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遥指杏花村在山西哪里(牧童遥指的杏花村)(1)

杜牧生于80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杜牧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大杜”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才华出众,风流倜傥,有时不拘小节,受到政治排挤,迁官外放。833年春,杜牧由宣州赴扬州,“予过金陵”后作诗“若到上元怀古去,谢安坟下与沉吟”,表留念之情;848年,杜牧“戊辰年向金陵过”。

杜牧是在失落的背景下来到古都南京的,当时的秦淮河两岸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奢靡生活的场所。杜牧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的不只是眼前的歌舞升平,更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为唐王朝前景担忧。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下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这首诗把对秦淮美景的抒写与对时局的深沉感慨结合了起来,借烟月迷茫的秦淮之景,感叹前朝亡国之音,借此对晚唐社会上的腐败奢侈、醉生梦死的奢靡之风予以讽刺,提醒统治者莫忘前车之鉴。

牧童遥指杏花村在山西哪里(牧童遥指的杏花村)(2)

杜牧还写过一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由于作者没有明确具体位置,以至安徽贵池、山西汾阳、湖北麻城等地各执一词,纷争“杏花村”。其实,《清明》与《泊秦淮》、《江南春》诗意相承,后两首是对《清明》的延伸与注释,而距夫子庙不远的门西酒家杏花村,毗连李白等人常饮酒的凤凰台,因此,《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当在南京!

牧童遥指杏花村在山西哪里(牧童遥指的杏花村)(3)

唐朝的灭亡,并没有毁灭夫子庙的繁华,但后朝的统治者并没有真正总结前朝兴衰的原因。

本文摘自陈宁骏、欣辰编著《解读夫子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