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文,屡遭阻碍,动辄被限流,索性只谈闲事杂事。

现在,随着电子产品的应用越来越多,患近视眼的人也越来越多。于是,戴眼镜的人大有普及之势。

世界眼镜发源地 眼镜的前世与今生(1)

眼镜是谁发明的?又是谁在什么时候第一个戴上眼镜?这些问题在今天仍然悬而未解。有人认为,世界上最早佩戴眼镜的是古罗马的暴君尼禄。据说他视力不好,便命人用绿宝石给他做了一只像修钟表匠戴的单眼镜,他常戴着这玩艺观看各种竞技和戏剧演出。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有人根据汤州甘泉山东汉墓考古发掘出的水晶放大镜,认定中国早在公元一世纪就出现了眼镜。其实,这种水晶透镜,在外国的考古发掘中早有发现,年代更为久远:在伊拉克尼尼韦的废墟,有人找到一块水晶透镜,直径38.10毫米,焦距14.30毫米,具有放大作用。

世界眼镜发源地 眼镜的前世与今生(2)

但以上种种,还算不上真正的眼镜,只是雏形罢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眼镜的问世,一般公认是在13世纪末同时在中国和欧洲出现。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记有中国老人戴着眼镜“看细字书”的事。而在我国的古籍中又多记载着眼镜是在明代中叶从海外传入。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记载:“少尝闻贵人有眼镜,老年人可用以观书。……问所以来,则曰;‘甘肃番人贡至而得者’。”类似的记载,也见于一些古诗中,如明代吴宽有《谢人送西域眼镜》诗。清代赵翼在《初用眼镜》诗中说得很具体:“相传宣德年,来自番舶驾,内府赐老臣,贵值兼金价。初本嵌玻璃,薄若纸新砑,中土递仿造,水晶亦流亚。”

最初的眼镜,大都采用碧玉、水晶或透明宝石等磨制而成,镜框则用玳瑁壳、象牙、牛角等制作,十分昂贵。有资料记载,在14世纪,我国有一缙绅曾经用一匹好马换取一副眼镜。在当时,人们能戴起眼镜的极少,戴的人往往只是为了显示身份高贵或富有。

世界眼镜发源地 眼镜的前世与今生(3)

凸透镜的发现为眼镜的普及提供了条件。1268年,英国科学家罗吉·培根在其出版的著作中提到凸透镜,并向视力不好的人推荐。但他这方面的知识还是从11世纪的阿拉伯医生阿尔海逊的著作中得来的。此后,又有名叫沙尔文洛和亚历山德罗的两位意大利医生极力介绍,这种眼镜在欧洲逐渐得到普遍的使用。当然,像一切新事物一样,它的推广也受到不小的阻力。在英国,第一个戴眼镜的人曾遭到嘲笑。当医生的对这种东西又鄙视又害怕。教士们也猛烈地反对戴眼镜,他们认为试图恢复视力是对上帝意志的抗拒,是傲慢无礼的行为。无独有偶,在中国一些守旧的士大夫也对眼镜看不惯,并予以嘲讽。清乾隆时,阮元在赴京考试时就写了一首诗讥道:“四目何须此,重瞳不用他。欲穷千里远,尚隔一层多。”皇帝对此诗很欣赏,将阮元拔擢为第一。

但眼镜毕竟是实用的,最终还是流行开来。乾隆以后,眼镜大量生产,价格也便宜多了“银数分,可得一具矣”。而且“人人得用,竟成布帛菽粟矣”。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为了追求时尚,甚至不顾史实、年代,把基督的使徒也画成戴眼镜的。1517年拉菲尔画了一幅罗马教皇的像,手中拿着一副有镜架的凹透镜。这幅画至今仍保存在佛罗伦萨的庇提宫里。

早期的眼镜五花八门,有用金属夹在鼻梁上的,有用带子挂在耳朵上的,也有用钩子钩在头发上的。到1784年,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发明了双光眼镜。从那以后,眼镜逐渐发展到今天的样子,基本上统一了。

世界眼镜发源地 眼镜的前世与今生(4)

世界上第一副直接附在眼球上的隐形眼镜100多年前诞生在德国。1887年德国有一位顾客眼皮有毛病,一个磨镜工就为他制造了一副隐形眼镜,以保护其眼球。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眼镜相继问世。如防强光的变色镜,可调节焦距的眼镜,专供盲人使用的声纳眼镜,防磕睡的闹钟式眼镜……加拿大还发明了一种装嵌微型计算机的眼镜,佩戴者不论看近物和远物,均能达到最佳清晰度。

我国明代诗人张劭有一首《眼镜》诗:“冷光匣底出霏微,黑蝶分张翅欲飞。星隔绛河双耿耿,目悬银海并辉辉。朦胧透雾花能辨,黯淡依灯草易挥。大阮不愁青白废,圆冰自解发清机。”把眼镜的样子、作用说得很形象,但根据当时的科技水平,诗人也有些夸张了。只有到了现代,运用新科技造出的眼镜,才能使人们重新获得正常的视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