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入关后,中原汉族之外的边疆民族(蒙藏等)以及周边邻国(沙俄和中亚诸国等),是如何认识“中国”和“大清国”的?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同样的话语,在认知上有什么样的差异?我查阅并整理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聊聊。

推荐阅读:什么是“中国”:清朝皇帝眼里的“中国”

“汉”或“尼堪”是什么意思?

坦诚说,与明朝相比,清朝的满族统治者与蒙藏等边疆集团的关系更为密切。当然,清朝官方与这些少数民族边疆集团的双边关系,也是历经百余年才逐步建立起来的。因而,这些边疆集团上层阶级对“大清国”的认识,也是不断变化的。

满语满文都有什么作用(读书笔记什么是)(1)

全盛时期的清朝疆域

早在清军入关之前,皇太极便与五世达赖喇嘛互派使节,建立了联系。清军一入关,顺治就邀请五世达赖喇嘛进京,双边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康熙即位后,围绕“三藩之乱”和蒙古喀尔喀与准噶尔(卫拉特)之间的纠纷问题,清、蒙、藏三方势力在寻求动态平衡的同时,关系变得愈发微妙起来。

推荐阅读:老北京“奇葩地名”考:“六公主坟”的前世今生

满语满文都有什么作用(读书笔记什么是)(2)

多伦会盟,代表着喀尔喀蒙古诸部正式被纳入“中国”版图

下面两份出自《内阁蒙古堂档(案)》的文件,就是这一时期清朝政府在处理蒙藏关系时留存下来的文书。

第一份文书,为康熙十九年(1680)达赖喇嘛奏书(汉译):

向统领天地的曼殊施利光明至上汗谨启奏⋯⋯据说皇上同土伯特、蒙古、喇嘛、施主教法一体,尼堪固伦很不高兴,因为尼堪固伦奸计甚多,理应察坏人诽谤挑拔、以别真假。遵旨鉴鉴。庚中年八月初一奏。

这里的“尼堪固伦”,即吴三桂的“汉人政权”。五世达赖喇嘛言“尼堪固伦”“很不高兴”,是指不满清朝皇帝与西藏、蒙古及喇嘛的密切关系。

满语满文都有什么作用(读书笔记什么是)(3)

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进京觐见清朝顺治皇帝图(局部)

第二份是康熙三十七(1698)年,第巴(管理西藏地方政务的最高官员,即藏王)将自己给康熙帝的回信转告策妄阿拉布坦的文书(汉译):

答尼堪上谕书。寄答书日:其一,因怀疑达赖喇嘛真身,遣尼玛唐呼图克图,奏陈隐瞒原因,已睿鉴。…昔,达赖喇嘛有向尼堪圣上大汗奏书平西王叛因。再,固始汗取图伯特给与我等,两者兴政教之举大致相似。既然青海方面对汗没有恶举,圣上汗对青海方面也无需有猜疑之心,前经奏明。

这里的“尼堪圣上大汗”中的“尼堪”,显然指代“清廷”。也就是说,此时的藏地首领认为,康熙帝就是“尼堪固伦”的大汗。

满语满文都有什么作用(读书笔记什么是)(4)

少女时代的康熙

从这些满文文献的记录表明,在清朝初期,五世达赖以及第巴等藏地首领,对“尼堪”或“尼堪固伦”的认识,经历了从“汉人政权”到“清朝”的变化,最终表达出了对清朝为“中国王朝”的特征认识。

“中国" 的意义

除了 “尼堪固伦”外,边疆政治集团对清朝的表述,主要有两种,即“大清国”和“中国”。

1)“清朝”即“中国”

我们以两份保存于清内秘书院的蒙古文档案为例,进行讨论。

一份是顺治十二年(1655)五月二十二日,顺治帝以“俄罗斯沙皇遣使献礼事为沙皇还礼”而发出的敕谕文书(汉译):

大清皇帝敕谕,致俄罗斯察罕汗(沙皇)。尔国地处西北地方,距离遥远,向来未至中国,却今尔悉闻善名,真心实意遣人进献方物,故朕欢喜异常。为略表朕兴仁遐荒远方异域之苦心,并还礼布施,委付给来使赍之。恭收此礼,愿永保和睦,世代受到恩赏。

满语满文都有什么作用(读书笔记什么是)(5)

顺治皇帝

一份是康熙二年(1662)八月二十二日,康熙帝遣使问候“卫拉特盟主”和硕特部首领鄂齐尔图汗的敕谕文书:

皇帝敕谕传谕厄齐尔汗(鄂齐尔图汗)。尔在边域(的)地方成为股肱大臣,向中国表示诚心,永久和好。所以朕恩赐遐荒远域之心未曾中断,今遣罗布藏扎拉森喇嘛等,按问安之礼赍至绸缎十五匹、五十两重银茶桶一、四十两重银盘一、玉壶一,茶两蒌。

满语满文都有什么作用(读书笔记什么是)(6)

清朝初期的“中国”疆域

此外,在军机处满文档案中,也保留了大量清朝与准噶尔的来往文件。这里选取两件雍正十二年的档案。

在以上四份蒙古文和满文档案中,顺治、康熙、雍正三帝,在与“敌国”的俄罗斯和准噶尔对话中,均以“大清皇帝”和“中国大皇帝”自谓;在国家称谓上,也均使用了“中国”概念。这说明,清朝皇帝在“涉外”关系的语境中,清晰地表达出“朕即中国皇帝”和“清朝是中国王朝”的认知。

2)“中国”涵盖了满蒙藏汉等诸地

那么问题来了,清朝皇帝认知中的“中国”,是否仅是针对明朝旧地(中原地区)的指称呢?雍正十二(1734)年,雍正帝就青海果隆、果芒等寺院,因助罗卜藏丹津之乱而遭到清军重创一事,向准噶尔解释的上谕中说(汉译):

教之正源在昭地,弘扬佛法者,中国之大施主也,所有满洲、蒙古、尼堪,于各自地府敬奉佛法者,此即教也。并非但涉果隆、果莽二寺。

满语满文都有什么作用(读书笔记什么是)(7)

上谕中的“果隆寺”,即今天的佑宁寺

这里雍正帝表达了两层意思:

在雍正看来,“中国”是政权称谓,满蒙汉是区域称谓,“满蒙汉(尼堪)”均是“中国”的一部分。

满语满文都有什么作用(读书笔记什么是)(8)

雍正皇帝

乾隆九年(1744),准噶尔首领噶尔丹策零使臣第巴喇嘛、宰桑吹纳木喀进藏熬茶礼佛。在离开西藏,与颇罗鼐(和硕特汗国拉藏汗秘书,西藏贵族)告别时,请教如何“可得大皇帝(乾隆)深信,益加和好,永久不渝之处”。颇罗鼐以藏地为例,劝说道(汉译):

我土伯特之卫藏虽为黄教福地,此前并无如此繁昌,唐古特人等亦从未如此安乐,后因中国大皇帝意欲兴广黄教,逸养众生,故自五世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拉藏汗,直至颇罗鼐我,悉数赏印授封,不分内地与土伯特地方,叠沛圣恩,故今受益,远过从前者,所有蒙古、唐古特人等无人不知。此皆我之肺腑之言,特此陈告,尔等返回,可将我此等粗俗之言转告噶尔丹策零,是非之处,听其自便。

在颇罗鼐看来,“中国大皇帝”是统驭天下,即满、汉、蒙、藏等各民族之主,中国大皇帝“不分内地与土伯特,叠沛圣恩,所有蒙古、唐古特人等无人不知”,建议准噶尔部要加强与内地的密切关系。

满语满文都有什么作用(读书笔记什么是)(9)

据说是噶尔丹策零手绘的《准噶尔地图》

综上所述,在雍(正)乾(隆)时期,无论清朝皇帝还是以颇罗鼐为代表的藏地领袖,他们对“中国”与“满蒙汉”概念之间的认识,是比较明确的;对中国内部的民族差异与国家“多元一体”性质的理解,是比较清晰的。

“大清国"是不是“中国"?

一言概之,清朝统治者对前朝的认识,对本朝的定位以及对“中国”概念的理解,是非常清楚的。

1)清朝,(不止)是明朝的继承者

从顺治帝开始,清朝对明朝统辖的边疆地区的统治秩序恢复工作,已初见成效。

顺治五年(1648)七月二十八日,顺治“恩准(西藏)禅化王旺舒克奏文并宣命收回明朝所赐印文”后,准赐册文印信的敕谕如下(汉译):

敕谕禅化王旺舒克为首等书日:尔等遣使进表具见,真诚来服之意,朕甚嘉悦。方今天下一家,虽远方异域,亦不殊视。念尔西域从来尊崇佛教,臣事中国,已有成例。其故明所与敕诰、印信,若来进送,朕即改授,一如旧例不易。

满语满文都有什么作用(读书笔记什么是)(10)

青海德令哈市—固始汗主题雕像公园

顺治十三年(1656)八月十七日,顺治帝又以边界属民事,颁给卫拉特部巴图鲁台吉、土谢图巴图鲁戴青敕谕称(汉译):

皇帝谕厄鲁特部落巴图鲁台吉、土谢图巴图鲁戴青等日:分疆别界,各有定例。⋯⋯倘番夷在故明时,原属蒙古纳贡者,即归蒙古管辖。如为故明所属者,理应隶入中国为民,与蒙古又有何与焉。其汉人、蒙古所定居址与贸易隘口详加察核,照旧分定耕牧,毋得越境混扰,则有以副朕抚绥遐荒绝域之心,而尔等亦享无疆之休矣。钦此。

顺治在给藏区高层和卫拉特首领的谕文中,明确指出作为“故明”所属者的清朝“即中国”,“故明故地”应“循旧例”并“遵清朝法度”。

满语满文都有什么作用(读书笔记什么是)(11)

顺治皇帝

顺治九年(1652),五世达赖应顺治帝的邀请进京。当时,年仅35岁的五世达赖,在固始汗的帮助下,刚刚在西藏政教势力的较量中站稳脚跟。他在接受顺治帝邀请后,非常担心到中原后染上天花,但是“为了不违背皇帝的圣旨,我答应赴京”。并说:

汉、藏、蒙古三个地区的领袖中,有的是施主与福田的关系,有的是君主与臣属的关系,对于我们来说,也并不能发誓说不会出现这些关系,不过当时在四个强有力喇嘛的座次上我连最小的喇嘛也算不上。

在五世达赖喇嘛所表述的汉、藏、蒙三者关系中,并未刻意提及顺治的“满洲(异族)身份。这说明,藏族高层对清廷的“满洲特性”并不敏感,在他们的认识中,满汉“没有什么区别”。

2)“大清国”就是“中国”

康熙二十五年(1686),鉴于俄国人不断侵扰黑龙江流域和雅克萨等地,康熙特意照会俄国政府。他在给俄罗斯的国书中写道(汉译):

大清国:皇帝谕旨,谕俄罗斯察罕汗。我乃统领天下之主,不分远近,想要万国之人民,没有战事,各自皆能安逸生活。…谓:先遣使臣尼古拉,因不知大国礼法,出言举止粗鲁低下,予以宽恕吧。若有尊抬大汗言语致错之处,因为相距遥远,不知中国法律,并无恶意。⋯⋯你后遣使臣正在等待定议,将此等原因先令察罕汗知晓,寄付使臣米奇弗威尼果等谕书。

在这份“国书”中,大清国作为行文“主体”被特别强调,大清法律被称为“中国法律”,“大清国”与“中国”交替并用。这充分说明了康熙对清朝“国家特性”的认识——“大清国”就是“中国”。

满语满文都有什么作用(读书笔记什么是)(12)

签订《尼布楚条约》场景还原

在清宫档案中,保留了很多与俄国的外交文件,对象主要是沙皇、俄政府枢密院和俄商队等,包括了从1670年(康熙九年)到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之间的前后共176年的双边交涉的历史。

从俄文信函对清朝皇帝的称呼中看出,俄国官方对清朝的认识,同样经历了动态变化的过程。

满语满文都有什么作用(读书笔记什么是)(13)

沙俄的扩张概览

这些材料证明,俄国人在用“中国”称呼清朝时,既明确了“清朝中国”与“明朝中国”的继承关系,也清楚了“清朝中国”皇帝的辖区和版图范围。

“大汗"与“皇帝”的区别

按照“新清史”的观点,清朝之所以与“中国”有别,是因为清朝不仅是传统中原王朝的皇帝,更是亚洲内陆(满蒙藏疆)非汉族的“大汗”,即“大清国”超越了“中国”。那么问题来了,清朝文书中的“汗”与“皇帝”,其内涵是否是一致的?

《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中,记载了顺治年间和硕特部固始汗致顺治帝的奏文,里面关于“汗”的用法,值得关注:

顺治三年十月初六日固始汗遣使致顺治帝书:以大福荫之庄严宝饰显赫几方世界之主大清国汗明鉴!持教法王以尊崇之心上言:如今久闻以亿万福德吉祥所创造具有宝身尊胜无畏,登上汉人汗宝座,皈依并尊崇佛法之宝,以慈悲为怀,安抚所有黎民百姓,剿灭邪恶异己,成为转轮王皇位吉祥成就盛名者,如同仙心柳树获得幸福般,满心欢喜。

在这封蒙古文信函中,作为“汉人皇帝”的顺治帝,仍然被称为“汗”。这说明,在蒙古语语境中,“汗”和“皇帝”没有区别。

满语满文都有什么作用(读书笔记什么是)(14)

固始汗(1582—1655年),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十九世孙

有学者在研究了皇太极到光绪帝的玉玺印文后指出,清朝入关以后,诸帝之号在满文中仍为“han”(汗),对应的汉语翻译为“皇帝”,终清之世未有改变。这说明,清朝统治者认为, han(汗)即皇帝,两者之间没有区别。


一言概之,清朝不仅“继承”了明朝疆域的基本盘,并涵盖了“满蒙藏”等诸地;“大清国”就是“中国”,“大清国皇帝”就是“中国皇帝”。

作为多民族国家的清朝,根本就不存在“新清史”学者眼中“蒙古、满洲的大汗与中国皇帝”相对立的情况;我国各族人民从“民族认同”到对“大一统国家认同”的过渡,在历经了千年沉淀后,最终在清朝一锤定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