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管理者在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创建企业文化时,或出于认识上的偏差,又或是功利的驱使,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往往会陷入企业文化建设的"沼泽地带"。

企业文化是否有好与坏之分(企业文化不是作秀)(1)

"企业文化",并非中国"国粹"。什么是企业文化?怎样建设企业文化?对于很多企业家而言可以说是知之甚少,甚至尚处在"混沌"或"蒙昧"阶段,在自觉与不自觉间走入了企业文化的误区。

买椟还珠:做秀的企业文化

有的企业老总,看到别的企业搞企业文化,感到"时髦"、"新潮",便自己也开始附庸风雅,塑造自己的"文化"形象。于是乎在办公场所悬挂许多文化标识,摆上许多名人书籍、字画,写上几句格言警句;或装修整饰环境,兴建文化设施,建立舞厅,成立乐队,球队;醉心于铺天盖地的广告,别出心裁的社会赞助,电视亮相,电台出声,报刊有名,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或脱离本企业经营管理实际,去不惜重金聘请专家,搞出一套冠冕堂皇的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的表述口号,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将所谓的"理念"、"精神"束之高阁,依然我行我素,不仅不自觉履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理念,甚至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为所欲为,人为地造成行为与理念的严重脱节,甚至这些"理念"和"精神"根本就不为企业员工认同。

对于外部环境的不知情者也许会起到一时的"包装"功效,但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个漂亮的"花瓶"而已,其作用可想而知。

这种"做秀",将企业文化简单化、表象化、庸俗化、空泛化的做法,实际上只是把"泛文化"当成了企业文化,误把文化"包装"企业当成了企业文化,忽视或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最终只能落得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虚假名声",和"昙花一现"的短期效应。

囫囵吞枣:克隆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以它新锐的思维理念和行为方式从异邦传入中国,被一些敏锐洞察力和有头脑的企业家率先接受,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自觉创建,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一些企业管理者也似乎意识到企业文化的"魅力",开始在自己的企业中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但他们或是一味照搬国外,将国外的一些管理手段、经营策略,甚至文化口号等和盘端来,不顾中国特有的国情和企业自身的实际,盲目照搬、简单模仿,却抛弃了民族传统中值得继承的东西;或是照搬成功企业的CI策划,忽视自身特点,一味"克隆"将别人的企业精神照搬过来,重视了文字的工整优美,却忽视了自身企业个性的表达。

你用,我用大家用,哪里还能找到属于你的东西。失去了鲜明个性和特色的企业精神,变成了所谓工业标准件的组合,成了所有企业所共有的"企业界精神",跌入了抹杀个性的"趋同化"和"空泛化"的泥潭。

灵丹妙药:神化的企业文化

一些对企业文化夸大性的宣传,也致使有些企业盲目地认为企业文化是一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剑",企业中的一切问题都可以靠企业文化建设来解决。

让企业文化被错误地披上了"神化"的外衣,以企业文化替代一切。这种把企业文化的作用盲目夸大甚至"神化"的做法,不但无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有时还会影响到其它管理职能的发挥。仅靠文化是"熏陶"不出成功企业的。

刻舟求剑:僵化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可实际上很多企业却认为,企业文化一经建立,便可以"马放南山",高枕无忧了。无论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也不去及时地对原有的企业文化模式进行创新与变革,"恪守"着旧有的理念与思维定势,沿着"既定"的行为模式"轨道"惯性滑行,这种僵化的企业文化势必使对企业发展原本起积极作用的文化变成企业发展的"桎梏",阻碍和削弱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和增强。

企业文化不是老板和政客的文化,更不是企业小团体的文化,而是企业和企业家的文化,创建真正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放弃狭隘理念,走出企业文化的沼泽地带,只有抛开企业伪文化,企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