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是人和动物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具有抗氧化、调节免疫、促进动物生长、解毒、缓解应激等功效,在维持机体健康和疾病调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体内维持适度含量的硒,对提高自身免疫力,抵抗氧化应激以及炎症性疾病有着积极意义。

国内有机硒排名前十(新知新型纳米硒肥)(1)

(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硒在自然界的分布并不均匀,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缺硒。我国硒的分布也极不均衡,除部分高硒区,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主要包括东北、华北、西北一带的二十二个省市,占我国国土面积72%,影响人数达7亿)缺硒,其中30%为严重缺硒地区。

缺硒地区的作物、动物等食物中硒含量低,这些地区人群中肝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发病率都很高。因此,补硒因其利于预防疾病和增强体质而逐渐受到重视。饮食补硒是弥补硒摄入不足的最有效方式,因此,打造富硒农业和富硒农产品,成为当前许多地方政府和农业经营者的投资热点。

然而,低硒地区盛产富硒农产品,大都通过施用亚硒酸钠硒肥的方式实现。这些施用的亚硒酸钠硒肥,只有5%-30%能被植物吸收利用,而70%-90%则残留在土壤中,并随着土壤理化性质的变迁而发生迁移、转化,污染地表和水体,影响鱼类、鸟类和陆生动物正常发育,甚至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

国内有机硒排名前十(新知新型纳米硒肥)(2)

(图片来自网络)

硒的主要存在方式有三种:无机硒,有机硒和纳米硒。无机硒(主要为亚硒酸钠)是硒在自然界存在的最主要形式,因为成本低、来源广泛,是最传统、也是目前采用最多的硒肥。有机硒是通过酵母对无机硒的转化吸收,使硒与酵母细胞内的蛋白质、氨基酸、多糖等结合,从而转化为有机硒。纳米硒是通过化学或者微生物转化的方法,将无机硒转化成零价态,大小在100-500纳米左右的硒颗粒。与无机硒相比,有机硒和纳米硒生物利用率高,对人体潜在危害低,且纳米硒安全性最高,是未来最具发展前景的硒肥。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所吴丽芳课题组,从土壤中筛选分离出多株可以将无机硒转化成纳米硒的微生物菌株。其中,普罗威登斯菌具有优秀的无机硒耐受性能,在培养基中亚硒酸钠浓度为800mM的情况下,仍能正常生长,耐受能力大大超过目前报道的其他纳米硒合成菌株。此外,该菌株具有快速的无机硒(亚硒酸钠)还原能力,在含5mM亚硒酸钠的培养基中培养时,2小时侯即开始还原亚硒酸钠,24小时后,超过95%医生的亚硒酸钠被还原成单质硒,为目前报道的最高合成效率,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依托该菌株合成的纳米硒,合肥研究院初步研制成功了纳米硒肥,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纳米硒肥与传统亚硒酸钠硒肥具有同等的富硒效果,可使番茄、甜椒、黄瓜等作物达到富硒农产品标准,改善糖酸比,提高可溶性糖、维生素C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等营养品质指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且安全性更高,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来源: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