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航天技术,那么作为主要动力系统的火箭就显得十分重要。火箭技术是发展航天事业的基础,是国家实力的标志之一。自人类开始研发火箭技术以来,经过百年的发展,火箭技术从简陋到现代,走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国家就是德、美、苏三国,作为火箭技术最早的领先者,三国火箭技术的历史,也代表了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科技发展的精神。

一、最初的设想

提起火箭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898年,俄国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了一篇关于液体火箭的论文,指出人类如果要想获得宇宙飞行的成功,运用能量大的液体燃料和供增加速度的多级火箭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说提高质量比和喷射速度是使火箭获得高速进入太空的必要条件。

德国火箭发射器(源于德国的火箭研发技术)(1)

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纪念邮票

1903年,他又认为应该用液氧和液氢作为发射火箭的助推剂。30年后他成功地发射了自己研制的液体火箭。他坚信,人类总有登上太空的一天,他说:“脚踏上其他小行星的土地,手举起月球上的石头,从几千里外观察火星,登上它的卫星甚至火星本土,还有比这更神奇的吗?”为了感谢他对人类的贡献,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豪言壮语:“人类不会永远留在地球上,光和空间的追求会领导人类冲破大气层的障碍,起初是很害怕的,但最后必会征服整个太阳系。”

德国火箭发射器(源于德国的火箭研发技术)(2)

之后,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对火箭技术进行探索与研究,其中美国人罗伯特·戈达德(下图)是当中的佼佼者。作为液体火箭的发明者,戈达德用实验方法推翻了“没有一种推进器可以在真空中运行”的传统观点,证明了火箭燃烧不受空气的限制。经过不断探索,他发现并从理论上阐明了液氧和液氢是最好的化学燃料,1926年3月,他成功使用液氧和汽油将一枚叫做“尼尔”的液体燃料火箭发射到空中约68米的地点。

德国火箭发射器(源于德国的火箭研发技术)(3)

而在欧洲,德国在火箭发展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尤为突出和重大。1923年,被称为“德国火箭之父”的赫尔曼·奥伯特发表了《进入宇宙的火箭》一书,宣传宇宙航行的可能性,认为人类完全可以制造出飞离地球大气层的载人宇宙飞船。他从数学角度论证了火箭飞入太空的可能性,从而将火箭技术建立在了可靠的数学理论的基础之上。

德国火箭发射器(源于德国的火箭研发技术)(4)

实验室中的奥伯特

后来成为德国著名的火箭专家的冯·布劳恩作为奥伯特的助手,参与了一系列的火箭技术研发工作。1930年,布劳恩用液氧和煤油作燃料,进行火箭发动机的燃烧试验,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在燃料及发动机冷却等火箭发射的重要技术方面均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逆流而上的德国

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受到沉重地打击,各资本主义国家除德国外几乎均停止了火箭的研制工作。1930年,德国成立了陆军武器发展小组,将使火箭变为一种新式大炮作为研究课题。次年,建立了陆军火箭实验站。

德国火箭发射器(源于德国的火箭研发技术)(5)

冯·布劳恩(黑西服者)与德军人员

1933年,法西斯党魁希特勒执掌了德国的政权。为了加速推行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的政策,为发动新的世界大战作好准备,希特勒加强了军备的研制和生产。他命令所有研究火箭的专家一律归属陆军部管辖,从事火箭以外的宇航研究人员一律转归火箭武器的研究。于是,德国的火箭研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果。从1934年起,陆军发射了多枚不同等级的火箭,1936年,在时年24岁的冯·布劳恩的主持下,又开始研制重达12000公斤的V-2型火箭。

德国火箭发射器(源于德国的火箭研发技术)(6)

1942年10月3日,德国成功地发射了大型火箭V-2,并马上投入了战争中的使用,在战争中得到了不断地改进和提高。V-2型远程火箭的推力高达30吨,能以每秒1.7公里的速度续航240公里,速度超过了音速。1944年,德国用V-2型远程火箭袭击英国,给英国民众带来了巨大恐慌,伦敦方面为了应对德国的火箭袭击,可谓绞尽了脑汁。

德国火箭发射器(源于德国的火箭研发技术)(7)

被V-2摧毁的民宅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火箭的研制中心从德国转移至苏联和美国。但是,由于美国政府并没有认识到火箭的军事意义,所以当时美国的火箭技术赶不上苏联。期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一枚推力35吨射程645公里的火箭。次年,又研制成功了射程为1600公里的火箭。1954年,又完成了中程弹道导弹的研制工作。

三、美苏之间的竞争

1954年,苏联开始研制洲际导弹,并于1957年6月和8月分别取得了实验成功,这就为发射人造卫星提供了可能。第二次试验后不久,苏联就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名为“斯普特尼克一号”。这颗人造卫星直径58厘米,重量83.6公斤,有四根长度为2米多的天线。卫星的飞行最高高度是900公里,绕地球飞行一周仅需1小时35分。它的成功研制和发射,标志空间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德国火箭发射器(源于德国的火箭研发技术)(8)

仅仅1个月后,11月3日,苏联又成功地发射了另一颗人造卫星“斯特普尼克-2号”。这次飞行还带上了一只叫做“莱卡”的小狗,但由于发射后卫星温度过高,使得小狗“莱卡”仅仅存活了不到4小时。发射它的目的是通过观测“莱卡”在太空中的生活来获取生物在宇宙中生存的资料,为载人宇宙飞船的发射做好准备。此外,还载有大量重要的观测设备以测量获取诸如宇宙射线,大气层以外的电子密度和太阳紫外线等重要数据及其它数据资料。

德国火箭发射器(源于德国的火箭研发技术)(9)

第一个上天的小动物——小狗“莱卡”

美国政府被苏联方面的一系列操作冲得晕头转向,极为狼狈。为了挽回影响,笼络人心,扭转被动局面,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紧急措施。10月22日,副总统尼克松在旧金山发表演讲,公开宣传美国可以立即赶上苏联的空间技术。从11月7日开始,美方快速进入了火箭和卫星的研究工作。

11月底,参议院军备调查小组着手调查卫星发展情况,并于1958年1月23日提交给总统一份调查报告,要求改进国防部管理机构,成立独立的宇航总局。艾森豪威尔按照报告的要求立即于1月29日宣布成立高级研究计划局,专门负责导弹和卫星的研制,受国防部的直接领导。不久,又通过了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法,成立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也就是我们熟知的NASA。

德国火箭发射器(源于德国的火箭研发技术)(10)

采取这一系列的应急措施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尽快地发射卫星成功,在空间技术上赶上苏联。为此,美国政府强行促使海军接受了发射“先锋”号卫星的命令,但在1957年12月6日实际发射时,“先锋”号卫星没能成功发射,最终坠毁在发射台上。

德国火箭发射器(源于德国的火箭研发技术)(11)

几经周折,1958年1月31日,在“外挂”火箭专家冯·布劳恩的主持下,美国终于成功地发射了它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这颗卫星重量只有8.3公斤,连同最后一级火箭的外壳在内一共才14公斤,绕地球运行一周需1小时55分。

结语

从此,美、苏两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激烈竞赛。1958年到1960年间,两国先后发射数十枚火箭,将十余枚卫星送入太空,并且将一些地面生物送入太空进行科学实验。可以说美、苏之间的这场竞赛促进了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资料

1.《世界近现代史》

2.《冷战史1947-1991》

3.《美苏争霸历史:航天航空篇》

4.《世界航天发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