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学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并把它当成育儿励志的信条来传颂。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9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母三迁的故事给幼儿讲(被误颂几千年的故事)(1)

故事说的是孟子小时候很顽皮,模仿能力强大。

最早时候他家是住在坟地附近,无聊时喜欢玩筑坟墓学别人哭拜的游戏,其母认为这种习惯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商人贩子做生意和屠户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种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又把家搬到学校附近,到了这里孟子就跟着学生学习知识和礼节,孟母很满意便安心住了下来。

孟母非常重视孟子的教育 ,有一天,孟母正在织布,看到孟子逃学回来,气极之时顺手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给剪断了。孟子看到很紧张疑惑,跪在地上问为什么。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织才能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最后成一匹才能有用。做学问也得靠日积月累,勤学苦读,你如果偷懒,不认真读书,半途而废,最后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价值的东西”。

孟母三迁的故事给幼儿讲(被误颂几千年的故事)(2)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此后专心研读,发奋用功,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孟母因为对居住环境不满意而搬了三次家 ,最终成就了一代圣人,故才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得以传颂几千年。

那成就一代圣人的孟母,功劳真的就是靠“三迁”吗?

答案是:非也!

孟子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他自己天赋异禀 ,在没人教没人授的情况下见样学样,惟妙惟肖 ,这不就是一个人爱学习,勤动脑学得快的能力体现吗?

话说回来,和孟子一起读书学习的,生长环境可能有更好的,但也成不了大儒。

用现在来讲,同在一个班级,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努力,有人能考清华北大、985、211 ,有的只考普通一本二本大专 ,用心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这种天赋的差异不是努力就能赶上的。

近代武学家霍元甲自幼体弱多病,其父嫌弃而不授其武,但通过偷看偷学勤练苦练成就了一代宗师 ,跟其父一招一势一比一划学的兄弟却名不见经传。

有的人生下来就适合唱歌,有的适合跳舞、有的适合练武,有的就适合做学问。

“孟母三迁”中的三迁到底有没有用?因孟子成了圣人,不敢说一点没有,只能说意义并不大。

孟母三迁的故事给幼儿讲(被误颂几千年的故事)(3)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琴棋书画唱歌跳舞是爱好,喜欢玩的才好,不喜欢玩就不好,爱迪生经过千百次鼓捣,最终弄出了电灯。比尔盖茨因爱好软件事业退学投身其中,终成世界首富。

我对孟母的“三迁”是不赞成的,之所以认为意义不大,是因为她抹杀了一个孩子童年的天真和爱好,像孟子这样天赋异禀的人,放在他喜欢的领域,一样成为泰斗。

孩子爱学爱玩很正常,不学不玩才不正常,学了不会玩了不会更不正常。

我小时候也学吹箫吹笛子,自认为吹得不错。那时候生活条件不好,父亲弄来唢呐外出帮忙来改善生活,唢呐和笛子一个调,我抬起就吹,比父亲吹得更好,几年时间里整个寨子箫声笛唢呐声声声飞扬 ,直到外出求学和工作,但我也没有感觉学这些对我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反而觉得那个少年时代玩养鸟养蛐蛐等这些很快乐,成了一生的念想。

在农村长大的孩子玩堆小坟立小碑还写上名字太正常了,不能怪因为玩这个我们就成不了圣人吧,心智成熟后都会明辨是非的,城里不玩这些也同样成就不了圣人。

孟母三迁的故事给幼儿讲(被误颂几千年的故事)(4)

爱学的人自然会学,不爱学的人自然不学。我和堂弟一起到很远的镇里上初中,全是步行,记得夏天有一次洪水 ,河水齐腰确实难渡,堂弟想想就说:“过不去,我不去读书了”。我说走都走到这儿了,我们还是去吧,回家去着掰玉米很累的,你爸也会骂你的。为了让他去上学,我比他也大不了多少,硬是脱了裤子艰难地把两个人的米和菜扛过小河(那会是自己拿米去交学校,自己包菜),后来堂弟辍学复学才坚持读完初中就不读了。我认为干农活比读书累,他却认为读书比干农活累。

学习这东西,学文化也好,学琴棋书画唱歌跳舞也好,都要因材施教,不是想学就能学得好。

孟子能得以成为圣人,内因是其天赋异禀,外因是得益于本身就有一个情商智商极高的圣母,在那个年代,一个农村妇女不仅知道重视教育 ,在孟子逃学时能一剪刀把孟子剪醒,试问在那种生气的状态下,能有几个母亲会用这种生动而极具含义的办法来教育孩子?

孟母三迁的故事给幼儿讲(被误颂几千年的故事)(5)

货比货得扔,人比人气死。我们不是孟母,生不出孟子。作为普通人,我们要做的就是学孟母对教育要重视,主要是观察孩子是块什么样的料,我们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逼马生角、赶鸭子上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孟母三迁”与孟子成为圣人没多大关系,他本身就是那块料,故事的重点应该是被母亲剪醒得以勤学苦读,却被硬生生误颂了几千年,还不如用“孟母抽刀断茧”来形容更合理、更实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