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恋家乡情(忆相思悠悠客家情)(1)

宁静古朴的村庄,自成一景。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文/刁晓艳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客家人,无论我身在何处,客家风景、客家记忆、客家精神都在我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那是属于客家的标记,深深地影响着我为人处世,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让我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加充实、有力、稳健。

一方水土一方景

曾记否,一缕阳光穿透云层,一声鸡鸣打破了宁静,小村庄的薄雾慢慢散开,新来的燕子在梁间呢喃,大黄狗在院子里信步徘徊,小肥猫蜷缩着身体,池塘里的鱼儿争相跳跃,忙碌的农妇挑着水桶,土地的青菜儿悠悠地破土而出,长出了一片片嫩绿,桃花、梨花、梅花竞相开放,点缀着初春的早晨,围龙里的儿女们开始了新的一天。

曾记否,早春时分,云雾缭绕,一片片嫩绿的茶叶滴着露珠,闪闪发亮,让人爱不释手。采茶阿妹披着蓑衣戴着斗笠,脸上笑意盈盈,十指尖尖在茶园中迅速飞舞。偶尔,休闲片刻,嘹亮欢快的歌声会响彻整片茶园,让人醉了。

曾记否,深秋时分,大片大片的稻穗成熟了,连绵起伏的金黄色沦陷了整个秋天,勤劳的客家人开始忙碌起来了。你看,田地里,人们感恩大自然的馈赠,纷纷弯下腰在收割;机器声轰轰隆隆,小孩儿在田里肆意奔跑,大人们滴着汗水、喝着茶水,满怀笑意地捧起一粒粒饱满的稻谷划过指尖。一阵秋风吹过,卸下了一身疲惫。丰收季节,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曾记否,一缕清风袭来,雪白的花朵摇曳着,蜜蜂嗡嗡地闹着,蝴蝶来回舞动,淡淡的柚花沁人心脾。那一瓣瓣的红柚,晶莹剔透,仿佛浸着蜜糖,轻轻地吃上一小口,那股清甜撩拨着味蕾,停留在喉咙间,让人回味无穷。深冬时节,沙田柚成熟上市了。远在他乡工作的游子们,再也按耐不住思乡的悸动,一批批打包好的沙田柚被亲人们快递到了全国各地。只有沙田柚那份浓浓的蜜意和甜味,方能解开游子们的思乡之苦。

难忘的儿时记忆

小时候,我最喜欢夜晚了。那时候,通信不发达,网络也没有普及,更没有空调WiFi手机。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的是听爷爷奶奶讲故事,一群人嬉笑打闹,你追我赶,累了,就围坐在小板凳上,双手托腮,静静地听着那流芳千古的传说。如今,回想起来,那是童年最快乐的时光了。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割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面前一口塘……”,这首童谣承载了我很多儿时的记忆,那是小伙伴们手拉着手,无论走到哪,都能脱口而出的歌谣,它伴随着我整个童年,记录着我跟小伙伴们深厚的友谊。

往昔,采茶的阿妹,山上砍柴的农夫,田里劳作的农妇们,当他们干活累了,就会随心随性地哼起了山歌,歌词信手拈来,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却是真实生活的写照。“正月冻死牛,二月冻死马”“清明晴,不用上高坪;清明雨,鱼哩叉下死”“白露白茫茫,无被不上床”……这些客家天气谚语,我小时候老是听到奶奶念叨,那是客家人在长期的劳作中所总结的生活和生产经验,体现出客家人敬畏自然,顺应天时劳作的智慧。这些客家先辈们在长期的为人处世中积攒下来的宝贵财富,如一盏指路明灯,在我迷茫、无助时,照亮了我未来的道路,给予了我强大的精神指引。

千年嘉应情

晚饭过后,沿着江边散步到梅江桥边上,悠悠的河风吹拂着发梢,远眺两岸的万家灯火,璀璨夺目。站在这座颇有历史感的桥梁上,我脑海里闪回了民国初年、抗日战争年间、改革开放后,不同年代的人们穿着各异服装来回行走的画面,有挑着担子的,有骑着单车的,有在桥下撑着长篙的,到如今的车水马龙。它如一位慈祥的长者,守护着梅江桥边的一草一木,静默地看待时代变迁、岁月留痕,成为了梅州人民生活越过越好的见证者。

有人说,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领略了梅江桥的古朴,顺着桥往下走,来到了一条古老而充满历史韵味的巷道。梅州老街,狭长的小巷,古老的骑楼,斑驳的老墙,处处透出历史的久远和沧桑感。这里尘封了多少梅州人的儿时记忆,蜷卷着多少在外游子的情怀和乡愁。在这里,有让人牵肠挂肚的美食:酥脆的油罗街炸品、热乎乎的肉丸汤、清凉消暑的仙人粄、筋道十足的糯米汤圆,还有金山牛杂、海石花等知名老字号,光是想想就让人忍不住地咽下口水。如今的老街,经过了一番修葺,焕发了新颜新貌,顺应了时代发展,活得更加新潮,更接地气。

说到美食,少不了梅州的客家娘酒。这不仅是梅州饮食界的一张名片,更是梅州人舌尖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上世纪80年代之前,几乎每家每户的农妇都会酿造客家酿酒,“妈妈牌”自制的娘酒绝对算是世上最美的酒了。无论是在外求学还是工作,我心心念念的无非是妈妈煮的鸡酒,甜而不腻,香甜可口,齿颊留香,那是无法忘却的乡愁与思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