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精神背后故事(寻找红岩精神中的)(1)

武胜红岩广场

余乐 封面新闻记者 汪仁洪

12月17日至19日,传承红岩精神暨纪念《红岩》出版60周年座谈会在《红岩》作者之一杨益言的故乡——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举行。数十名国内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重温经典,解读、传承和发扬红岩精神。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在专家们的经典激荡中,红岩精神中的“广安印迹”日渐清晰,令人敬仰。

《红岩》作者之一杨益言是武胜人

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党委书记、红岩干部学院院长朱军:很多人对红岩精神的理解,是从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红岩》及其所延伸出的歌剧《江姐》、电影《烈火中永生》开始的。

红岩精神背后故事(寻找红岩精神中的)(2)

朱军教授

《红岩》等文艺作品对传承红岩精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红岩》的作者之一杨益言是武胜县人。《红岩》由罗广斌、杨益言创作。两位作者因参加革命活动于1948年先后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囚禁在重庆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是当年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狱中斗争的亲历者。重庆解放前夕,罗广斌成功越狱,杨益言被营救出狱。

红岩精神背后故事(寻找红岩精神中的)(3)

杨益言

出狱后,罗广斌、杨益言和另一难友把狱中亲历写成多篇报告文学、革命回忆录,在《大众文艺》《红旗飘飘》等刊物上发表。1961年12月,罗广斌、杨益言在此基础上合作创作的长篇小说《红岩》,经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正式出版。

红岩精神背后故事(寻找红岩精神中的)(4)

《红岩》封面

《红岩》讴歌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塑造了许云峰、江姐、成岗、刘思扬、华子良等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形象。《红岩》还反映了华蓥山起义等艰苦卓绝的狱外武装斗争,塑造了“双枪老太婆”等游击队指挥员形象。

《红岩》中最动人的情节、最令人崇拜的英雄,都有现实依据和人物原型,如江姐的主要原型是江竹筠。有的人物来自两个、三个或更多原型的糅合。

华蓥山起义的主要战场在武胜

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综合协调司原副司长,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高舜礼:广安尤其是武胜,是华蓥山起义的核心地带和主要战场。

红岩精神背后故事(寻找红岩精神中的)(5)

高舜礼研究员

王璞烈士的亲属、四川大学教授李福海:当时狱外斗争的主战场在武胜。

红岩精神背后故事(寻找红岩精神中的)(6)

李福海教授

1948年8月、9月,华蓥山周边地区爆发了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史称“华蓥山起义”,参加华蓥山起义的武装统称为“华蓥山游击队”。

8月中旬,华蓥山起义首先在广安的代市、观阁打响。接着,武胜三溪起义、岳池伏龙起义、武胜真静起义、合川金子起义、武胜石盘起义、渠县龙潭起义相继爆发。

华蓥山起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鼓舞了正在重庆渣滓洞等监狱进行狱中斗争的同志的士气,有力配合了解放军进军大西南。而华蓥山起义的策划者、领导者就是王璞。

红岩精神背后故事(寻找红岩精神中的)(7)

王璞烈士

王璞原是重庆地下党方面的最高领导人,后来他任川东临委书记兼上川东地工委书记,领导上、下川东,川南,南涪和重庆市党的工作。他有一个化名叫石果,党内的同志认为他姓石,敌人也认为他姓石,但他的真实姓名叫孙仁,是湖南湘乡人。在川东从事地下工作时化名叫王璞。解放战争期间,王璞长期在广安农村开展工作。华蓥山起义就是他策划领导的。王璞在木瓜寨战斗中牺牲。木瓜寨战斗遗址和王璞牺牲地,在武胜县石盘乡五块碑村7组武(胜)岳(池)交界处的山梁上。

华蓥山起义遭受重大挫折后,部分游击队员突围转移上华蓥山,在华蓥山上与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斗。

专家考证,华蓥山起义的主要战场在广安,而武胜是华蓥山游击队活动的核心地带。

《红岩》英雄人物原型与广安

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侯立新:在312名“红岩烈士”中,有40多人系广安人或在广安工作战斗过,他们中很多人成为《红岩》中英雄人物的原型。

红岩精神背后故事(寻找红岩精神中的)(8)

侯立新主任

小说《红岩》中的狱中斗争主要人物之一许云峰,是以中共地下组织重庆市委工运委员许建业为主要原型创作。许建业是广安市邻水县人,他冒着生命危险在隐秘战线上进行革命工作,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许建业挺过无数次的严刑拷打,抵挡住威逼利诱,经受住严峻考验,严守党的秘密,捍卫了共产党人的尊严。1948年7月22日,许建业英勇就义,用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力量。

红岩精神背后故事(寻找红岩精神中的)(9)

许建业烈士

小说《红岩》中的狱外武装斗争,“老石同志”和“双枪老太婆”是重要人物,他们的原型,也与广安有关。

“老石同志”的原型就是华蓥山起义的策划者、领导者王璞。王璞牺牲后,怀孕即将临产的妻子左绍英被捕,随后被关进渣滓洞监狱。不久,左绍英在监狱中产下一个漂亮女婴,难友们亲切地称孩子为“监狱之花”。1949年11月27日,在黎明即将到来之际,敌人开展大屠杀,左绍英和女儿同时遇难。

红岩精神背后故事(寻找红岩精神中的)(10)

左绍英

“双枪老太婆”因擅长使用双枪而得名,其原型有邓惠中、刘隆华等。

邓惠中,是广安市岳池县长滩寺(现朝阳街道)人。她是华蓥山起义的组织者、培训者和指挥员。1948年8月,邓惠中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面对敌人惨无人道的酷刑,邓惠中坚贞不屈。1949年11月27日,在渣滓洞大屠杀中,邓惠中与其子邓诚同时殉难。

红岩精神背后故事(寻找红岩精神中的)(11)

邓惠中烈士

刘隆华是重庆市巴南区人。1947年,刘隆华任广安地委宣传委员。1948年春,刘隆华任广安禄市(位于今华蓥山禄市镇)特支书记。在华蓥山起义中,刘隆华任华蓥山游击队第五支队政委。刘隆华在华蓥山周边工作这段时间,是她革命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

印刷《新华日报》的纸张来自华蓥市

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侯立新: 重庆“红色三岩”之一——虎头岩下的《新华日报》社所用纸张,来自广安华蓥市阳和镇丁家坪。

红岩精神背后故事(寻找红岩精神中的)(12)

侯立新主任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唯一党报。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1938年10月25日,报社迁往重庆虎头岩继续出版。国民党为了达到钳制舆论的目的,千方百计破坏《新华日报》的正常出版。严格控制纸张供应,就是国民党采取的一种手段。周恩来同志指示,自己开办纸厂,解决报社用纸。

红岩精神背后故事(寻找红岩精神中的)(13)

《新华日报》纸张华蓥造

1941年秋,周恩来派苏芸、王治和谢长琮等共产党员,在造纸原料和煤炭资源丰富、运输便捷的华蓥山中段大垭口丁家坪(今广安华蓥市阳和镇中和村),开办《新华日报》自己的造纸厂——中兴纸厂,亦称丁家坪纸厂,后称《新华日报》纸厂。

纸厂于1942年5月投产,纸张由华蓥清溪口上船,沿渠江进嘉陵江运抵重庆化龙桥,再转运至虎头岩下的《新华日报》社。在历时近四年的时间里,纸厂保证了《新华日报》纸张供应,粉碎了国民党妄图断绝纸张供应阻挠《新华日报》正常发行的图谋。

广安堪称红岩精神的一个“源点”

2021年6月15日,武胜•红色文化园开园。这是武胜县纪念红岩英烈、传承红岩精神的重要场所。

红色文化园位于武胜县飞龙镇白坪村,占地面积60余亩,内容包括“一场”(红岩广场)、“一区”(思想建设工作展示区)、“一馆”(初心馆,即集党史馆、廉史馆、先锋馆、同心馆、红岩英雄文化陈列馆于一体的纪念馆)、“一故居”(杨益言故居)。

红岩精神背后故事(寻找红岩精神中的)(14)

武胜红岩广场主题雕塑

红岩广场主题雕塑宽度为11.27米,意在纪念1949年11月27日,在重庆渣滓洞白公馆大屠杀中牺牲的红岩英烈们,也是园内占地面积最大的区域。

红岩精神背后故事(寻找红岩精神中的)(15)

嘉宾参观红岩英雄文化陈列馆

初心馆里的“红岩英雄文化陈列馆”,再现了渣滓洞、白公馆内的场景。并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了解放战争的经过和华蓥山起义的革命志士。右侧鲜艳的红墙上,展示着9个人的画像及生平简介,他们是在重庆解放前牺牲的武胜籍革命烈士。“党史馆”则详细记录了解放战争时期,在白公馆、渣滓洞铁窗里抗争的13名武胜籍革命者的事迹,以及黎明前的艰苦岁月。

据了解,武胜•红色文化园开园半年,在巴蜀红色文旅领域有较大知名度,成为重要的传承与研学红岩精神的基地,成为周边地区党员干部学党史的现场教科书。

红岩精神背后故事(寻找红岩精神中的)(16)

王璞烈士汉白玉塑像

武胜、岳池人民没有忘记英烈。1957年9月,王璞等烈士遗骨移葬于武胜县烈士陵园,立碑纪念。在岳池、武胜交界处的木瓜寨王璞烈士牺牲地,建有王璞烈士汉白玉塑像和烈士纪念碑。

红岩精神背后故事(寻找红岩精神中的)(17)

华蓥山起义纪念馆

在广安每个县(市、区),都有华蓥山起义和红岩英烈的遗址遗迹或纪念地。位于华蓥市的华蓥山起义纪念馆,分为广安代市、观阁起义,武胜县三溪、真静、石盘起义等主要战况及战斗遗迹略图、英雄人物介绍等9个部分。华蓥山起义纪念馆前广场,建有双枪老太婆塑像。

红岩精神背后故事(寻找红岩精神中的)(18)

双枪老太婆塑像

在华蓥市阳和镇中和村丁家坪,《新华日报》纸厂遗址尚存。如今,站在丁家坪纸厂遗址上,透过尚存的泡料池、碾料槽、煮料灶及部分厂房遗址,仿佛仍可见当年纸厂源源不断生产、输送纸张的情景。2007年,《新华日报》纸厂遗址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岩精神背后故事(寻找红岩精神中的)(19)

新华日报纸厂遗址。

近年来,广安创新方式,让红岩故事活起来,组建“报春鸟”等基层群众宣讲队,把红岩故事、精神编成情景剧、三句半等文艺节目,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开展互动化、通俗化宣讲;围绕《红岩》小说“双枪老太婆”“许云峰”等原型人物的革命英雄事迹,创作音乐剧《双枪》、川剧《信仰》、曲艺剧《红杜鹃》等文艺精品。

红岩精神背后故事(寻找红岩精神中的)(20)

川剧《信仰》剧照。

可见,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最能体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红色血脉联系的是“红岩精神”,重庆是红岩精神的发源地,广安尤其是武胜是红岩精神产生和发展的必要关联地、红岩英雄遗址遗迹重要富集地、红岩精神不可或缺的传承与研学地。因此,可以说,武胜是彪炳史册的红岩精神的一个“源点”。

延伸阅读

红岩精神与重庆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驻地设在重庆红岩嘴13号,南方局设在城区的办公地点设在曾家岩50号(周公馆),《新华日报》总馆设在虎头岩。因此,红岩嘴13号、曾家岩50号(周公馆)、虎头岩被称为“红色三岩”

“重庆是红岩精神的发源地。”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党委书记、红岩干部学院院长、研究红岩精神的权威专家朱军认为,红岩精神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重庆的革命斗争中培育形成的革命精神。红岩精神内涵是:刚柔相济,锲而不舍的政治智慧;以诚相待,团结多数的宽广胸怀;“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的政治品格;善处逆境,宁难不苟的英雄气概。

“红岩精神的培育、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朱军研究认为,红岩精神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939年1月到1946年5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领导整个中国南方地区党的工作和抗日斗争。南方局坚决贯彻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成为民族抗战的坚强堡垒,发挥了红岩精神凝聚人心的巨大作用。

第二阶段是1946年5月到1947年3月。中共中央南方局移驻南京,改为中共中央南京局。中共中央决定在重庆成立四川省委,由吴玉章同志任书记,继续领导西南地区的党组织。

第三阶段是1947年3月到1949年11月。主要是川东地下党在重庆开展的地下斗争,和被捕共产党人在狱中与敌人英勇斗争的光荣历史。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