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这是余华长篇小说《第七天》的开篇,也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悬念。

余华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余华的经典之作-第七天)(1)

余华用了非常荒诞的手法,以一个死去了的人的视角,把自己抽离出来站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来看人间百态,所用的七天就像是老人们常说的:一个死去的人,七天它的灵魂会游荡到生前觉得有纪念意义的地方来做最后的道别。作者用这七天写尽了世间的悲哀与善良。

这本书分为七个章节,与书名一致,就是人死后的第一天到第七天,故而这本书叫《第七天》,每一个篇章中所出现的人物和细节,与后面环环相扣,与所讲的故事紧密相连。在刚读的时候会有些突兀,但到后期会恍然大悟,这也是余华写作的特点,重视细节,用细节突出人物的特点,用人物烘托活灵活现的故事。

余华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余华的经典之作-第七天)(2)

《第七天》讲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与荒诞生命的幸福和苦难;还有比死更冷酷的存在。小说中不乏作者余华惯用的黑色幽默的写作风格。这本书呈现出复杂的社会生活画面,揭露了各种社会矛盾:官僚腐化、暴力执法、食品安全、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城市鼠族、贫富分化、信息封锁、事故瞒报以及假冒伪劣现象……统统以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为代表串联在一起,体现出作者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和鲜明的理想主义情怀。

余华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余华的经典之作-第七天)(3)

余华曾说:“《第七天》是我距离现实最近的一次写作,以后可能不会有这么近了,因为我觉得不会再找到这样既近又远的方式。在写的时候感到现实世界的冷酷,写得也很狠,所以我需要温暖的部分,需要至善的部分,给予自己希望,也想给予读者希望。现实世界令人绝望之后,我写下了一个美好的死者世界。这个世界不是乌托邦,不是世外桃源,但是十分美好。”北大教授黄燎宇曾评价这部小说:“把中国人的悲哀和善良都写绝了。”是啊,这部小说写出了现实中太多被隐瞒的真实和残酷,结局更是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余华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余华的经典之作-第七天)(4)

也许它没有《活着》深远、厚重,也许它的目的过于简明,织造的故事也颇直白露骨,让你没有尝到抽丝剥茧般的快感。觉得它单薄、刻意、荒诞、轻佻,但它依然是个好故事。读下去,是冲动,不是负担,即使你从一开始就知道作者在抨击黑暗现实。“那上面说的话,我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信。”你仍然会想知道接下来逝者还将要遭遇什么,“我”从死去开始与前妻重逢,在回忆中找寻父亲的下落,亲人的离世,新闻事件与周围人之间微妙的牵扯,让“我”渐渐看明白很多生前看不明白的事。

直到读完整本书,作者在书中构建的“死无葬身之地”,在那个超脱的世界,人人“死”而平等,人们仅存的一点欲望也变得单纯简单,那里脱离了现实社会的冷酷残忍,死后反倒比活着更加温暖,虽然很讽刺,却让我感受到对美好社会的期许。人们就是这样怀抱着小小的温暖与期许,在冷漠的现实生活中继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