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一痴 书法网总编辑


丰子恺先生在给他的老师弘一法师(李叔同)所著《禅灯梦影》的序言中叙述李叔同先生出家缘由时,说出来人生的三个境界,分别是:物质、精神、灵魂。而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也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三境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到了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这里,他也曾提出一个很有影响力人生四境界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而对照于人生、事业乃至做学问的几个层次或者境界而言,书法的学习其实也有一个非常通行的四层境界的说法,分别是:一,形不似,神不似;二,形似,神似;三,形不似,神似;四,形不似,神似。听起来有点像绕口令。我们说书法的学习,一般而言主要讲的是通过对书法的临摹与创作的方式方法的学习与掌握并由此而要达到的什么样的目标与效果。因为对于书法而言,对古代经典法帖的临摹学习是书法学习的不二法门,所以我们这里所要来总结的书法学习的四层境界也便是从书法临摹与创作的层面来展开的。为了让大家更加清晰的了解这个书法学习过程中的四层境界,在这里,我们以图文对照的形式来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有兴趣的书坛同道及爱好者也可对照着来看看,自己是处在书法学习的第几层境界上。也由此期望更多的同道同好能跟帖互动,谈谈你对此书法学习四境界的看法,乃至分享出自己如何学习提高书法临摹及创作水准的心得体会。

第一层境界:形不似,神不似。

这便是我们所说的书法学习的初始阶段,因为开始学习书法的时候,无论是小孩还是成年人,对于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的不熟悉,对于基本笔画的写法不掌握,对于如何观察法帖里范字的间架结构、点画形态及通篇的章法构成,墨色变化等等都不知道,那么要做到和临摹的法帖上的字在形态和神态上很相似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便是我们常常听到初学书法人会经常感叹的说出一句话:唉!怎么写都不像!这个不像便是我们所说的“形不似,神不似”的书法学习第一层境界,这也是书法学习者都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时间的长短和老师的教学方法,个人学习能力的强弱、训练投入的时间及专心程度都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对于书法学习从一开始最为关注的两个层面便是形与神,这也是贯穿书法学习从始至终的两个层面。而从书法学习的步骤而言,则是先要解决形似,然后再循序渐进的往“形神皆似”的境界来努力。

* 下面的图例来自网络,看的出来,应该是一位刚刚学习书法的小朋友的日课,从字形字貌上看应该是还处在“形不似,神不似“的层面上。

书法学习的三境界(学习书法有四层境界)(1)

第二层境界:形似,神不似。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训练后,我们对笔墨纸砚等这些书法工具材料有了相当程度的熟悉与适应,再加上对点画书写技巧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一般来说,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是进入到书法学习的第二个层境界了,这个层级的目标和任务是临写法帖要做到的力求形似。也就是说要在在你临摹出来的字形字貌形上要让人看出你学的哪位书家的哪本法帖,唐人孙过庭在《书谱》一文里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这是书法临摹的至理名言,说的意思是在对古代法帖的临摹的时候,一定要先细心观察,精确到每个字每个笔画的位置、方向、长度、形态等,在实际的临摹时要以做到和原帖范字的笔画和结构形貌越像才好!

万丈高楼平地起,最最重要保证以后的这万丈高楼的质量与安全的是地基的稳固与房屋结构的科学与精准不走形!否则高楼建不到万丈便要倒塌,即便是勉强的建到了万丈,最终也是要倒塌,到时候的事故会更大!对照书法而言,也是一定要在初始学习阶段就要下最大的功夫去解决点画及结构要与法帖范字尽力做到形似,只有先做到形似,才能逐渐的去向神似方向努力。清代人梁谳尝言:“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贴中来,否则无本。”说的也是一个道理,不能任笔为体,这样便没有了根本。

* 下图为一书法艺考生临摹米芾的行书日课,在外形上已经很相似,但是在神态上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书法学习的三境界(学习书法有四层境界)(2)

第三层境界:形似,神似。

在完成书法临摹的形似阶段后,书法的学习便要更上层楼——向神似的层面努力了!在这个阶段对法帖的临摹则不仅仅是停留在对点画外形,结构位置,章法布局的精准形似的层面了,更要注意的是对所临摹学习的法帖的点画线形的质感、特征,书家的用笔习惯特征,书写过程中的情感及情绪的变化等等要有更加细致入微的感受,这其中还要包括研读分析法帖的书写速度、力度、节奏、空间、墨色、连带、虚实等等形而上的层面也要有更为深切的感受与体悟。这个阶段的目标便是要做到形似与神似的兼备,书法中所言的“形神兼备”一词便是对此一阶段境界的概况描述。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呢?

除却上段所言的种种学习关键点和努力方向外,还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学习方法,个人以为可以归纳为两个字:记、想。记,便是记忆,背诵的意思;而想,便是想象、联想的意思。而在这两个方面,其实古人有非常多的经验之谈,代表性言论试举如下:

明代的潘之综在其所著的《书法离钩》中说到:“取古人之书而熟观之,闭目而索之,心中若有成字,然后举笔而追之。字成而以相较,始得其二、三,既得四、五,然后多书以极其量,自将去古人不远矣”。

宋高宗学《楔帖》下了大工夫,心得也很贴切,他说:“详观点画,以至成诵,不少去怀也。”这句话的意思便是看读学习法帖一定要能达到成诵不忘的程度,也就是说要能背诵下来的意思。“成诵”是读的结果。读书成诵,诵上口头;观帖成诵,诵上笔端。

以上两则是关于学习法帖要在“记”字上下功夫的著名言论,关于“想”的言论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姜夔在《续书谱》中说:“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联想来还原法帖的原书家在创作书写时的状态,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联想,那么做到与所学法帖的“形神兼备”便也不是什么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了。

一般来说能达到“形神兼备”境界的书家已经是相当了不起了,在书法史上很多的书家便是以学习某个书家达到了“形神兼备”的程度而最终也进入到书法史,比如北宋的米友仁、南宋的吴琚都是学米芾行书达到“形神兼备”而留名书史的,但是总归而言,如果只是达到“形神兼备”境界,也只能是书法史上的二流书家,要真正进入书法史上的一流书家,还必须要进入到“形不似而神似”的境界才行!

* 下图为南宋的吴琚书法,大家看看是不是和米芾的书法形神都达到逼肖的程度?

书法学习的三境界(学习书法有四层境界)(3)

* 下图为米芾长子米友仁书法作品,和其父的书法也是形神很相似

书法学习的三境界(学习书法有四层境界)(4)

第四层境界:形不似,神似。

此一境界应是书法学习的最高之境界了!也就是说,书法的学习如果仅仅停留在“形神兼备”的层面还是不够的。在这方面最为著名的言论是出自书圣王羲之的第四世孙,南北朝时期刘宋的书法家王僧虔所说的一句:“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这句话说得明白,书法要真正的能和古人相提并论,那么还是要在神采上下功夫,形质之上反倒要次之。宋代人沈括则更是直言道:“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则说的比较耐人寻味:“学一半撒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到了近代,著名书画家恽寿平则更进一步说出:“不求形似,正是潜移造化而于天游;近人只求形似,欲似所以愈离。”

在书法史上,自魏晋二王之后,以达到“形不似,神似”境界而成为一流大家的书法家不仅仅是比比皆是,而是几乎成为整个书法史的主流,以二王书风的源流来看,随便可以列举代表性的书家,如唐代的李邕,其书法代表名碑《麓山寺碑》便是一本王羲之的《圣教序》,但是你仔细的去比较单字的形态却是不同。这便也是“右军如龙,北海如象”一句评价语的由来。又比如宋代的米芾,好几件作品风格与王献之的书风神似而被认为是王献之的作品,再到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王铎、清代的八大山人都是学习王羲之的书法而最终做到了“形不似,神似”的境界,最终成为书法史上的代表性书家!

* 下图为唐代李邕《麓山寺碑》

书法学习的三境界(学习书法有四层境界)(5)

* 下图为王铎临王羲之《圣教序》墨迹册页选一

书法学习的三境界(学习书法有四层境界)(6)

* 下图为八大山人临王羲之《圣教序》对照图

书法学习的三境界(学习书法有四层境界)(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