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微课,关键概念、效应、定律和法则,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中庸的深度解析?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中庸的深度解析(中庸三是三不是)

中庸的深度解析

每日微课,关键概念、效应、定律和法则

思维技能、学科通识,你的云知识库

【一】

中庸之道,全球共识

在孔子提出中庸思想的时候,释迦牟尼也提出了“中道”思想。佛教的精神,也是避免走向极端,主张破除对外物和内心的执着,以获得合适的“中”。所以当时佛教又自称为“中道教”。

西方哲学史上的最大宗师之一、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同样主张中庸之道。他认为人类要获得幸福,生活必须有节制,因为中庸之道乃是一切道德的基础。

此外,中国的道家、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基督教的《圣经》、乃至印度的古典哲学也都无一例外地反对极端思维,都明示或者暗合“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

在切入正题之前,如果环境允许,您可以一边听这首Secret Garden的Nocturne,一边看这篇微课程。在这种背景音乐下阅读,或许别有一番滋味。

【二】

能中庸,三和谐

①有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我们只有清楚地意识到,人类既不是自然的主人也不是自然的仆人,只有按照中庸思想强调的适度原则,平等地与自然对话,理性地与自然握手,与自然共同发展,自然界才会越来越美好。

②有利于人与人的和谐

孔子多次提到朋友之间的交往要把握中庸的原则,否则就会“过犹不及”。

比如:

朋友之道,相互劝谏是应有之意,有了缺点,朋友应当无所顾虑的指出,所谓“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但是“友直”不可过度,否则就是自取其辱。

③有利于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用“中庸”的原则来做到自我修养,最终实现个体的身心和谐。中庸的思想内容里包含了自省、克己、慎独的方法论,这是被认为增进自我修养的最有效的方法。

【三】

中庸不是什么?

不少人认为,中庸带有强烈的调和主义色彩,本质上是折衷主义,这其实是没有真正领会其真义。易中天针对中庸,指出了以下三点:

①中庸不是老好人

老好人在孔子那里叫“乡原”。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这样评价:

乡原,德之贼也。

“贼”,在古汉语里面是人身伤害。那么,孔子的意思就等于说,老好人对道德进行人身伤害,会要了道德的命。在孔子眼里,老好人就好比稻田里的稗草。它长得和稻子相似,但它不是稻子。田里面稗草如果多了,稻子就长不好。所以,中庸不可能是老好人。

②中庸不是和稀泥

据《论语•颜渊》的记载:

有一次,鲁国的执政者季康子,向孔子讨教“黑社会问题”,说我们这个地方盗贼猖獗,该怎么办?孔子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意思就是说,民间盗窃盛行,是因为官方贪得无厌。这个话,就说得很重、很直,哪有一点和稀泥的意思?所以,孔子这个人,是实事求是、直言不讳的,他不会主张和稀泥。

③中庸不是没原则

在儒家这里,中庸不但是讲原则,而且中庸本身就是原则,是最高的原则。

《论语•雍也》记载孔子的话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难道不是最高的原则吗?可惜已经很久不见了。那又怎么办?当然是应该坚持这种原则,回到这种原则。

【四】

中庸是什么?

中庸,最早由孔子提出,作为儒家的立身处事准则,对中国人的影响异常久远、深刻而广泛。

对于“中庸”的意思有以下两种解释:

①“中”是“中正”,不偏不倚,“庸”是普通,平平常常。不偏不倚而又平平常常,是说人生行事,应该把握一个“度”,既不过分,也无不及,不好高骛远,平常人平常心。

② “中”指“中和”,“庸”即“用”,“中庸”就是“中和之为用”,不偏激,不走极端,不浮躁冒进,以中为贵,以和为美,用之社会人生。

无论哪一种解释,“中正”也罢,“中和”也罢,关键词都是“中”,就是指适中,适度,就是恰如其分。例如,人都有七情六欲,禁欲则压抑人性,导致精神病,纵欲则戕伐人性,同样有损身心健康。

其实中庸的原理很简单。有这样一个“搔痒”的谜语:

上边上边,下边下边,左边左边,右边右边,重些重些,轻些轻些。

它的潜台词就是“正好”,这种恰到好处就是中庸之道。

那么,我们如何达到真中庸呢?具体可采取以下3个步骤。

【步骤一】

只认活理,不认死理

中庸的思想方法,就是不认死理,不走极端。

认死理有两种:

第一种是认自己的死理。总认为自己想的、说的、知道的,都是对的。

第二种是认别人的死理。听到一种说法,就一口咬定,然后一条道走到黑。

中庸之道则相反,主张“认活理”。

据《论语•先进》记载: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还在,怎么能闻风而动?冉有也问孔子: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当然!听到了,就去做。

同样的问题,不同的答案,还截然相反,公西华实在想不通,因此斗胆向先生请教。

孔子说,冉有这个人胆小怕事,老往后缩,所以要推他一把。子路的胆子一个顶俩,爱往前冲,所以要拽他一把。

这就是“中庸之道”了。

所以,中庸,一定是认“活理”,不认“死理”。中庸的“活”,是“见鬼说人话,见人说鬼话”,反着来。目的是要“以他平他”,是要“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终极目的,还是“正道”。

【步骤二】

以和为贵,保持平衡

立身为人,是唯唯喏喏还是硬硬朗朗?是意气用事还是理智做事?是与人为善与人为敌?是处处与人争高低是非还是甘愿吃亏让人?是时时事事留有回话余地,还是时时事事做到绝对周全?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把握好。

程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意思是说立身做人最好的原则是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保持相对完美而不求尽善尽美。秉承这一原则,心事求得和谐,维持平衡,把握好做人做事的分寸和尺度,站在中间的立场,中规中矩,中正中节。

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和重要特征。不仅儒家,如佛,道,墨诸家,也大都主张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的和。“和”是宽容主义精神的表现,是理性的体现。

松下幸之助在其《关于中庸之道》一文中说:

中庸之道的真谛,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不是模棱两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

【步骤三】

以诚待人,洞悉规律

《中庸》认为: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是:

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

极端真诚可以预知未来的事。祸福将要来临时,是福可以预先知道,是祸也可以预先知道。所以极端真诚就像神灵一样微妙。

这两句表达的相同意思就是,由于心灵达到了至诚的境界,不被私心杂念所述惑,就能洞悉世间万物的根本规律,因此而能够预知未来的吉凶祸福、兴亡盛衰。

真诚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负责。敷衍和欺骗别人,可能一时能得到一些好处,但长此以往,你的信誉度会降到谷底,别人不再愿意与你这样的人打交道。只有以诚待人,才能换来别人的真心回报。

作者:精读君(微信/QQ公众号:精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