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哲学,就是“中庸之道”,《易经》的核心就是一个“中”字。古人道,法乎其上,得乎其中,矫枉者则必过其正。就象一件物体,在翘翘板的那一头,必须在这一端压上比它更重的物品,才能让它回到这一头,同等重量只能保持两端平衡。正如“乱世”需用“重典”,矫枉必须过正。但对“偷鸡摸狗”之类轻微过错,则“大刑伺候”一定是过份。

易经的智慧谋定而后动(易经做事适可而止)(1)

第六十二卦“小过卦”,艮下震上,雷山小卦。艮在下为山为止,震为雷为动。人们习惯在平地听到震雷之响,如今震雷响在山上,由于山谷的回音,使雷声听起来超过平地常态,所以用雷在山上之象来象征小有过越。通俗点,你在平地听到100分贝,在山上听到的就是120分贝,多出来20分贝是被山谷放大了。但你如果不排除山谷回响因素,主观认定120分贝则是错误的,依此而行会有“小过”。所以“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于俭”。由于不确定性被放大,不知“中”在哪里,干脆做得过份点,“过度恭敬,过度悲哀,过度节俭”。既然是过份,就“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因为认知错误,大事做得过份会招致灾厄,而小事即使过份也不会出大问题。就象天上疲惫的飞鸟发出哀鸣,不能朝上飞去受到更大伤害,只能向下安栖才能大吉。这是在告戒人们在无法看清时局,无法把握做事分寸时,不要逆势而上做大事,而应顺势向下做小事认寻求安顺。

这里蕴含了人生智慧。有勇无谋者总是判断失误,不识时务,不顾条件,“飞鸟以凶”,硬是逆势向上必有凶险。有勇有谋者审时度势,“不及其君,臣不可过也”。作为臣仆不超越君主,就是不过份不出头,保持“中”才能“无咎”。所以人生智者,做事首先要搞清楚状况,你听到的未必是真的。偏听偏信,“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不愿过份防备,势必将要受人加害,一定凶险。这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如果一味蛮干,则“弗遇过之,飞鸟离之,凶,是谓灾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是勇敢是无谋,做事超过极限,犹如飞鸟被射杀,有凶险,这就叫做灾祸。


君子明哲保身,是为以后有更大作为,否则命都没了,这个世界与你无任何关系了。“诸葛一生唯谨慎”,就是不冒进不蛮干。情况不明真相未现,千万不要干大事,只能干小事。即使小事做过头也能矫枉过正,但大事干过头则有“飞鸟之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