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红河县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哈尼族、彝族、汉族、傣族、瑶族等五个民族,其中哈尼族占全县总人口的78.22%,各民族居住呈零星分布状态,正是由于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分布状况,使各民族的饮食生活习俗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形成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本文从各民族饮食中精选部分食品向读者推荐,以飨读者。

云南红河州小吃有哪些(舌尖上的云南红河)(1)

红米饭

早在1300多年前,迁徙到哀牢山红河县境内的哈尼先民们,就开始在山腰上开辟梯田,种植水稻,时至今日,仍然有部分哈尼群众耕种着原来的传统稻谷——红米。哈尼梯田红米,极能适应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具有持久的抗性,虽然品种产量不高,但极为稳定,品种不耐肥,施了化肥后就会害上稻瘟病等病害,即使施农家肥也不能施多,是地道的绿色食品。

云南红河州小吃有哪些(舌尖上的云南红河)(2)

红米属于糙米,营养极为丰富,特别是微量元素丰富,吃了特别耐饿,因此历来受到当地哈尼群众的欢迎。如今,在红河县宝华、甲寅、架车、洛恩等乡,仍有相当部分群众种植红米,多数自种自食,少量上市交易。

到哈尼、彝族山寨做客,仍能吃到营养的红米饭。生产米线、卷粉的商家,要兑进一定数量的红米,以增强米线、卷粉的精骨。因此,红米在红河县城乡,至今仍有一定的市场前景。

生蒸饭

生蒸饭,哈尼语称“车和”。在哈尼族群众居住的山区,由于田地路途比较遥远,一走出山寨,不是上坡就是下坡,上山下河挖地耕田,劳动强度很大,需要付出很多能量,因此哈尼族群众特别喜欢吃比较耐饿的生蒸饭。

生蒸饭的做法是先将大米用冷水浸泡四个小时以上,再把大米的水控干,事先不经水煮就直接装入木甑蒸至半熟后,把甑子抬下来,把饭倒在一个专用的大木盆里,浇上适量的开水,再用培饭板将饭团敲碎,并来回搅拌,要反复拍打多次,使浇上去的开水全部让米饭吸收。浇水一定要适量,水少了,饭蒸出来太硬,不易消化;水多了,饭又太软,达不到做生蒸饭的目的。上述工序,哈尼语称“和车坡”,一般称之为培饭,这样培出来的大米饭,可放较长的时间,不易变质。根据每餐需要的饭量,又将培好的大米饭装入甑子,进行第二次蒸饭,蒸熟后即可食用。这种生蒸饭吃起来香甜,柔软可口,营养损失少,头一餐吃起来特别好吃。有耐饿的特点,走远路干重活的人,非常喜欢吃生蒸饭。

染黄饭

染黄饭是红河县哈尼、彝族、瑶族群众的一种传统节日,每逢黄饭节,家家户户必染黄饭。

云南红河州小吃有哪些(舌尖上的云南红河)(3)

黄饭节是和生产节令相关的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节日。每年阳春三月,万物复苏,百花争艳时,按照哈尼族的传统习惯,家家户户都要蒸好喷香的黄色糯米饭,煮好红鸭蛋,向报春的布谷鸟虔诚的敬献。祭祀完毕,人们开始唱起动听的“春耕歌”,做好农耕准备。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还要观测天象,推测吉日,拔几丛秧苗栽进自家田里,意为“开秧门。”哈尼族山寨一年一度的春耕活动就此开始,传说这样做可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众生吉祥。在红河县,哈尼、彝族、瑶族、傣族都有吃染黄饭的习俗。

竹筒饭

竹筒饭是少数民族经常做的一种风味食品。做竹筒饭,要先从竹林里砍来新鲜的竹子,一节节砍成竹筒,一般直径约7至10厘米,长15至20厘米。做竹筒饭时,把泡好的米装入竹筒内,加入适量的水,再用芭蕉叶把口塞紧,然后放在火塘中烧烤。当竹筒表层烧焦时,饭就熟了。劈开竹筒,米饭被竹膜所包,香软可口,具有竹之清香和米饭之芬芳,味道独特。

春天里,年轻人时兴踏青野炊,在山野里吃竹筒饭,面对青山绿水,别有风味。

紫米饭

紫米又称补血米、接骨米,红楼梦中称之为“御田胭脂米”,栽培历史悠久。据传系公元前140年(建元元年)的西汉博望侯张骞选育而成。他将其奉于武帝,帝大悦,遂列为贡品。自汉武帝以来,历代帝王都将紫糯米列为“贡品”,而成为皇室贵族的珍肴美味。

在红河县至今仍有群众种植少量紫米,除自家食用外,少量出售,价格要比普通米贵一倍。紫米是一种难得的自然健康的无公害食品,是老年人的“养生米”、产妇的“坐月子米”、骨折病人“接骨米”,贫血病人“补血米”。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因此被誉为“紫珍珠”。紫米已列入云南省农村特产品行列,曾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上被列为专用食品。

鸡肉稀饭

鸡肉稀饭是红河县哈尼族用来招待贵客的美味佳肴。只有在过年节时,人们才能有口福吃到。哈尼族做鸡肉稀饭,选材是很讲究的。鸡,必须是自家放养的本地土鸡,外来的鸡一般不用。用米有三种,都会选择用上好的特级米,一般有紫米、糯米和普通大米可作为备选的用米材料。其它的配料用材各不相同,因用米的不同而不同,选择紫米或糯米作材料时,配料之中就绝对不能使用香草之类的香料。不然,煮出的鸡肉紫米稀饭或糯米稀饭,就会失去紫米或糯米天然之醇香,也会淡去鸡肉的香甜可口之味,影响到鸡肉稀饭的味道。如果选择一般普通的大米作材料,则必须选择添加香草作配料,要不然,就会只有鸡肉的香甜之味。

云南红河州小吃有哪些(舌尖上的云南红河)(4)

在平时,哈尼、彝族群众也会做稀饭,虽然不是鸡肉稀饭,但放入青豌豆用微火慢慢煨煮,其味芳香扑鼻,味道鲜美。

糯米粑粑

逢年过节,红河县少数民族都要踩糯米粑粑,有的选用紫糯米,有的选用白糯米。在节日里,家家户户蒸糯米踩粑粑,村里村外,一派喜庆,芳香扑鼻。

糯米粑粑的烹制方法是将糯米装在器皿中加水浸泡7至8小时后,把水控干装入木甑中蒸到熟透,并趁热分数次将糯米饭舀入碓臼中舂细,放到木桌上,用双手压按成直径约10厘米大小不等的圆饼状,并逐一用芭蕉叶包裹好即可。其性粘稠味浓香,是节庆及馈赠亲友的必备食品。

迤萨汉族踩糯米粑粑时,把做好的糯米粑粑适量放上香油(防止粘稠贴在一块),放入瓦盆,可以吃上一个季度。年节里,还时兴用糯米粑粑切成粑粑条,晒干后一年四季可以炸香食用,香脆爽口,是喝酒下饭的佳肴。

玉米粑粑

玉米丰收时,哈尼、彝族群众喜欢用青玉米做成玉米粑粑,其做法是将青玉米加上适量糯米用碓舂碎,成粘稠状时,再用玉米叶包裹成玉米粑粑,然后蒸熟即可。

在田间劳动时,不少群众喜欢带上几个玉米粑粑做干粮,既可冷吃,也可烘烤着吃,十分耐饿,是山区各族群众的美食。

荞粑粑

荞粑粑是彝族群众的特色食品,彝族群众具有悠久的种荞历史,他们喜欢用荞子做成粑粑。荞粑粑蘸蜂蜜,苦中带甜,是招待客人的美食。

在红河县彝族、哈尼山寨,家家火塘终年不熄,劳动之余,一家人围坐火塘边,在火塘内烧烤荞粑粑、糯米粑粑,聊着家常,全家团圆,其乐融融。

粽子

每年端午节,红河县哈尼、彝族、汉族、傣族等各民族群众都要包粽子,有的包白糯米粽子,有的包紫米粽子。

云南红河州小吃有哪些(舌尖上的云南红河)(5)

哈尼族、彝族、傣族群众一般喜欢包长粽子,长约10至15厘米,直径约5至7厘米,形状像“枕头”,故有“枕头粽”之称;迤萨的汉族则喜欢包三角粽。

米糕

在红河县城迤萨,谁家蒸米糕,那芳香的味道,一条街都能闻到。“有人家蒸糕喽!”小朋友们欢天喜地地说:“米糕真香!”

在迤萨有个规矩,谁家娶媳妇或嫁姑娘都要用大木甑蒸一甑米糕,以示庆祝。还有,每年中秋节,无论富与贫,家家都要蒸米糕,不蒸米糕,就像没过节一样,这习俗至今在迤萨居民中依然还十分盛行。

云南红河州小吃有哪些(舌尖上的云南红河)(6)

所谓米糕,就是用饭米与糯米兑着,粉成面后蒸的糕。饭米与糯米的兑配比例是:饭米占八成,糯米占二成,如果糯米多了,由于粘性强会蒸不透;如果饭米多了,则显粗糙影响口感。蒸米糕的方法是:把按比例配兑好的糕米(饭米和糯米)用水浸泡三小时,粉成糕面,然后拌入红糖水把糕面调至半干,手捏成团为止。蒸糕时,要放入一斤糯米做“糕脚”,约三厘米厚,然后把和好的糕面首先撒三厘米厚为第一层;第一层蒸熟时再撒第二层,厚度依然是三厘米;第二层蒸熟后,再撒第三层。如此反复,直至蒸到第十层左右为止,一般不超过十五厘米厚。如果蒸得过厚,则蒸不透,成了“夹生糕”,“夹生糕”意示不吉祥。因此,在家乡,没经验的人不敢轻易蒸米糕,就怕蒸出“夹生糕”。

红河人蒸米糕颇讲究,如果蒸结婚用的米糕,米糕表层要放上红糖末,表示新婚夫妻甜甜蜜蜜;还要放上几个大枣,意示“早生贵子”。如果建新房蒸米糕,表层要放有糖末和炒香的花生米或香芝麻,意示幸福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迤萨居民还时兴腌米糕,放入猪肉腌制,可以一年四季食用。腌米糕还是招待贵客的美味佳肴呢,一般人在平时品尝不到。

鸡肉蘸水

红河哈尼人以热情好客而著称,当家里来了客人时,主人通常杀鸡招待,养在房前屋后或田棚里的鸡,都是地道的土鸡,肉质非常甜嫩,令客人赞不绝口。

哈尼人吃菜最讲究蘸水,特别是鸡蘸水,味道非同一般,制作也十分特别,里面装满了各种山茅野菜似的调料和各种鸡杂的大杂荟,诸如野芫荽、香茅草等原生态香料和鸡扎、鸡血、小葱、大蒜、苤菜根等配料多达20多种,大饱客人眼福和口福。这碗鸡蘸水,既是鸡肉的蘸料,又是一碗催人食欲的美味菜肴。

烂烀牛肉

“烂烀牛肉”,不仅味道美,而且芳香扑鼻,由于牛肉烀得软烂,老少皆宜。不仅牛肉好吃,那碗蘸水也十分讲究,里面放有10多种配料,如薄荷、花椒、香老、大元荽、香椿叶等,味道十分鲜美。

云南红河州小吃有哪些(舌尖上的云南红河)(7)

红河县的烂烀牛肉为什么这么吸引人?一是烂烀牛肉是本土黄牛,味道香;二是红河县山梁水土含有销质成份,无论牛羊,都很好吃;三是那碗奇特的牛肉蘸水,也非常吸引人。

“烂烀牛肉”,就是牛蹄、牛肠、牛肚子、牛肉、牛排骨等混杂烀作一大锅,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芳香扑鼻;有的还在“烂烀牛肉”中放入酸笋,叫“酸笋牛肉”。吃红河“烂烀牛肉”,喝红河“焖锅酒”,犹如熊掌和鱼兼得。

稻田鱼

秋收季节,正是稻香鱼肥的好时节。稻田鱼鲜甜味美,催人食欲。一些“做月子”的妇女,吃了稻田鱼,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催奶水。

在城市里,吃的是饲料鱼,而稻田鱼就不同了,可谓是“天生丽质”,它们与水稻亲如一家,一同生长,吃的是水里的昆虫,没有一丁点饲料,味道自然要比专门饲养的饲料鱼好得多。

云南红河州小吃有哪些(舌尖上的云南红河)(8)

在红河县甲寅、阿扎河、宝华等哈尼山乡,推广稻田养鱼取得了明显成效,每当粮丰鱼肥时节,哈尼人把稻田鱼拿到市场上卖,售价比饲料鱼高出一倍多。因为稻田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天然的环保食物。

火烧鳝鱼

红河县境内拥有20万亩美丽的梯田,在天梯般的梯田里生长着野生鳝鱼,每逢栽秧前夕,少数民族群众点着火把,腰系鳝鱼箩,手握用竹片制做的夹钳,行走在火把照耀下的梯田里,把躺在泥田里乘凉的鳝鱼一条条钳入腰间的鳝鱼箩里。

哈尼族、彝族、傣族群众把点来的鳝鱼,用火塘里的仔米灰烧死,然后用铁丝一条条串起来,吊在屋檐下晾干,成了别具一格的干鳝鱼。

云南红河州小吃有哪些(舌尖上的云南红河)(9)

在红河县哈尼山乡,家家会做干鳝鱼,而且味道好,催人食欲。哈尼人通常把干鳝鱼与酸笋或芋菜混煮,加工时把酸笋或芋菜煮得过软,然后加入花椒、辣椒、薄荷等配料,味道酸辣爽口。另外还有一种做法,把干鳝鱼首先煮熟,然后把水虑干,拌入生姜、大蒜、椒盐等佐料用盐邦踩碎,其味香辣,是喝酒下饭一盘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干鳝鱼方便储藏,吊在房檐下即可,一年四季可食用。每当客人来临时,干鳝鱼是招待来宾的美味佳肴。

烤乳猪

在红河县生长着一种本地猪,当地群众称之为小耳朵猪,烤乳猪是当地哈、彝族群众的特色食品。逢年过节或喜庆日,山区群众都喜欢用烤乳猪来招待远方的客人。

云南红河州小吃有哪些(舌尖上的云南红河)(10)

烤乳猪,选用生长期一般不超过三个月的小乳猪为主,退毛去掉内脏洗净,抹上适量盐巴,辣椒、八角、花椒面、酒等佐料后,整猪穿在竹竿上,架在火堆上烘烤,待肉熟、皮黄喷香时,抹上适量蜂蜜,再用微火烘致皮黄香脆时即可,然后装入木盆,端上餐桌,用小刀割取要吃部位食用,这是一道哈尼、彝族群众用以招待贵宾的佳肴美味食品。在逢年过节时,全家大团圆时也喜欢吃烤乳猪这道美味佳肴。

酸笋螺蛳

酸笋,是哈尼、彝族、傣族利用家乡的特产竹笋腌制的酸菜。酸笋与其鱼、肉类烹调而成的各种菜肴,味浓生津让人垂涎,持别是与连壳螺蛳共煮,食法特别,别具风味。哈尼山乡的螺蛳不同于内地那种壳厚肉少,腥味强烈的海螺。它大如核桃,小如指头,皮薄肉丰,遍布于块块梯田里。早春二三月或秋收后都可在田里拣到无数的螺蛳。拣来后放在盆里,时常更换清水,让其吐尽污物,就可煮食。

酸笋煮连壳螵蛳方法简便,把已吐去污物的蜾蛳剁去屁股清冼干净后,连壳放进已加热的铁炒锅里加适量盐巴,干炒。待螺蛳水汽炒干,螺盖脱落便放油,油热再放水,水涨便放酸笋,煮到一定时加花椒、辣子、薄荷即可食用。到时将清香扑鼻,垂涎三尺。螺汤下饭,胃口大开、倍增食量。吃螺蛳更有意思,先要一支筷子把螺肉自头部顶进尾,封住气口,然后嘴接螺蛳口一吸,一团鲜美的螺肉便滑进口里。

小洋芋

在红河县生长着一种小洋芋,是当地群众祖祖辈辈传统种植的本地品种,小洋芋以既面又糯口感好备受欢迎。

小洋芋最大的只有核桃样大小,小一点的只有拇指头样大小,个个长得圆圆的,仿佛乒乓球一样。每到初夏,哈尼小洋芋便陆续上市。

小洋芋烹饪方法很多,既做汤又做菜,既可熟吃又可凉拌,无论怎样做都很好吃。在当地,人们把小洋芋煮熟剥皮后,捣碎放入腌酸菜做汤,当地群众取名为“洋芋酸汤”,可口开胃;还有的人家,把小洋芋煮熟剥皮后,压成扁平状,用香油煎炸而食;小洋芋还可用来做凉拌菜。煮熟剥皮后用盐帮捣成面团样的粉末,放入生皮菜根、熟精肉、生姜丝、蒜末等佐料拌匀即可上桌;在一些有档次的大餐馆,人们把小洋芋加工成“羊芋茨菇肉”、“羊芋火锅鸡”、“羊芋焖鸭”,色、香、味俱佳。

白旺

白旺是少数民族喜庆宴席上的一道重要的菜,是每个成年男子最喜欢吃的佳肴。一旦节庆日,酒宴上缺少这道菜,就觉得食兴未尽而感到扫兴。

白旺是选用健壮的猪、牛、羊的鲜血加工成的凉拌菜。其制作方法是:把炒干了的适量食盐放入一个适中的盆里备用。当锋利的尖刀戳进牲畜脖颈后,用放好盐的盆接住喷溅而出的鲜血,主人边接鲜血边用筷子迅速搅拌,不让其凝固。鲜血快流淌一半后,把盆移开,因为做白旺的血只能用喷溅而出鲜红的那部分,其余的不宜用。再用切细炸香炒脆的猪肝片、花生、姜、蒜和切细的苤莱根适量而均匀地撒入血里,待其凝固即成了。白旺色泽鲜红,鲜甜爽口。

苦笋

红河县生长着一种苦笋,含丰富的纤维素,具有防癌解毒的功效。苦笋质地脆嫩、色白,清香微苦,回甜,以春末出土的笋苞为佳。

苦笋有相当丰富的营养价值,其特有的粗纤维、丰富的微量元素以及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无污染的生长环境等已使其被认为是最佳的绿色食品。

臭笋

春夏季节吃大笋、甜笋、酸笋、金竹笋。在这些笋类中,臭笋是秋末初冬季节的一道美味佳肴,人人爱吃。

臭笋,品种独特,生产臭笋的竹子品种只有手指样粗,高不过两米,不像大笋、甜笋那样粗壮。秋末初冬,是采撷臭笋的季节,一节节手指样粗的嫩竹笋破土而出,农家人便采来一节节煮熟后捆成捆,拿到迤萨市场上卖。

人们把竹笋买来后捂臭吃。捂臭竹笋的方法很简单:把鲜竹笋撕成像面条样大小的长条形后,把它晒到半干,然后用南瓜叶包裹起来,像捂臭豆腐一样捂上三、四天,待其发臭时,用来炖吃,放入花椒、辣椒、香薄荷等佐料,闻着臭,吃着香。

芭蕉花

香蕉花原是一道普通的菜,如今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香蕉花这道昔日不起眼的菜肴如今登上大雅之堂,成为广大群众的美味佳肴。

在红河县勐龙河谷一带,傣族群众大力发展香蕉产业。香蕉不仅成为傣族群众的“摇钱树”,而且香蕉花也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云南红河州小吃有哪些(舌尖上的云南红河)(11)

香蕉树全身是宝,香蕉香甜可口人人皆知,但香蕉花和香蕉树心也能吃在大城市里却鲜为人知。在农村,早有吃香蕉花、香蕉树心的习惯,人们收了香蕉之后,便把花采下,把香蕉树砍倒,剥掉皮,便露出了白白嫩嫩的树心,香蕉树心采回家后与香蕉花一起切成条,用沸水煮熟后,用清水浸泡,加工时再把水捏干,放入豆豉、韭菜等配料炒熟即可上桌。

香蕉花和香蕉树心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既有通便、降脂、减肥、入药等作用,在人们常吃鱼肉营养过胜的今天,山茅野菜倍受欢迎,香蕉花是山茅野菜中的上等佳品。当地傣家人把煮熟的香蕉花和香蕉树心背到集市上卖,颇受欢迎。香蕉花一年四季都有,砍了这棵,那棵又开了,只要喜欢吃,天天能吃到。

凉卷粉

迤萨卷粉特别好吃,特别是到红河县旅游的客人,没吃到迤萨凉卷粉,就等于没到过红河。

迤萨凉卷粉为什么受到广大旅游者的青睐?主要有两个原素:一是卷粉的质量独特,因为迤萨的卷粉是用红米和白米勾兑加工的,且是人工蒸煮的卷粉,色泽白里透红。红米,具有筋骨好不易煮烂的特点;白米则比较软和。如果只用红米则筋骨太强,影响口感;如果全用白米则缺乏筋骨,更影响口感。因此,二则合理勾兑加工的卷粉,形成了迤萨卷粉的独特性。二是佐料也很讲究,其中油辣、香芝麻、姜、蒜等必不可少。

山花肴

在红河县境内,一年四季,山花烂漫,争艳夺目,这些美丽的山花,不仅点缀了大自然的美景,而且许多山花可以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红河县境山高坡陡,最高海拔2700余米,最低海拔200余米,在崇山峻岭之中,不同海拔地区生长着各类山花,把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装扮得格外美丽。在200米至1000米海拔地区,生长着火红的攀枝花、苦刺花、栖花、蜜花等热带山花;在1000米以上地区,生长着玉桦花、石榴花、菊花、芭蕉花、楚皮花、毛屎花、藤花等各种山花和人工栽培的花朵。

云南红河州小吃有哪些(舌尖上的云南红河)(12)

这些美丽的山花,形态千奇百怪,颜色五颜六色,香味有浓烈的芳香,也有淡淡的清香。如攀枝花,火红如血,大如茶杯;芭蕉花,紫色清悠,大如人体心脏;玉桦花白如瑞雪,形如蝴蝶;石榴花有红有白,大如蜜枣;栖花、蜜花红白相间,小如蜜蜂......

少数民族历史以来有食山花的习惯,食法也多种多样,有炖、炒、焖、煨、凉拌等多种食法,味道鲜美爽口,催人食欲。如攀枝花的做法就很特别,既可做出味道鲜美的三鲜汤,又可以炒、炖,做法不同,味道也各具特色。做三鲜汤时,放入捡净的攀枝花条煮熟后,再放入瘦肉、生葱等佐料,色、香、味俱全,味道鲜美无比;也可先把攀枝花煮熟后,把水份捏干后,放入豆豉、肉片、腌青菜等炒食,味道别具一格;还有一个做法,就是凉拌攀枝花,把煮熟的攀枝花条捏干水份,然后做一大碗蘸水,蘸水内放有生葱、大蒜末、豆豉等佐料,这道菜肴在红河县城乡倍受欢迎。在秋冬季节,是吃菊花、耦花、芭蕉花的好时节。人们把菊花、或耦花采来,洗净后,用鸡蛋炖食,可清热解署。其它花肴的做法,可炒、可炖、可汤、可菜,十分灵活方便。

昆虫

进入夏秋季节以来,是红河县各族群众吃昆虫的季节,知了、臭虫、荔枝虫、虾巴虫、绿虫、蜂蛹、谷蚂等,都是各族群众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这时,正是荔枝、芒果成熟季节,知了在芒果树上尽情鸣唱,到了傍晚,人们用一架算盘,一个洗脸盆,一枝刚采有鲜树枝,来到芒果树下,使劲摇晃算盘,使珠子哗哗响个不停,知了听到算盘声,为求偶交配拼命飞到算盘旁的树枝上,等树枝上歇满了知了时。把树枝往水里一浸,树枝上的知了就全部漂在水盆中,浮上水面上,人们便把知了捞到竹箩里,这就是红河人捕捉知了的最佳办法。

到了秋节,哈尼山乡梯田里的稻谷成熟了,一片金黄,丰收在望。这时,也是捕捉谷蚂的最佳时期。谷蚂不是一般的蝗虫,它专门生长在稻田里,稻谷丰收之时,正是谷蚂肥胖之日。捕捉谷蚂的方法很独特:夜晚,在稻田一角放上一张网和马灯,清晨就可以在网上收谷蚂。因为一夜间,谷蚂在稻田里的陷阱里上演了“灯蚂扑火”的惨剧,稻田里的谷蚂被捕网“一网打尽”,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云南红河州小吃有哪些(舌尖上的云南红河)(13)

烹饪昆虫的方法大都一样,用油将昆虫炸到金黄色时即可,芳香扑鼻,是下饭佐酒的美味佳肴;在傣族、哈尼族地区,还有一种独特的吃法,把昆虫炸香后,放入大蒜、生姜、辣椒等佐料捣碎吃,香辣爽口,十分开胃。

在红河县乡,昆虫饮食文化渊远源流长,改革开放以来,昆虫宴不仅深受全县各族人民的喜爱,而且还成为招待贵宾的美味佳肴。

黄牛干巴

红河县生产的黄牛干巴,不仅色泽红润,而且还透出一股诱人的芳香,成为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

迤萨黄牛干巴,最早是当地傣族、仆拉人(彝族支系)一种最喜爱的食品,他们把在当地饲养的黄牛宰杀后,选用精肉切成条,放入辣椒、花椒、茴香子、盐巴等佐料腌制成干巴。到田地里劳动时,带上一包冷饭,里面放着一块用火烤熟的干巴,不用其它菜肴,冷饭下干巴,十分有味。

云南红河州小吃有哪些(舌尖上的云南红河)(14)

后来,腌制黄牛干巴的这个手艺渐渐被迤萨汉人学会,很快就普及了,多数迤萨人都会腌制干巴。迤萨干巴为何这样色泽好?味道香?据专业人士讲,当地本土黄牛生长在河谷地带或半山梁子上,海拔一般在200米至800米之间,由于水土的关系,这种本土黄牛肉,无论是小炒、烂烀,味道要比其它高海拔地方的黄牛好吃得多。

那刀辣

初冬时节,正是红河县城迤萨那刀辣上市时期。那刀辣是迤萨的特产,人们用它作为礼物,赠送远方的亲友。

说起那刀辣,还有一段故事:有一次,红河县和石屏县的几个朋友相聚,说起那刀辣之事,石屏朋友不服气地说:“唉,那刀辣产地在我们石屏牛街,名却出在红河,还居然成了红河迤萨的特产!”那刀辣的产地确实是石屏县牛街那刀彝族村,因为这个村就在红河对岸,离红河迤萨很近,因此,那刀村祖祖辈辈种出的辣子就背到迤萨市场上卖,久而久之,那刀辣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红河的特产。时至今日,那刀辣依然在红河迤萨市场出售。

那刀辣以色黄透明味辣而出名,而且含油量多,把舂细的那刀辣用卫生纸包起,很快就被油脂浸透,这正是那刀辣出名的原因。说来也怪,迤萨人在迤萨的土地上种植那刀辣,味道就变了,不含油不透明,味道也不纯正。只有那刀人在那刀的土地上种出的那刀辣,才是正宗产品。用那刀辣调味,那味道让人大开胃口,因此,那刀辣历经上百年,其名声经久不衰。

宝华嘎他蛋

生活在红河县的人,或多或少都知道宝华嘎他(村名)鸭蛋的奇特和珍贵。宝华嘎他鸭蛋与其它产地的鸭蛋相比,在形状上并无奇特之处,但打开蛋壳一看,宝华鸭蛋奇特之一是蛋黄鲜亮血红,光泽圆润;奇特之二是把蛋蒸熟后切开一看,鲜红的蛋黄内渗透着芳香的油脂,人们通常说会冒油的宝华鸭蛋;奇特之三是味道醇香可口,催人食欲,是其它产地的鸭蛋无法与之相比的。

云南红河州小吃有哪些(舌尖上的云南红河)(15)

宝华嘎他鸭蛋怎么会如此奇特?当地哈尼族群众有一个传说:相传宝华乡境内有一座巍峨的阿姆山,山上生长着一味名叫“蚱蚂莲”的神药,山神摩咪怕民间有贪婪的人占为己有,以谋取不义之财,便把这味神药深藏山中,不让俗人发现。然而,在阿姆山中有一条清悠悠的青尼河,四季奔流不息,深藏在大山中“蚱蚂莲”的须根时常被奔腾不息的青尼河水冲刷到宝华乡境内的稻田里,在稻田里凡吃到“蚱蚂莲”须根的鸭子就会产下这种奇特的宝华鸭蛋。现代人们还有一种说法,说青尼河里含有金沙,鸭子喝了青尼河水就会产下奇特的宝华鸭蛋。

宝华鸭蛋在红河县确实非常有名,但由于形不成规模,产量稀少,宝华嘎他鸭蛋至今在红河县被视为餐桌上的珍品

焖锅酒

红河县哈尼、彝族、汉族、傣族、瑶族等各族群众都喜欢饮酒,而且都喜欢喝自己酿造的酒,统称白酒,一般酒度在50度左右。如哈尼族酿造“焖锅酒”,彝族“高梁酒”,傣族“谷子酒”,其中以哈尼族的“焖锅酒”最出名。

云南红河州小吃有哪些(舌尖上的云南红河)(16)

哈尼“焖锅酒”具有悠久的酿酒历史,原产于红河县垤玛、三村哈尼山乡,焖锅酒的酿造原料以稻谷、玉米、高梁为主料,其制作方法是将蒸煮过的谷子或高梁放入土缸或土罐内配酒曲发酵后移入大酒甑蒸烤,大酒甑上放置一个锥形铝锅,锅内盛入冷水,锅底处放置一个盛酒的小盆,酒便顺从锅底缓缓流入小盆,这就是“焖锅酒”的酿制方法。“焖锅酒”出酒率底,一般100斤谷子只能烤出30斤左右的酒,但味道芳香扑鼻,醇香爽口,倍受人们的欢迎。

由于焖锅酒出名,红河县涌现出一批酿造“焖锅酒”的商家,他们酿造的“焖锅酒”,仍用传统方法酿酒,不仅原汁原味,而且还进行了精包装,系列产品有“红河焖锅酒”、“红河红”、“九冲宴”等,在当地出售的散酒也倍受消费者的欢迎。

迤萨麻脆

迤萨麻脆,是用勐龙河畔傣家人种植的香糯和芋头精制而成。首先,要先把糯米蒸熟后与芋头混踩成粑粑,一般按7斤糯米3斤芋头的比例。粑粑踩好后,凉到半干,就可以用刀切成菱形的粑粑条,再用太阳暴晒至干即可,这就是有名的麻脆。

云南红河州小吃有哪些(舌尖上的云南红河)(17)

过去,麻脆一般是迤萨人在春节期间用来招待亲友,现在,由于旅游者对麻脆情有独钟,迤萨人便用塑料袋包装出售。凡是到红河县旅游的客人,临走时,都要买上几袋麻脆带回去。

迤萨米花

腊月时节,迤萨人家家户户忙于买糯米扒米花,购香油,为过元旦春节作准备。米花,是迤萨人的特产,香脆爽口。

其实,扒米花和炸米花并不难,但要掌握好几个要领:一是扒米花,把蒸熟的糯米饭先放入一个大盆,放入刮细的红糖和少量芝麻,搅拌均匀后,再放入甑子里继续蒸,扒米花要自始至终保持糯米饭的热度,便于黏稠不散。扒米花,要准备一个大簸箕,在簸箕上洒上少量的香油,避免米花粘在簸箕上。

云南红河州小吃有哪些(舌尖上的云南红河)(18)

然后,用汤匙从热气腾腾的甑子里把糯米饭舀到簸箕里,再用筷子蘸点香油。把糯米饭扒成直径约十厘米左右厚一厘米左右的圆形粑粑,就成了米花。这里要掌握好一点,放红糖很关键,一斤糯米放一两红糖,少了则不甜,多了炸时容易焦煳。米花扒好时,要及时晒干,一般要晒2天,晒干后把米花放入瓦罐贮藏。二是炸米花,当香油煮沸时,把米花放入油锅,米花遇到沸油,即刻膨胀起来,要及时把膨胀的米花用漏勺从油锅中捞起来,一定要掌握好火候和时间,既不能夹生,也不能焦糊。

米花既可下酒,又可做零食,香脆爽口,人人喜爱。客人来时,用米花招待,既体现了主人家的热情,又使客人品尝到迤萨的特产风味。

小芒果

在红河县勐龙傣家村寨,生长着一种本土小芒果,当地人称“曼木”,其实,它是芒果类中的一种。“曼木”形状很酷似猪腰子,大小相差无几,但比起其它芒果来,体形要小一些。

“曼木”成熟时,色泽绿中带黄,浓浓的芳香,沁人心脾。吃过“曼木”的人都知道,红河岸边上小芒果,果皮虽然呈绿黄色,但削皮后,果肉鲜红,味道甜美,倍受欢迎。如今,这种本土小芒果已成为红河县的特产,成为馈赠友好单位和亲友的最具特色的礼品之一。

“曼木”树挺拔高大,树高十多少米,有的“曼木”树需要两人才能合围过来,比起其它芒果树要高大许多。而且,生长在红河岸边的“曼木”成熟期要比其它芒果早一个月。

云南红河州小吃有哪些(舌尖上的云南红河)(19)

摘三年芒果容易,摘“曼木”就是一件难事了,老年人和妇女无法攀上十多米高的“曼木”树上摘芒果,只有村里的小伙子们和青壮男人,才能攀枝采摘“曼木”。

摘“曼木”,傣家人有许多技巧。在攀树之前,要准备一节长达七八米的竹竿,并在竿梢拴一个网状似的竹兜,男人们攀上树后,站在枝丫上,用竹竿伸到树梢,用竹兜兜住“曼木”,稍稍一转,就轻而易举地把“曼木”套在了竹兜里,然后再把竹竿伸到地上,让守候在树下的女人们把竹兜里的“曼木”拿出来放进背箩。因此,摘“曼木”,至少需要两个人,一男一女,男人在树上采摘,女人在树下接“曼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