刘季玉与备同宗,若相攻之,恐天下人唾骂。”张松劝他:“今若乘时不取,为他人取之,悔之晚矣。”(卷十二《张永年反难杨修》)

回益州后,张松给刘璋献计,劝他结好刘备,以为外援。刘璋很相信刘备,便接纳了这个建议。当时满朝文武都反对,说刘备是个“枭雄”,不能轻易用他,但是刘璋还是看好刘备,非常相信地说:“玄德是我宗兄,他安肯有夺我基业之心也?”(卷十二《庞德献策取西川》)

然而,“知人知面不知心”,刘备可不像刘璋所想的那么“仁慈”。当法正见刘备时,他说:“备一身寄客,未尝不伤感而叹息。常思‘鹪鹩尚存一枝,狡兔犹藏三穴’,况吾人乎?且蜀中乃丰余之地,非不欲之,奈刘季玉同一宗室。”心里虽然很想要取益州,表观上却抹不开面子。

法正力劝刘备采取果断的行动,“此机会不可错失”,刘备却“尚自沉吟”,不愿“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史官做诗称赞道:“不因小利忘仁义,便是当年尧舜心。”(卷十二《庞德献策取西川》)

没想到这位“尧舜”装不了多久就露馅了。庞统随刘备到西蜀,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劝刘备说:“今日不取,终被他人取耳。历代以来,多以权变得天下,用仁义以守之。主公熟思焉。”庞统说出了历来政治野心家的心声:要取天下必须用“霸道”,得天下以后再行“仁道”。刘备听了恍然大悟:“金石之言,当铭肺腑。”(卷十二《庞统献策取西川》)

三国演义刘备让徐州的主要内容(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10)

于是刘备遂起兵西行,明为襄助刘璋,暗中相机行事。庞统劝刘备设宴,席间杀了刘璋。刘备说:“季玉是吾同宗骨肉,诚心待我。更兼吾初到蜀中,恩信未立,若行此事,上天不容,下民亦怨矣。公之谋,虽霸者不为也。如此,则不义矣。”庞统、法正再三劝说,刘备丝毫不听。

次日与刘璋大会于涪城,筵席间,刘备再三声明:“吾弟兄同宗骨血,共议大事,岂有二心?”并深责庞统:“吾以仁义躬行天下,安忍为此?汝无复言。”(卷十三《赵云截江夺幼主》)

在这点上,刘备的确比庞统高明,体现出“枭雄”的品质。他非常明白,要得益州,首先要得民心。如果不顾一切地用诈术取得益州,一则守不住,二则原来的一世英名都栽到这上头了。原来大家都觉得刘备是“仁义之主”,现在他以这种诈术来取代刘璋,怎么面对天下百姓,尤其是益州的百姓呢?所以他绝对不能这么做。

当然,刘璋对刘备也不放心,不敢留他在涪城,而是派遣他去防守葭萌关。在葭萌关,刘备采用了“广布仁义于天下”的施政策略来讨好百姓,让老百姓看到他怎样真正爱民如子,造成一种社会舆论,从而建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三国演义刘备让徐州的主要内容(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11)

这时张鲁大兵南下,刘璋派刘备前往抵御。他的手下人说:刘备已经慢慢做大了,千万不能再给他兵力,不能再给他粮草。刘璋听从挑唆,真的不接济刘备军马钱粮。这事激怒了刘备,他立刻翻脸不认人,说:“吾为汝破敌,费力劳心。汝今积财吝赏,何以使士大夫死战乎?”碰巧刘璋得知张松叛变西川,私交刘备,也明白了:“刘备欲夺吾之基业”,于是两人反目成仇。

刘备杀了杨怀、高沛,夺下涪水关。涪水关相当于益州的门户,夺下涪水关,说明刘备距离做益州太守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这令刘备非常兴奋,饮酒庆贺,得意忘形地说:“今日之会,可为乐乎?”

都说酒后吐真言,刘备对益州处心积虑,早有所谋,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这次机会终于等到了,所以他毫不留情,兵临城下,逼着刘璋投降。

面对刘备大军,刘璋必须做出选择,要么降,要么战。战的结果,就是百姓受害;而降呢,不过是自己受苦。刘璋想到:“吾父子在蜀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攻战三年,肉血捐于草野,皆我之罪也。我心何安?不如投降,以安百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刘璋才是真讲仁义的,他宁可失去自己的权势,也不愿意看到百姓受到伤害。这既表现了他孱弱的性格,也表现了他的“恻隐之心”。真讲仁义的人,不在宣传,而在行动。

刘备明明是在逼着刘璋交出权势,“自领益州牧”,这时却继续做秀。在刘璋受降时,他握着刘璋的手,泪流满面地说:“非吾不行仁义,奈势不得已也!”(卷十三《刘玄德平定益州》)。

三国演义刘备让徐州的主要内容(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12)

在“势”和“仁义”的选择上,刘备没有选择“仁义”而选择了“势”。作为一个枭雄,刘备在他的道德品质赢得了一定的口碑,已经足以装饰他“仁义之主”的形象以后,就可以更重视他的现实利益。一旦丧失这个现实利益,就等于丧失称霸天下的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该称霸时却讲“仁义”就不合时宜了。

所以“仁义”只是个幌子,“势”即形势才是真的,“仁义”敌不过形势。形势所逼,就是时机所逼。逼到什么程度?逼到非夺权势不可,这时就不可手软了。所以为了权势可以牺牲仁义。刘备“自领益州”完全是一场军事政变,不管怎么说用“仁义”都无法解释。所以宋代文人苏轼评价这一行为“失天下义士之望”(《诸葛亮论》)。

“三让徐州”、“权摄荆州”、“自领益州”,这三次政治行动反复渲染了刘备的政治野心与伪善品格。古人说:“欲速则不达”,“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刘备是很懂得这套政治权术的。

(三)封王称帝

小说后来描写刘备的封王和称帝,那就更为滑稽,近于演戏了。

卷十五《刘备进位汉中王》,诸葛亮劝刘备“暂为汉中王”,说是“机不可失”,不可使部下失望。张飞也说:“若不如此,半世英雄成一梦矣!”小说写道:“玄德再三推辞不过,又恐军心有变,只得依允。”

卷十六《汉中王成都称帝》更是一场闹剧。诸葛亮等人劝刘备称帝,刘备坚决拒绝,一再说:“卿等欲陷孤为不忠不孝之人耶?”“孤愿其死,不为不忠不孝之人。卿等勿令孤作万载之骂名!”看来几乎没有商量的余地了。

三国演义刘备让徐州的主要内容(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13)

但是,当诸葛亮装病卧床,力劝刘备登基的时候,刘备的口气突然缓和了,一开始推托说“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议论也”;但马上就说“待军师病可,行之未迟”。当十六位大臣闻言拜伏于地时,刘备还假惺惺地说:“陷孤受万代骂名,皆卿等也!”

直到登基大典时,刘备“受了玉玺,捧于坛上”,还要“四面让之”,说:“备无才德,请于有才德者受之。”真是把戏演足了。

在历史上,刘备称帝是迫不及待的,费诗因提出反对刘备称帝,还被刘备贬了官(《三国志·蜀书·费诗传》)。

小说中刘备的这些做法,与《水浒传》中的宋江极为相似。在《水浒传》中,宋江早就看好梁山泊第一把交椅,却一再退让,不管是谁,只要是被他逮着的有头有脸的将官,他都要将他们“扶上交椅,倒头便拜”,假模假样地要让出第一把交椅。这种把戏一演再演,正如李逵所说的“让弟兄们都寒心了”。

(四)百姓偏不以为假

《三国志演义》小说这么描写,是想把刘备“仁义之主”的形象塑造得更高大一点,更鲜明一点,更可爱一点,没想到却起了反作用。这就是鲁迅所说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欲彰显刘备“宽仁厚道”的品质,没想到像在作伪似的。

刘备是“似伪”而不是“真伪”,这是一个区别,也就是说刘备不是真的在作伪,他的所作所为是发自内心的,做起来却像是假的。读者在读小说的时候,明明知道刘备有作伪之嫌,却又感觉不出他作伪;或者说明明知道他在做假,却认为他不是假的,而是真的。

毛宗岗在评论刘备“携民渡江”的举动时说:“或曰玄德之欲投江与曹操之买民心一样,都是假处。”刘备携民渡江的时候说:“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说着便要跳江自杀。有人说这种做法和曹操收买民心的做法是一样,都是假的。

三国演义刘备让徐州的主要内容(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14)

叶雄绘“刘玄德携民渡江”

毛宗岗接着说:“然曹操之假,百姓知之;玄德之假,百姓偏不以为假。虽同一假也,而玄德胜曹操多矣。”(毛本《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评语)毛宗岗认为,曹操做假,百姓知道它是假的;而刘备做假,百姓明明知道,却都把它当作是真的。

三国演义刘备让徐州的主要内容(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15)

相比较而言,刘备的做假水平的确比曹操高明得多。曹操作假的时候,尽管大家知道是假的,但都不得不接受。刘备不一样,当他做假的时候,大家明明知道是假的,还愿意接受他,甚至认为他绝对不假。这大概就是“心口如一之小人”和“心口不一的君子”之间的区别。在这点上,作为“枭雄”,曹操显然比不上刘备高明。权术高超的枭雄,是真正善于做假的人。居心叵测的政治家、野心家在做假的时候,能够让你明明知道他在做假,却偏不以为假,反以为真。

更有意思的是,刘备做假,不仅别人可以不以为假,甚至连他自己都可以不以为假。他作假已经做到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真实感情的流露。所以他的作假是权术与真心的天衣无缝的结合。

刘备多次声称:“宁死不忍作负义之事”,“愿其死,不为不忠不孝之人”,这既是为自己做广告,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心理暗示。“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最后连刘备自己都信以为真,以为自己果然是大仁大义、大忠大孝之人,于是连做假都成了真心的流露。作假能做到不仅别人信以为真,连自己也信以为真,这可以说是作假的最高境界。

但是,老百姓的眼光毕竟是雪亮的,当时人也许“偏不以为假”,后世人却能看透刘备的伪善。隔了一段时间,有了时空间隔以后,“距离产生美”,这时候百姓就不再“偏不以为假”了。

后世的百姓没有跟刘备直接接触,没有直接受到他言行的感染,所以心明眼亮,可以辨析出刘备行为的真假。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句歇后语:“刘备摔阿斗——刁买人心”,这是老百姓阅读《三国志演义》以后的一种深刻的感受,融入了老百姓的政治智慧。

向上滑动 查看往期内容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十五):心口不一的君子——说刘备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十四):心口不一的君子——说刘备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十三):古今奸雄第一奇人——说曹操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十二):古今奸雄第一奇人——说曹操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十一):古今奸雄第一奇人——说曹操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十):古今奸雄第一奇人——说曹操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九):古今奸雄第一奇人——说曹操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八):雄姿英发的年少周郎——说周瑜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七):雄姿英发的年少周郎——说周瑜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六):雄姿英发的年少周郎——说周瑜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五):雄姿英发的年少周郎——说周瑜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四):正直真诚的猛将兼莽汉——张飞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三):正直真诚的猛将兼莽汉——张飞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二):正直真诚的猛将兼莽汉——张飞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一):正直真诚的猛将兼莽汉——张飞

三国演义刘备让徐州的主要内容(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16)

作者简介

郭英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在戏曲小说、散文史、古典文献、学术史等方面卓有建树。著有《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读三国 说英雄》等。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京师文会

三国演义刘备让徐州的主要内容(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17)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黄佳怡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