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教育理念(论语教育智慧净化心灵)(1)

《论语》教育智慧:净化心灵,珍爱生命

《论语》感悟(一三九)

文/王营

原文:7.13 子之所慎:齐、战、疾。

译文:7.13 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感悟:本章告诉我们,孔子平常对三件事情最为小心谨慎:一是齐,三是战,三是疾。

首先是齐,古同“斋”,即斋戒。古人在举行国家大典和祭祀祖先前要沐浴更衣,不吃荤,不饮酒,不与妻妾同寝,整洁身心,表示虔诚之心,这叫做斋戒。“沐浴更衣,不吃荤,不饮酒,不与妻妾同寝”这是“身斋”,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到“心斋”,即净化自己的心灵,擦拭自己思想上的污垢,因此孔子对这件事情特别谨慎小心,因为它关乎到个人对国家和祖宗的感情。

时代发展今天,祭祀这一仪式已经废除,但仍然保留着清明节为祖先扫墓这一传统,天安门广场上每天举行的升旗仪式也应当视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大典。在参加这些仪式时,我们不要求人人都做到沐浴更衣式的“身斋”,但起码要做到“心斋”。跪在已故老人坟前,不仅仅是为了烧几张纸钱,还要想一想老人生前生活的艰辛和对儿女的嘱托。

论语的教育理念(论语教育智慧净化心灵)(2)

同样,在参加升旗仪式这类国家重大典礼时,表情要肃穆,每当国歌响起,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要行注目礼,缅怀革命先烈建立的丰功伟绩,为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骄傲。在学校教育中,应当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尤其是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不可走过场,要精心设计,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唤醒学生爱国、爱民、爱家乡的各种美好情感。

其次是战,即战争。有位哲人说过,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古往今来,每一个政权的确立,每一项重大社会变革,几乎都经历了杀戮和血腥。只要是战争,不管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都会死人,都会消耗掉巨大的社会财富,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而牺牲的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是老百姓的孩子,一切战争所需物质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最终吃亏是仍然老百姓,所以孔子从“仁者爱人”的思想出发,主张对待战争这件事,应当特别慎重。“慎重”并不是害怕战争,也不是不要战争,而是不主动发动战争,并且要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打赢正义战争。

在这一点上,道家的老子和孔子稍有不同,老子是坚决反对战争的,《道德经》中说:“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老子认为,战争是“不祥之器”,即使打胜了,也不值得庆幸,而应当“以丧礼处之”,由此可见道家和儒家对待战争的不同态度。

论语的教育理念(论语教育智慧净化心灵)(3)

第三是疾,即疾病。慎重对待战争是珍爱所有人的生命,而慎重对待疾病,就是珍爱自己的生命。儒家把关注自身健康提高到对父母“孝”的高度来认识,孟武伯有一次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父母最担忧的是子女身体有病,儒家向来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就是要求子女们要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体,这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得过大病或者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的人都明白,什么事都不如活着重要。可惜的是,当今社会有些人为了追求金钱和利益,整日忙忙碌碌,肉山酒海,到头来钱倒是有了,好酒好肉也享用了,然而身体却垮了,这种要钱不要命做法,是对个体生命的极大不尊重,也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