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预警

中国上下五千年,多少城市兴盛又湮灭,从城市的变迁感受民族的兴衰,文明的传承。地图均出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四平市,是吉林省地级市,地处松辽平原中部腹地,辽、吉、蒙三省区交界处。四平是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东部通向长三角和京津冀必经之地,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节点城市。四平历史悠久,距市区50公里的二龙湖畔燕国古城遗址,是汉民族最早开发东北的见证;历史留下了诸如辽代韩州、金代信州、明代叶赫部落等文化古迹,存有大青山村文化遗址,叶赫古城遗址,辽、金时代的昭苏城遗址等古迹多处;叶赫满族镇是清代孝慈高皇后的出生地,慈禧、隆裕两皇后的祖籍地。四平得名于四平街,民国三年,交通部东北交通委员会四郑铁路局在四平街设置“北站”,直接管理北站地方的户籍、民事、建筑、公安事宜,不受“附属地”及梨树县辖治。民国十一年(1922年)此地设立四平街村,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四平街道东、道里行政权合一,信满州国国务院指令设立“四平街市”。四平是一块曾被鲜血浸透的土地,是一座战火中涅槃重生的英雄城市。纵横交错的铁路网,使它坐拥东北腹地通衢要塞之利,谁能控制四平,谁就能自如纵横关东大地,掌控东北战场主动权。1946年至1948年,国共两党在东北交锋,在这里先后发生了4次激烈战事,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四战四平。四平保卫战的胜利,拉开了辽沈战役的序幕。

四平市也曾经是个省会城市(城市的变迁-四平)(1)

春秋

从境内长山遗址考证,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梨树已有人类繁衍生息。长山遗址位于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小城子镇长山村,考古人员在长山遗址共发现23座房址和10座墓葬,还发现了299个灰坑和10条灰沟,遗迹年代主要分为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辽金时期。其中一座房址的面积达到近百平方米。专家表示,同时发现如此大量且面积较大的房址,将有助于更好地揭示古代东辽河流域的历史面貌。夏商周及秦,肃慎族居于此。肃慎是中国古代东北民族,是现代满族等通古斯诸族的祖先之一。舜、禹时代,已与中原有了联系。舜时,息慎氏朝,贡弓矢﹔禹定九州,周边各族“各职来贡”的,东北夷即有肃慎。周武王时,肃慎人入贡“楛矢石砮”。成王时,肃慎氏来朝,成王命大臣荣伯作“贿息慎之命”。康王时,肃慎复至。周人在列举其疆土四至时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可见远在春秋以前,肃慎人已臣服于中原王朝。春秋战国时期,四平境内出土的燕国遗址表明汉族在春秋时期已开始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燕国置二龙湖古城、真番障塞管辖。并建有辽东郡吉林燕长城,属于辽东外徼。辽东外徼又称辽东障塞或辽东故塞,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燕国构建的辽东郡军民镇戎体系。燕国障塞是燕国点线式长城体系的一个特点,以“点线式”障塞形制为主体,构成了历史上中原王朝统辖东方渔猎诸族藩属的大本营。秦朝时期,沿袭燕国旧制。

四平市也曾经是个省会城市(城市的变迁-四平)(2)

西汉

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灭卫满朝鲜设玄菟郡,管辖吉林省东南部。东部和南部的长白、图们、敦化、和龙、汪清、龙井、珲春、延吉等市县,先后属苍海郡、临屯郡、乐浪郡;通化、集安、梅河口、靖宇、白山等市县则先后属真番郡、玄菟郡。这是吉林地区纳入中原王朝行政建置之始。扶余人于公元3世纪建立了政权,史称扶余国。扶余国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很发达,手工业也比较发达。“其国殷富”,“方二千里,户八万”。东汉末年,扶余王城共有3万户,总人口约20万。根据《后汉书》卷85的〈东夷列传〉:扶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也谓:“自虞暨周,西戎有白环之献,东夷有肃慎之贡,皆旷世之功。”

四平市也曾经是个省会城市(城市的变迁-四平)(3)

西晋

汉末至曹魏时期,属于公孙度平州辽东郡。魏灭燕之战后归属高句丽及曹魏玄菟郡属国扶余国。西晋以后扶余国势衰落。公元285年西部鲜卑族入侵,扶余王自杀,扶余国第一次灭国。第二年晋武帝派兵帮助复国。

四平市也曾经是个省会城市(城市的变迁-四平)(4)

高句丽

南北朝,南部高句丽族入侵,破城54座,村落1400个。493年,北部勿吉族(满族先民一支)入侵,扶余王逃到高句丽,其国灭亡。扶余为高句丽所并,部分地区入高句丽扶余城。

四平市也曾经是个省会城市(城市的变迁-四平)(5)

唐破高句丽,属河北道,唐朝初期至唐朝中叶时期,分属渤海都护府、安东都护府辖境。

四平市也曾经是个省会城市(城市的变迁-四平)(6)

渤海国

唐朝中叶以后时期,属于渤海王国扶余府的扶州。

四平市也曾经是个省会城市(城市的变迁-四平)(7)

辽代时期,属于东京道通州。

四平市也曾经是个省会城市(城市的变迁-四平)(8)

金代时期,属于咸平路韩州。梨树县旧称偏脸城,为金代韩州治所,始建于辽,毁灭于金代末期。在此,曾幽囚过大宋的两朝君主徽宗,钦宗两年之久。

四平市也曾经是个省会城市(城市的变迁-四平)(9)

元朝为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巩固统治,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在全国各地建置了四通八达的驿路和星罗棋布的站赤(蒙语,即驿站)。它担负着"通达边情,布宣号令"的重要职能。《元史·兵志》对此有记载:“站赤者,乃驿传之驿名也。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古人所谓置邮而传命,未有重于此者。”四平大部分地区属于辽阳行省开元路韩州站,部分属宁昌路。

四平市也曾经是个省会城市(城市的变迁-四平)(10)

明朝时期,属于辽东都司北境安乐州辖区及吉林船厂。正德八年(1513年),居住在松花江、嫩江流域的海西女真族塔鲁木卫一部在部落酋长祝孔革率领下南迁至境内叶赫河岸定居,遂称叶赫部。

四平市也曾经是个省会城市(城市的变迁-四平)(11)

清朝时期,属于内蒙古哲里木盟,后划归昌图厅。道光元年(1821年),昌图厅于买卖街(今梨树镇)设分防照磨属,辖四平境地。光绪四年(1878年)始设奉化县,县下设九社。其中新恩社辖今四平市区的村社。新恩社治所设在四平街(今昌图县老四平)。光绪六年(1880年)将军岐元把科尔沁左翼中旗和后旗的南部地方划给了康家屯,设置了康平县。光绪八年(1882年),建伊通州,属吉林府。同时建磨盘山分防巡检,隶属伊通州。光绪十三年(1887年),撤磨盘山分防巡检,改设分州,隶属伊通州。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磨盘山分州从伊通州划出,设磐石县,隶属伊通州。增设辽源州。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设赫尔苏分州,隶属伊通州。宣统元年(1909年),伊通州升为直隶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