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投身书法,形成了书法热,足见书法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书法事业的重大成就。但是,如热在表面、热得偏向,无视艺术规律,则无益于书法的发展。

有人撰文说现今书坛混乱种种:“书家”过剩,标准模糊,很多作品只有表面视觉效应,点画轻飘、浮浅、空洞,吹捧炒作,作品集泛滥,国展成了关系风、类似六合彩的名利竞技场,甚至有人为参展日夜速训而亡。真如沈鹏先生所言,浮躁之风甚嚣尘上。

黄宾虹书法擅长(五十年后才为人所认识)(1)

黄宾虹书法

究其原因,主要是好些人对书法认识不深,心不沉静,急功近利,缺乏一个艺术家的应有品格。近几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省博物馆相继推出黄宾虹系列展览及学术研讨,人们激赏黄宾虹山水巨作和篆籀行草,终于认识到黄宾虹是真正旷代的艺术大师,同时也应验了黄自信要五十年后为人们所认识的预见。

要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书画,不可不理解黄宾虹。骆坚群先生说:在美术理论和绘画方面的综合成就上,只有三百年前的董其昌才可与黄宾虹相比肩。其艺术理论与书画实践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代意识和从艺品格,对于今天处于变革中的艺术创新与发展,乃至对于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具有前瞻性指导意义。黄宾虹能给书法界带来什么呢?笔者认为,书法人向他学习的方面很多,至少包括:

一、学习他长久而深入地临仿古人,研深、吃透传统的学习精神。

黄宾虹自幼习诗书画印,“每日黎明而起,漏将午夜,手不停披”,九十岁尚自订日课,一贯主张复兴艺术传统。绘画初学沈石田、董香光、查梅壑、李流芳,继攻邹衣白、恽香山、清溪、石溪,再攻元代四大家,宋之马、夏、二米、董、巨以及五代之荆、关,唐代之王、李,旁收博采而真力内充,华滋浑厚;步骤上先从法则,次求意境,三求神韵。

黄宾虹书法擅长(五十年后才为人所认识)(2)

黄宾虹书法

书法学钟、王、欧、颜、李北海、裴煜、文彦博、薛稷及名画款书,宋元米芾、黄庭坚、杨无咎、倪瓒、吴镇,明清文徵明、沈周、恽道生、倪元璐、邵弥、黄道周、王觉斯、吴山涛、程邃、邹之麟、卞文瑜、金农等;篆隶临《师寰簋》、《颂簋》、《叔夜鼎》、《毛公鼎》、《大盂鼎》、《礼器碑》等。

他广泛深入地从三代甲骨铜器纹饰和刻铸文字、两汉魏晋碑版石刻、画像造像研究做起,一一深入堂奥,从不浮光掠影和哗众取宠,“参赞造化,推陈出新,力矫时流,学古而不泥古”。他精于篆书妙在行书,线条洗练活脱,随类赋形,妙造自然,既苍劲萧散又鲜活灵气,骨肉相称而简练,沉静虚和含朴质。楷

行书就如水中之石,坚凝而灵透、劲秀;草书气息高古,舒和调荡,精紧中寓松秀飘逸;篆书古秀,从三代化出,劲健生拙,精气内含,合于自然理趣。其书虽面目上还稍欠气候,但那摄人心魄的内聚神秘力量,总是令人久久难忘,其水准之高、内涵之丰,当世少有人可比。

黄宾虹书法擅长(五十年后才为人所认识)(3)

黄宾虹山水画

唯悟其深,方成其高。在中西文化碰撞激荡的时代,书法是形式至上还是深究“内美”,是突破传统形式,还是结合现代精神从书法丰厚的本体内涵寻求发展,已成为当代书法人的困惑和发展难题,尤其需要像黄宾虹那样长期沉潜传统以求清晰认识书法文化精义的精神和体悟。

二、学习他究心国学、深研画史的方法和高瞻远瞩的胸怀。

黄宾虹是一位由醉心国学研究转入艺术创作实践的高人。他通过前六十年对古书画文字的学习、考辨,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画史画理的清理研究,潜心学术,保存国粹。他一生著述二百余部(五百余万字,含后人辑录),对考古、金石、书艺、诗词、印学、鉴定、玄学、美学、中外美术史论、教育和编辑、出版诸方面均有建树,对中华文化有着十分宏观的认识和创见。

七十岁时,他将有史以来各具特色的画风画家分为文人画、名家画、大家画,超越了唐代史论家朱景玄“神、妙、能、逸”和明董其昌“南北宗”的品评标准,提出了一套新的更高一筹的画史价值系统。他《致王伯敏》说:“魏晋六朝画尚内美,有法而不言法在,观者可以自悟。吴道子有笔无墨,阎立本不识张僧繇画,李思训金碧楼台,画重外表,丹青炫耀,古法已失。

黄宾虹书法擅长(五十年后才为人所认识)(4)

黄宾虹山水画

王维、王宰、张璪、郑虔于诗与书法悟得其传,五代及宋,如荆、关、董、巨,始备六法。”如此闳深之语,同时代书画家谁人能出?他还总结出五笔七墨学说,突显了笔法的原创法则、线条质量目的、笔墨水关系和神韵追求。真是“识见既高,品诣尤至,深阐笔墨之奥,创造章法之真”。他的卓越成就和高远识见,在当下书坛总体线条偏弱、过分看重展示效应而内涵肤浅空洞之时,无疑是一剂醒世良药,为书坛重申和明确了品评的大致标准和努力方向。

三、学习他的家国意识、历史责任感和民族精神。

也许有人会说,家国意识、历史责任之类是空话,很虚,离我们太远。但我们应该知道:一个人的理念意识决定学习创作和研究的思路,思路决定其格调、境界和识见、视点的高低,这就直接影响其艺术成就的高低了。可见,艺术家不能只重眼前专业素养,也应注意自己意识理念方面的情况。

黄宾虹书法擅长(五十年后才为人所认识)(5)

黄宾虹花鸟画

黄宾虹务实而激情内蕴,痛瘝国事,顾及黎民。他开垦过荒田,举办过义学,深切感受外族侵略、民族危亡的苦痛,“中年激于时政,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皆有所参与”。遭清廷搜缉而两度出走,隐名困居北平十年。

他曾提议妇女解放、戒赌、劝学劝工等破旧立新、整肃民风、发展经济,抨击军阀、贪官、内讧等黑暗弊端,鼓吹革命,他忧心民众之觉醒,提倡国粹,呼吁保护祖国文化艺术遗产。

其革命经历、文化识见与坚韧稳重个性相结合,确立和深化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与个人气质。他认为“中华民族所赖以生存,历久不灭的,更是精神文明”,强调吸收传统优秀文化,艺道并进。

黄宾虹与众不同的伟大之处, 还在于在中国社会大变革的大风大浪中,他既勇于担当,助推和投身革命浪潮,又能在学术文化上不为时风所动,毅然决然坚持中国艺术传统。凭其沉稳、不事张扬的个性,提炼传统艺术精华,看准当时中国在文化艺术上的问题;他对中国画的发展、对民族文化走向有着一种任重道远的情怀, 将中国画当作中国民族脊梁的一部分,当作民族赖以延续生命的灵魂;他把艺术当作医治百病丛生的“特健药”,“艺术救国,不可不奋勉之”;他有真性情,并以之付诸社会实践和文化艺术创作研究活动,勤勉一生。现今书法人正应该培养这种真性情,对民族对历史负责,避免虚假浮浅,多出真品,多做对艺术史有益之事。

四、学习他不随流俗、甘于寂寞、淡泊名利,于纷乱中冷静审思的坚毅自信品格和稳健务实精神。

逊清之际,士夫谈议新政,办报兴学,思想活跃,但传统文化方面有人“时议废弃中国文字”,对国画革命,尤以“五四”前后反传统文艺为甚。而黄宾虹却独立思考至深,凭其对中国文化精义的透彻领悟,“尝与力争之”,“专意保存文艺之志愈笃”。黄宾虹生前很多人对他超前的艺术不理解,不认同,很少有人推崇他,但他一贯地坚持注重传统和用笔用墨的内在美和高境界,曲高和寡而无怨无悔。

黄宾虹书法擅长(五十年后才为人所认识)(6)

黄宾虹花鸟画

他没有将艺术看作换钱的商品和娱人眼目、一逞才情的奢侈品;他无润格,不卖字画,不在世俗与时风面前低头,不在形式上求花样。他认为艺术就是寂寞之事,不断提醒自己不能求脱太早,免蹈华新罗的粗疏浅薄。他说:“画学以少应酬,多练习为要诀。”“若借朋友标榜,虽得一时之誉不能久。”(《与朱砚英书》)他说:“古来画者,多重人品学问,不汲汲于名利,进修德业,明其道不计其功。

虽其生平身安淡泊,寂寂无闻,处世不见知而不悔。”“毁誉可由人,而操守自坚,不入歧途,斯可为画事精神留一曙光也。”(一九四三年画展通信)

在社会变革纷乱时代,他虽政治上激于时政,反封建制度,主张变革,并积极投身革命洪流;文化艺术上虽也革新创造意识贯穿其一生,但却非常深沉稳健,从不盲目与偏激,文艺思想上有自己的使命和目标,不受西方娱乐感官艺术风气和当时画坛一味求新而浮薄的商业气息干扰。

他清醒地把民族精神文化与封建专制区分开来,把民族的独立特性与将中国向世界开放区分开来,“学画舍中国原有最高之学识,而务求貌似他人之幼稚行为,是无真知”。充分显示了他清醒、自信、勇敢、坚强的精神品格和社会担当。他与康有为、陈独秀等主张摒弃中国画的传统样式提倡西欧写实画风、倡导“美术革命”的社会学观点毫不苟同,与当时画坛艺术风气大相径庭。

黄宾虹书法擅长(五十年后才为人所认识)(7)

黄宾虹书法

即使是与传统功力较深并也有探索新意的文人学者陈师曾、余绍宋、吴湖帆等相比,与“革命同道”高奇峰兄弟的新画风相比,观念上和技法语言上也有格格不入之处,而具有了中国画的近代史特征和意义,从古典迈向了现代。

可以说,黄宾虹提炼出了一种民族文艺精神,向人们发出了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复兴的信号,这是他的伟大。当代书法重形式轻内美,倾向夸张变形,拖描点线,装饰安排,满足于视官的刺激和愉悦,偏离传统,文化含量希缺。这与世纪之隔的黄宾虹不在构图上讲究和形式上出奇,而于内在美上下功夫相对照,尤见黄之启迪意义深远。当代人应该学习其精神,并予警醒和反思:形式美固然很重要,但最终可靠的不是形式,而是内在美。

五、他卓绝的书法精论和画史艺论,对当下书坛尤具指导意义。

黄宾虹绘画成就之高,得力于书法研究深透。他对古人笔法墨理精熟于心,用笔尖完成墨点、短线、墨块动作,墨法丰富细腻,有相当高的难度,其理论和创作中透出了书法发展的方向和信号。他说:“笔力上纸,能透纸背,以此作画,必不肤浅。”(《与汪孝文书》)他总结出五笔七墨理论,每一个书法人都应深刻领会和刻苦实践。如言用笔之重:“用笔之法有云如枯藤、坠石者,重是也。

如金之重而有其柔,如铁之重而有其秀。……扬之为华,按之沉实,同一重也。”力能胜之,举重若轻;气胜于力,化重为轻。其论述的深刻、透彻程度与识见高度,在近现代书法、书论史上几乎无人可及。 正因为他深潜古人,所以他追索到丰厚的思想、文化资源,透视到中国书画的笔法精髓,对中国文化艺术有着清晰的认识、深刻的感悟和坚定自信的把握。

黄宾虹书法擅长(五十年后才为人所认识)(8)

黄宾虹书法

书法艺术之所以对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具有如此持久的魅力,从根本上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合体现,高度概括的传统形式承载着深邃丰富的精神内涵,特重“内美”,其背后的笔墨功夫和深厚文化要求很高,“大器”不可能“早成”。缺乏内涵的华美外形给人的视觉冲击,短暂而薄弱;只有内在神韵才给人精神穿透,持久而深厚。

当今部分人却忽视了这一规律,为名为利,浮于表面。既不深入传统,切实掌握笔墨功夫,又不注重修为,提高精神品质,实为无益。书法不可能速训而成,“求脱过早,未免粗疏”。如何面对西方艺术注重视觉效应的诱惑,及时下浮浅薄弱书风与急功近利俗习的影响,稳妥地把握书法文化发展方向,大可从黄宾虹处求得启迪和教益。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须能够超越当世的功名利禄。历史往往是这样,有的当世大名家,经时间的淘洗使之有所减损而沉淀到与实际相当的位置,严重虚假者可致毫无踪影;真正的大家在当时因重“内美”轻外扬而没有或难于为当世所重或重视不够,却又正如金子终究是要发光一样,他们都坚定地站在了历史的一个个高点。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提醒每一个书法人在从艺生涯中应该耐得住寂寞,不为名利所役。

历史地看,艺术上任何无谓的包装、捧造,都是幼稚的。书法是靠深入传统、透悟传统后,奋力打造、推陈出新的。书法的学习、研究和发展,尤为需要黄宾虹那样沉稳坚毅、甘于寂寞、勤勉终身的使命意识,需要他那种深悟传统、精研艺理、潜心国学、视点高远和责任担当的高尚品格和献身精神。

黄宾虹书法擅长(五十年后才为人所认识)(9)

—版权声明—

文章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为传播而发,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黄宾虹书法擅长(五十年后才为人所认识)(10)

主编丨汪玉琪

总监丨冯错

编辑丨祁朦 周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