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之语言赏析(现代文阅读赏析标题)(1)

一、 作业讲解

二、 课前回顾

三、 知识点梳理

赏析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散文标题在文章中有何作用,如何把握散文标题,解答试题呢?

1、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

2、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

3、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

4、成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

从构思看,写景状物的散文如果以写作对象为标题,这个写作对象常常就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并能够设定全文的结构思路。如课文《荷塘月色》,作者在月下绕着荷塘而行,围绕着荷塘和月色展开描写,其主体内容就是先写月光下的荷塘,再写荷塘上的月色,以及荷塘的四周,使文章线索明确,结构清晰。

四、 例题讲解

例题1: 灯下的月光

简 平

①我总以灯下的月光来指代自己的阅读。

②小时候,每天吃过晚饭后,外婆就会把饭桌擦得干干净净,随后,打开台灯,于是,我就和两个妹妹各坐饭桌的一边开始看书。那时候,我家只有一间屋子,饭桌就是书桌,摆放在朝西的窗下,一边紧靠着墙面,这样,台灯就可以固定地搁在桌上。因为那台灯也紧靠着窗台,所以就像是从天上撒进来的月光。

③这是留在我脑海里的童年最温暖的记忆。

④ 其实,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在等待夜晚来临。夜晚来了,月亮就会升起来,妈妈就会打开台灯,和孩子坐到灯下,一起读美丽的童话故事。这本身就如同童话般美丽。台灯下是一片橙黄的光,那是窗外的月亮撒下来的,月光把孩子们一个个接到迷人的书里去。这是我们人生漫步的开始。当我们扬起红帆前往金银岛,在柳林风声中与卖火柴的女孩和木木相遇,加入铁木儿和他的队伍,循着绿野仙踪,去探访大座钟的秘密……善良、勇敢就这样通过阅读注入了我们的血液,将我们带往未来的日子。

⑤我想,如果这是一幅真实的图景,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成长得特别健康,可是,这仅仅是我的一种憧憬,一份期待,其中掺和着许多的无奈。

⑥刘易斯•布兹比在《书店的灯光》里写道:“记住一本书是记住读这本书的那个孩子……看到一本儿时的旧书,深深地闻一下它的气息,刹那间你也成了活生生的普鲁斯特。”童年的阅读是至关重要的,童年美妙的阅读体验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它是一个人阅读经历的起点,它非但激发了求知的渴望,并因此形成观点,形成习惯,继续阅读。

⑦孩子的读书生活原本是包含了阅读的,但是,现实恰恰是一个悖论,阅读已经被繁重的课业给无情地挤走了,这让我无法理解。孩子们每天在读书,但却没有每天在阅读,即便语文课本中也有不少的美文,但是那种宁静的倾向于内心的没有功利的阅读却难以存在。教学将美文的阅读享受淹没了,一篇文章,若把它全部拆解,从主题思想、写作技巧直到用词用句,如此琐细地一一分析,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

⑧这真是非常的可惜,倘若一个人在童年没能建立起阅读的品性,那么,对于以后长长的人生来说,是缺了一个很大的勾连之环的。这个勾连之环在前边是童年重要的记忆,在后边则是生命质素重要的延续和补充。阅读是帮助成长、提升人生的动力。阅读的丧失,不单单是不读书而已,那是进步的丧失,是幸福感的丧失,是内心世界支撑的丧失。

⑨如今,我早已长大,但我每天还是在等待夜晚来临。晚饭后,是我独处的时间,那时,我会走到书桌前,随后,打开台灯,开始阅读。我已有了自己的书房,书桌上,是一本本我正在看的书,我的身后,是一排顶天立地的书柜,里面有我看过或者等待我去看的书。这时候的我,总是格外地惬意,心里有一种充实的感觉,一种富足的感觉。

⑩我同样相信,许多的成人跟我一样,也在等待夜晚来临。夜晚来了,月亮就会升起来,他们就会打开台灯,坐到灯下,捧起一本夹着书签的没有看完的书,继续读下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阅读需求,不可强求他人必须看点什么,但总有一本书可以为他带来启迪,带来宽慰,带来快乐。

⑪如今,密集的信息已经蚕食了我们全部的空间,无穷的压力导致我们紧张、焦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和疏离,如想摆脱这困扰,唯有开拓内心的空间。而阅读正是开拓的爬犁,帮我们拓展出一方只属于自己的天地,让自己因此得以每天都有舒缓的一刻。

⑫这是多么美好的时刻——灯下的光笼罩着我们,那是灯下的月光,清幽、宁和、温暖,像是一条纯净的月亮河,把白天的喧嚣、嘈杂、纷繁阻隔在了另外的一边。

⑬我们的生命里是需要这样一片灯下的月光的。

⑭我想,或许,要不了多久,杞人忧天的事情真会到来:纸质的图书消失于一旦,成为翻过去的一页历史。但是,我坚信,阅读依旧存在,阅读不会消失,只不过换了另一种方式;而且,阅读的人只会越来越多,阅读的形式只会越来越丰富。

⑮千年万年,月光依旧。

⑯万年千年,不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会等待着夜晚来临,等待着灯下的月光铺撒开来,带他们走进阅读的世界,带他们走向更远的地方。

请从多角度赏析文章的标题。

答案:(1)作者用“灯下的月光”来指代自己的阅读,文题富有诗意,意蕴丰厚。(2)表达出作者在阅读中产生的温暖美好、舒缓平和的内心感受。(3)“灯下的月光”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4)不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而且也寄寓了作者对于阅读的深刻思考,即不论阅读的形式如何变化,阅读都会如亘古的月光般永恒存在,令人回味隽永。

赏析标题之妙,要从下列角度切入赏析:①标题本身的技巧;②标题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如线索、背景;③标题在表现人物方面的作用;④标题在表现主旨、情感方面的作用。,注意,它与做标题含义(或意蕴)题不同,标题含义(或意蕴)重在答出标题的自身含义,在文中的语境义。

例题2: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19分)

繁星 [法]都德

①在吕贝龙山上看守羊群的那些日子里,我常常一连好几个星期一个人也看不到。每隔十五天,当我们田庄上小伙计骑着驴子给我驮来半个月的粮食的时候,我一听到在上山的路上响起了那牲口的铃铛声,我真是快活极了。我总是要他给我讲山下的消息,而我最关心的就是丝苔法内特最近怎么样了,她是我们田庄主人的女儿。

②可是,有一次碰上礼拜日,那一天粮食来得特别迟。将近中午的时候,下了一场暴雨,我猜,路不好走,驴子一定还没有出发。最后,大约在下午三点钟的光景,天空洗涤得透净,在叶丛的滴水声和山溪的涨溢声之中,我突然听见驴子的铃铛在响,但骑驴来的不是小伙计,而是……瞧清楚是谁!是我们的姑娘!她亲自来了,她端端正正坐在柳条筐之间,山上的空气和暴风雨后的清凉,使她的脸色就像一朵玫瑰。

③小伙计病了,漂亮的丝苔法内特一边从驴背上跳下来,一边告诉我,还说,她迟到了,是因为在途中迷了路;但是,瞧她那一身节日打扮,花丝带,鲜艳的裙子和花边,哪里像刚在荆棘丛里迷了路,倒像是从舞会上回来得这么迟。啊,我从来没有离这么近地看过她。她从篮筐里把粮食拿出来后,马上就好奇地观察她的周围。她走进了“栏圈”:“你就住在这里,我可怜的牧童?你老是一个人呆在这里该多烦啦!你干些什么?你想些什么? ”我真想回答说“想你,女主人”,而我又说不出来;我相信她一定是看出来了,而这个坏家伙还说: “你的女朋友呢,她有时也上山来看你吗?她一定是只在山巅上飞来飞去的仙子……” 而她自己,她在跟我说话的时候,仰着头,带着可爱的笑容和急于要走的神气,那才真像是仙子下了凡。

④ “再见,牧童。”“女主人,你一路上好。”于是,她走了,带着她的空篮子。

⑤当她在山坡的小路上消失的时候,我似乎觉得驴子蹄下滚动的小石子,正一颗一颗掉在我的心上。我好久好久听着它们的响声;直到太阳西沉,我还像在做梦一样呆在那里,一动也不敢动,唯恐打破我的幻梦。

⑥傍晚时分,当山谷的深处开始变成蓝色,羊群咩叫着回到栏圈的时候,我听见有人在山坡下叫我,接着就看见我们的姑娘又出现了,这回她可不像刚才那样欢欢喜喜,而是因为又冷又怕身上又湿正在打颤,显然,她在山下碰上了小河涨水,在强渡的时候差一点被淹没了。而抄近的小路,她一个人怎么也找不到,而我又不能离开羊群。要在山上待一夜使她非常懊恼?我马上燃起了一大堆火,好让她烤干她的脚和她一身被河水湿透的外衣。接着,我又把牛奶和羊奶酪端到她的面前;但是这个可怜的小姑娘既不想暖一暖,也不想吃东西,看着她流出了大颗的泪珠,我自己也想哭了。

⑦夜幕已经降临。只有一丝夕阳还残留在山颠之上。我请姑娘进到“栏圈”去休息。我把一张崭新漂亮的羊皮铺在新鲜的稻草上,祝她晚上睡得好之后,就走了出来坐在门口。我想着:东家的女儿就躺在这个栏圈的一角,靠着那些好奇地看着她熟睡的羊群,就像一只比它们更洁白更高贵的绵羊,而她睡在那里完全是信赖我的守护,这么想着,我只感到一种无比的骄傲。我这时觉得,天空从来没有这么深沉,群星也从来没有这么明亮。突然,“栏圈”的栅门打开了,丝苔法内特出来了。她睡不着。羊儿的动弹使稻草发响,它们在梦里又发出叫声。她宁愿出来烤烤火。看她来了,我赶快把自己身上的山羊皮披在她肩上,又把火拨得更旺些。我俩就这样靠在一起坐着,什么话也不讲。

⑧如果你曾经在迷人的星空之下过过夜,你当然知道,正当人们熟睡的时候,在夜的一片寂静之中,一个神秘的世界就开始活动了。这时,溪流歌唱得更清脆,池塘也闪闪发出微光。山间的精灵来来往往,自由自在,微风轻轻,传来种种难以察觉的声音。似乎可以听见枝叶在吐芽,小草在生长。白天,是生物的天地,夜晚,就是无生物的天地了。要是一个人不经常在星空下过夜,夜会使他感到害怕……所以我们的姑娘一听见轻微的声响,就战栗起来。紧紧往我身上靠。有一次,从下方闪闪发亮的池塘发出了一声凄凉的长啸,余音缭绕,直向我们传来。这时,一颗美丽的流星越过我们头顶坠往啸声的方向,似乎我们刚才听见的那声音还携一道亮光。

⑨她一直望着天空,用手支着脑袋,身上裹着羊皮,就像天国里的一个小牧童。“瞧!那么美!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星星……牧童,你知道这些星星的名字吗? ”“知道,小姐……你瞧,在我们头顶上的是银河。它从法国直通西班牙。再远一点,你可以看见‘灵魂之车’(大熊星座)和它四个明亮的车轴。……”

⑩当我继续说关于星星的故事的时候,我感到有样清凉而柔细的东西轻轻地压在我的肩上。原来是

⑪在我们周围,群星静静地继续它们的行程,柔顺得像羊群一样;我时而这样想象:星星中那最秀丽、最灿烂的一颗,因为迷了路,而停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

7.第③段和第⑥段分别刻画了丝苔法内特怎样的形象?(2分)

8.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9.你更喜欢第⑧段景物描写的哪一种译文,写出你的欣赏理由。(4分)

柳鸣九(1934-)译文

金龙格(1966-)译文

这时,溪流歌唱得更清脆,池塘也闪闪发出微光。山间的精灵来来往往,自由自在,微风轻轻,传来种种难以察觉的声音。似乎可以听见枝叶在吐芽,小草在生长。白天,是生物的天地,夜晚,就是无生物的天地了。要是一个人不经常在星空下过夜,夜会使他感到害怕……

这时,泉水的歌声更清脆,池塘里亮起了无数小火光。山上的所有精灵都自由自在地往来。夜空中传来各种簌簌声,难以察觉的声音,仿佛听见树枝在长大,青草在萌芽。白天,是动物的世界;夜里,则是静物的世界。如果你不习惯,就会害怕……

10.根据上下文,推测第⑩段省略的情节,想象“我”当时的心理。(4分)

11.分析本文标题“繁星”的含义。(3分)

7.(2分)美丽、活泼、可爱;娇弱、落魄、惹人爱怜。(各1分,意思对即可)

8. (2分)总结上文姑娘到来给我带来的巨大惊喜和“我”对姑娘的痴迷、与沉醉,(1分)为下文姑娘遇阻返回这一情节做了适当的缓冲,舒缓了行文节奏(1分)

9.(4分)【更喜欢柳译】1.句式整齐,如四字句的运用“来来往往”“自由自在”“微风轻轻”,增加节奏感;2.音韵铿锵,句末“光”“往”“长”押韵,读起来更加富有韵律感;3.最后一句强调“星空下过夜”的神秘感,与上下文意思更加贴合。(以上每点都是金译缺乏的,各1分,语言表达简洁清晰1分)

【更喜欢金译】1.夜晚生长的“小草和树叶”,不应视作“无生物”,金译处理为“静物”,透出夜间的神秘和幽静,应比柳译为“无生物”更妥当;2.散句也有其妙处,如“夜空中传来各种簌簌声”渲染了神秘感,再用“难以觉察的声音”来补足和强调,比柳译内容更丰富,更细腻。(以上两点是与柳译对比着评价的,说出1点2分,语言表达简洁清晰1分)

[两种译文各有千秋,答案要分析出“此有彼无”的特点,才能显示“喜欢”的理由]

10.(4分)[原文情节描写]她的头因为瞌睡而垂了下来,那头上的丝带、花边和波浪似的头发还轻柔可爱地紧挨着我。她就这样一动也不动,直到天上的群星发白、在初升的阳光中消失的时候。(答案有“靠在我肩上睡着了”的情节,1分;对此展开合理想象,1分)

[原文心理描写]而我,我瞧着她睡着了,心里的确有点激动,但是,这个皎洁的夜晚只使我产生一些美好的念头,我得到了它圣洁的守护。(表达守护纯净美好;1分,阐释 1分)

11.(3分)营造美好纯净的意境;暗示了姑娘美好的形象;喻示了“我”纯真的情感。(各1分)

12.(4分)建议:理解文中的情感,1分;解释为何心动,2分,语言表达清晰准确,1分。

以下为答案示例:

【经典依然打动人心】牧童偶然与心爱的姑娘相遇在星光灿烂的夜晚,当姑娘倚偎在小牧童的肩膀上睡去的时候,牧童内心悸动,感到温柔甜蜜,但绝不逾矩,这是迷人而高贵的初恋情感,田园牧歌般的古典情味和悠远诗意超越了时代,仍能引起今人的共鸣。 (4分)

【经典与今日社会有距离,理解,但不欣赏】牧童如此内敛,姑娘天真无邪,这是传统的经典情感故事,现代流行爱情可能更为直接坦率,今昔格调不同,无所谓情感的高下之分。对本文表现的情感能够理解认同,但不一定欣赏。(2-3分)

【隐约觉得美好但缺乏分析】1分

【不能感受到文本的美好感情,没有分析,或其他与本题不相干的答案】0分

[提示:在尊重经典的前提下,可以表达不同的接受心理。如崇敬迷恋-理解认同-理解但未必欣赏-不是非常理解但隐约觉得他们是美好的;如果以决断的态度表示不接受,不欣赏,又没有确切的理由,不给分。]

例题3: 倾听大自然母亲的心跳

赵鑫珊

①美国生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初生的婴儿分成四组:一组听不到任何声音;二组播放录制的催眠曲;三组用节拍器仿声;四组播放母亲心跳的录音。结果表明,第四组仅仅用了其他三组所用时间的一半,婴儿就安安稳稳地睡着了。而第一组的婴儿在长达60%的时间内都在啼哭、骚动。

②结论是:婴儿同母亲的心跳有着天生的亲和关系。自娘胎里,婴儿的心脏是被母亲的心跳起搏、激活的。在心跳和谐共振的基础上,母子之间已奠定了生理、心理(情感)交流的雏形。人成年后,从母亲怀抱走近充满矛盾、冲突和处处是陷阱的外部世界,便经常在潜意识林立回忆当年母亲的心跳。那心律,永远意味着平安、清洁和舒适。因为在娘胎里,我们既没有严寒,也没有酷暑,更没有忧患。这便是人依恋母亲的生理基础。非常本能,根深蒂固。

③其实,现代人渴望旅游的冲动,在本质上也是去寻找大自然母亲的心跳的冲动。旅游的冲动,也是潜意识渴望返回大自然母亲的怀抱。因为我们都来自那里。不管你今天是总统、董事长,还是小学教师或外地民工,从根本上都来自那里,无一例外。

④一阵清凉的风,掠过河边的山谷,吹动一大片枫树林中的叶,发出沙沙声,那正是大自然母亲的心跳;雁荡、华山多好溪,流水潺潺,那也是大自然母亲的心跳;山光水色,猿声鸟啼,依稀在耳,同样是她的心在跳,那么亲切、祥和、安康!

⑤你也许会说:“不必特意跑到雁荡山、黄山去听猿声鸟啼吧!我们家鸟笼子里就有一只黄莺,每天早晨它都叫,叫得好听极了!”

⑥“不,笼子里的鸟叫是被人扭曲的大自然母亲的心声。它不叫还好,一叫,我就想哭。把大自然关在笼子里是现代人的一大愚蠢,也是当代世界危机的的总根源之一。”我回答。

⑦有好几次我住在宾馆里。初冬,不算冷,但暖气已烧到25℃。一切都是封闭式的。我觉得被陌生和敌意重重包围着:里面的空气、地毯、化学制品的墙纸……我想呕吐。我终于逃了出来。一回到外面空气中,原先的压抑和胸闷感便烟消云散。尽管上海的空气已经被严重污染,居然还有这般疗效、功效,要是回到雁荡山、黄山,其疗效可想而知。

⑧其实,我们时时处处都被许多陌生的现代人工制品包围着,其中有许多东西对人还是抱有敌意的:柏油马路、塑料制品、洗涤济、农药、化肥、噪音、汽车废气、席梦思……这种生存环境不过是最近几十年的事,而人在地球上进化的历史却长达几百万年。从真正能制造工具的人进化到今天,也有一百万年的漫长时间。几十年比一百万年,怎不觉得突然、陌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迅猛发展,人性跟不上,骨子里适应不了变异的生存环境,因为那不是大自然母亲的心跳!

⑨不错,人性也是进化的。但进化速度极缓慢,一千年前后都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不然,我们就读不懂唐诗。迅猛发展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几乎在日夜拖着人性拼命向前奔跑。人性觉得很累,颇有心力交瘁之感。于是出外旅游的念头便油然而生。

⑩有一回,朋友请我去新锦江顶层旋转餐厅吃夜宵。桌上点燃着蜡烛,烛光很柔和,缓解人的生理、心理上的压力、紧张,给人以宁静、平和、安稳的感觉,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农业文明的祥和时代。农业文明约有一万年的历史。人性更亲近风车、水牛、马车、木制纺织机、豆油灯、蜡烛光和水井……所有这些离大自然母亲的心跳很近很近。

11今天,人们去旅游,无非是出于两大动机:人文历史的追寻,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后者似乎更有意思。比如在山谷草地上野餐,因为因为几万、几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打猎归来,就是在草地上烤野猪、野鹿、野鸡的。今天的旅游者喜欢野餐,点燃篝火,正是在潜意识层对大自然母亲心跳的一种追忆方式。

12这就是人的大自然清结,永不散的结。

13其实,现代人渴望旅游的冲动,在本质上也是去寻找大自然母亲心跳的冲动。

7.请从结构角度,分析第①、②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8.请从表达角度赏析第④段。(3分)

9.第⑥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是。(3分)

10.请概括现代人渴望旅游的原因。(3分)

1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6分)

A.第①段写生理学家的实验是为了证明母亲的心跳意味着平安、清洁和舒适。

B.不论你从事何种工作、有何身份,都有渴望旅游的冲动。

C.第⑦段运用衬托,强调自然环境对人内心的抚慰以及对身体机能的治疗作用。

D.第⑧段列举数字进行对比,意在突出近几十年生存环境异化,人性无法适应。

E.农业文明是更亲近自然母亲的文明方式,作者倡导回到农业文明的祥和时代。

F.本文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深沉的情感。

12.请联系全文,分析标题的作用。(4分)

7.(2分)第①、②段为下文写现代人与自然之间有着本能的亲和关系(1分)作铺垫(1分)。

8.(3分)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形与声两个角度层层铺陈,描绘大自然美妙的声音;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它们比作大自然母亲的心跳,形象地表现出大自然带给人的清且祥和之感,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由衷心向往之。

9.(3分)大自然是人类无法驾驭的,而现代人却企图驾驭,这是愚蠢的行为;环境遭到人类破坏,生态危机已成为世界危机,这是现代人愚蠢行为导致的。(1点2分,2点3分)

10.(3分)生存环境变异,人在骨子里无法适应,心力交瘁;人在潜意识中渴望返回大自然母亲的怀抱,从中寻到安宁平和的心境。(1点2分,2点3分)

11.(6分) C D

12.(4分)作者以“大自然母亲的心跳”为线索,贯穿全文;运用比喻,将大自然比作母亲,形象地写出人类对于自然根深蒂固的依恋情怀;又用“倾听”“心跳”表明人类与大自然的亲近方式,语言生动形象。

检测题: 鹅殇 杨文学

①每每敲响小院的木门,最先应声的不是母亲而是那只白鹅。在它尖利的叫声中,耳朵有点儿背的母亲才扯着嗓子喊:谁啊?是我啊,娘,老二。母亲这时就会喊:三儿,别叫了,是老二。尖叫着的白鹅就会戛然而止。透过柴门的缝隙,我看见白鹅依旧伸着长长的脖子,歪着头,睁着一副小眼睛,一副警觉的样子,俨然是这个家的主人。

②记得是一个春天,母亲买了几只小鸡和两只小鹅,刚到我们家的时候,小鹅如黄色的绒球在房子里来回的滚动着,煞是好看。母亲就下地去剜一种叫苦苦菜的野菜来,用剪子铰成丝,拌上泡透的小米喂鹅。这是鹅最爱吃的东西,小家伙往往吃得嗉子如同两只袋子。渐渐地,小鹅长大了。可惜的是一只鹅不幸死掉了,母亲一言不发,把死鹅深深地埋在院子的梨树下。活下来这只白鹅就成了母亲的伴儿。母亲喊它三儿。大半年后当我再次来看母亲时,三儿已经是一只漂亮的大白鹅了。

③不论白鹅怎么闹怎么叫,母亲只要一喊:三儿!这只白鹅立刻就安静下来,似乎她也认准了自己就叫三儿了。是我们家的一个成员了,而且地位特高。

④白鹅长大了,小鸡们也长大了。它们在院子里的大梨树下安然相处,偶尔的打闹也是在白鹅的让步中结束,小院子充满了生机。母亲不知道用的什么法子训练了这只白鹅,在母鸡吃食的时候它总是静静地站在梨树下,歪着头在观看。梨树下,这副景观成了我难忘的记忆。我问过母亲是怎样训练这只白鹅的,她总是说:鹅通人性呢。

⑤院子里,白鹅和几只鸡们,终日绕着母亲转,它们是母亲生活中的影子,尤其是那只鹅,总是绕在母亲的脚前脚后,白天它是母亲的影子,晚上它是母亲的守护者。它在母亲给它做的柳条筐里卧着,一有风吹草动它就把窝起来的脖子一下子展开,长长的脖子支起那个红红的额头,睁开两只小小的眼睛静观四周的动静,一旦有人或动物靠近母亲的小院子,它就会长声尖叫。耳背的母亲总是在尖叫声中对着院外喊一声:谁呀?

⑥白鹅成了母亲的耳朵。

⑦那个冬天母亲病了,住进了医院,白鹅自己守在家里。病床上的母亲总是对前来看望的四妹说:你喂鹅了吗?四妹笑笑说:不就是一只鹅嘛,你都病成这个样子了,还有心思管它?母亲说:它也是一条命呢。你们这些不知道报恩的孩子,它下的蛋你们哪一个没有吃过?四妹就认真了:喂了。母亲不依不饶:喂的什么?四妹告诉她:熟玉米面子拌的菜叶子。母亲依旧追问:什么菜?四妹:白菜叶子。母亲不说话了。她知道四妹没有说谎。这个时候的农村只有白菜叶子。

⑧整整一个月,母亲才出院,人还没有回到家,白鹅就叫起来。母亲说:我一听叫声就知道鹅儿瘦了。果然,鹅身上的羽毛都失去了光泽。母亲就把脸落下来说:四儿,这就是你喂的?四妹一脸冤屈地说:有什么办法,你不在家,它就不吃食。四妹没有说谎。白鹅见到母亲,一下子就扑了过来。

⑨进入高龄的母亲开始走下坡路了。可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母亲一下就倒下去了。在医院里,母亲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鹅,你们给我喂了没有?四妹就说:早喂了。母亲就合上眼睛。四妹悄声地对我说:咱娘一天问了十八遍。二哥,把鹅抱进医院吧。我想了想说,你下周回家就抱过来吧。可是还没有等四妹付诸行动,母亲就陷入昏迷状态。我们全都紧张起来,白鹅的事就显得不重要了。

⑩办完母亲丧事,一周就过去了,我突然想起白鹅来,急急地来到母亲的小院。敲门,没有白鹅那熟悉的叫声,我慌忙推开门,白鹅趴在母亲给它搭建的小窝里,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了,白色的羽毛脱落了许多。母亲走了,院子空荡荡的,白鹅相当孤单,我让四妹把它抱回她的家里好生伺候着。可是,第二日,白鹅就丢了,四妹找到它时,它正安静地趴在母亲的院门口。四妹将它重新抱回去,可是,第三天它又跑回母亲的小院。没办法,四妹只好天天来院子里喂它。

⑪一个落叶纷纷的季节,我再次来到母亲的小院,当我敲响院门,我多么想听到白鹅的叫声啊,可是院子里静悄悄的,一种不祥的预感袭上我的心头。四妹拿来钥匙。我问,白鹅呢?四妹说这些日子光忙着收地瓜了,没顾上管它。在院子里呢。我慌忙打开院门,院子一片落叶,梨树的枝杈无言地张在半空。我的心里一紧,想落泪。母亲走了,家就荒了。人啊,不管你长多大,没有了娘就没有家啊。

⑫那只柳条筐子空荡荡的。白鹅呢?它怎么不来迎接我?不来扭我的裤脚?

⑬我看见它了,它静静地趴在梨树下,头对着鸡窝。我的泪哗地一下就淌下来了。四妹无语地站着,一脸愧色。

⑭白鹅是在母亲走后的两个月零三天的时候,无声地死在母亲的小院里。我把它埋在院子里的梨树下,随它一起下葬的是我的一串泪水。四妹说:二哥,你别哭了,白鹅是咱娘的伴儿,它是陪伴咱娘去了。

7.第①段主要写了白鹅的“警觉”,这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8.第⑨段中母亲醒来说:“鹅,你们给我喂了没有?”这句话如果换成“你们喂鹅了没有?”是否可以?为什么?(4分)

9.母亲已经去世,家中无人,第⑩段中作者回家还“敲门”,有人认为是作者的疏漏。对此你怎么看?(2分)

10.关于文中的“四妹”,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四妹对待白鹅的态度与母亲形成对比,表明四妹始终不理解白鹅在母亲心中的地位。

B.作者借四妹的口告诉了读者母亲不在家时白鹅的情况,使白鹅形象更加突出和丰满。

C.根据文章我们可以做出推断,如果没有四妹的疏忽和大意,白鹅之殇是可以避免的。

D.第⑦段和第⑧段,作者先后两次说四妹没有说谎,是为了突出母亲的严厉和精明。

11.请赏析第⑪段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12.“殇”的意思主要有:(1)未成年而死,如幼子早殇;(2)为国战死,如国殇。本文以“鹅殇”为题用意颇深,请联系“殇”的意思,结合文意,对此加以分析。(6分)

7、(2分)写白鹅的警觉,为下文写白鹅与母亲的关系作铺垫(埋下伏笔),同时暗示“我”回家次数并不多。

8、(4分)不可以。把“鹅”提前并加逗号,起到了强调的作用(1分);“给我”两字加强了语气(1分)。突出了母亲的急切以及“鹅”在母亲心中的地位(2分)。

9、(2分)不是疏漏。一来这是作者的习惯动作(1分),二来作者是为了听到白鹅熟悉的叫声(1分)。

10、(3分)B

11、(4分)此句景中含情(1分),写出母亲走后家的荒凉(1分),既与前文梨树下的生机形成对照(1分),又暗示了白鹅的结局(1分)。

12、要点:

本文既可以说是作者为白鹅写的祭文,也可以说是为母亲写的祭文。作者以“鹅殇”为题,郑重其事,引人注目,显示了作者庄重的态度。

白鹅在作者心中已不是一只普通的动物,它与母亲朝夕相伴,生死相依,是母亲忠诚的守护者,鹅是为母亲而早夭,作者于惋惜中饱含赞美和感激。

白鹅之高贵与忠诚亦非人之所及,为人子女者亦不能与父母相守相伴,“鹅殇”表达了作者的内疚,同时也是对所有人的警醒。

五、 作文素材积累

永远的陷阱

在南非的沙比亚丛林中,至今还生活着相当原始的西布罗族人。他们的捕猎方法非常简单,没有猎枪,甚至也没有弓箭,就是让动物们自己跑到他们的陷阱里。

西布罗族人在丛林的湿地上运来许多胶泥,将这些胶泥铺在一亩地大小的地方,然后放上一只鸡或是一只野兔,最后要做的事就是等待了。凡是吃肉的动物,只要走进丛林,便会被兔子或鸡吸引,一步步走入泥沼,越挣扎越深。陷入被动的动物又会引来更大的动物。几天之后,泥沼地里就会被许多猎物点缀。这时西布罗族人抬来木板,铺在胶泥上,将猎物们轻而易举地收入囊中。

同样,居住在大西洋撒拉丁小岛上的丁尼族人也不劳动,他们同样过着一种较为原始的生活。他们与西布罗族人的捕猎方式惊人地相似,只是他们捕猎的方法不是用胶泥,而是模仿蜘蛛,用一张张细细密密的粘网。他们把粘网挂在树上,鸟、猴子及树上的爬行动物便都会自投罗网。

如今世界上的许多诱骗、许多陷阱,还都是古老的、原始的,但却经久不衰。人类走到今天,早已步入了科学时代,几乎所有的领域都被改进。但说来奇怪,当人们面临一个个原始的陷阱时,依然还会上当受骗。在这一点上,人类没有一点儿进步。

据心理学家和宗教界人士分析:人们只要有欲望,就不可能破解那些陷阱,包括那些最原始古老的陷阱。

【温馨提示】

“人们只要有欲望,就不可能破解那些陷阱,包括那些最原始古老的陷阱”,这句话讲得很好,它揭示了人们总是掉进陷阱的根本原因。这则素材适用于“欲望”、“理想”和“奋斗”等作文话题。

只坐一个座位

一天,曾教授在英国乘坐地铁时发现乘客很少,车厢里有不少空座位。但令人费解的是,一名英国母亲抱着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儿,合坐在一个座位上。

母亲对于身旁的空座位毫不理会,像是没看见一样。小男孩儿很胖,挤坐在母亲的腿上。母亲的脸上沁出了一层细细的汗珠。

到达终点站后,曾教授好奇地问这位母亲:“你旁边的座位始终空着,为什么把孩子一直抱在腿上,不让他坐到空座上去?”

那位母亲笑了笑说:“我只买了一张车票,就只能坐一个座位。我不能教育孩子从小去侵占国家和公共的利益,那样做我会很羞愧的。”

【温馨提示】

“我只买了一张车票,就只能坐一个座位”,这句话多么富有哲理:付出与回报是成正比的。这个故事适用于“律己”、“公德”等作文话题。

机会,只有一次

多年前,日本曾通过一家贸易公司从我国进口大量蕨菜。蕨菜采集的最佳时间只有十天左右,在这期间蕨菜最好吃,早了不成,晚了就老了。采好后,要摊开放在地上晾晒一天,第二天翻个个儿,再晾晒一天,使水分蒸发掉,然后再成把捆好,装箱。食用时,放在凉水里浸泡一下就行了。当地农民为了多采多卖,把蕨菜采回家后,不是放在地上用阳光晾晒,而是放在炕上,点火加热,只用两个小时就烘干了。这样加工处理的蕨菜,从外表上看哪儿都一样,可食用时,不管放在水里怎么泡,都像老树根一样,根本咬不动。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日方彻底封杀了我国蕨菜的进口。

面对市场,一家企业所拥有的机会只有一次。面对人生,一个人所拥有的机会,何尝不是只有一次呢?一次伤害,足以让深厚的友情走向崩溃;一次背叛,足以让纯真的爱情完全变质;一次欺骗,足以让多年的兄弟反目……

人生也是这样,你若能把握住仅有一次的机会,实际上也就拥有了源源不断的机会。

【温馨提示】

“面对人生,一个人所拥有的机会,何尝不是只有一次呢?一次伤害,足以让深厚的友情走向崩溃;一次背叛,足以让纯真的爱情完全变质;一次欺骗,足以让多年的兄弟反目……”这几句话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任何不经意的“一次”都有可能改变人生的历程。这些故事适用于“机遇”、“奋斗”和“人生”等作文话题。

认错的勇气

麦奎尔是美国20世纪末最伟大的全垒打王。他在大联盟十六年,打出583支全垒打,是棒球史上第七名;他每10.6次打击,就能打出一支全垒打,是有史以来的第一名。

2000年的一天,密苏里州议会通过决议,将该州马克?吐温公路的其中一段,改称为麦奎尔公路。这可谓是麦奎尔的最大荣耀。

对棒球员而言,进入名人堂是终生追求的目标。进入名人堂必须获得至少75%的会员同意。但日前在美国举行投票时,麦奎尔竟连25%的同意票都得不到。

原因是传闻他曾使用类固醇。事实上,当时美国并没有禁止使用类固醇。但麦奎尔最大的错误是前几年在美国国会作证时,不直接回答是否使用过类固醇,只说:“我不是来这儿谈过去的事的。”

这句话,使他从一代英雄坠落成羞耻的棒坛人物。近代没有任何一位棒球球星,声望如麦奎尔般急速下降,因为美国人认为做错事没有关系,但要有勇气承认错误。

【温馨提示】

“美国人认为做错事没有关系,但要有勇气承认错误”,是啊,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美国人,对我们而言又何尝不是一个准则呢?谁能够保证永远不犯错误?而勇于承认及改正错误是多么宝贵!此句适用于“人生”、“修养”和“悔过”等话题。

六、 课后作业

旧燕

张中行

①讲不清楚什么理由,人总是觉得几乎一切鸟都是美的,可爱的。一切太多,如果只许选家禽外的一种,以期情能专注,不知别人怎么样,我必选“燕”。理由可以举很多,其中一项最重要,是与人亲近,而且不忘旧。

②我是北国城(长城)南人,成年以前住在乡下,先是土坯屋,后改砖瓦屋,都是祖传形式,正房(都坐北)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小康及以上人家兼有前后院。正房靠东西各间住人,中间一间两旁砌柴灶,可以起火做饭(冬天兼取暖)。这一间前部有门,如果有后院,后部也有门,就成为前后、内外的通路。有意思的是前部的门,两层:靠外的方形,只遮下半,向外开,名为风门;靠内的左右两扇,高及顶,向内开,白日大敞,入睡前才关闭。这样,起来之后,入睡之前,这间通路房的前门就总是半敞着。是不是欢迎燕来住半年,生儿育女呢?说不清楚,因为祖祖辈辈都是“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③还是说事实,总是公历四五月之间,估计就是去岁那一对,回来了。门外罕有长者车辙的小家小户添了热闹,风门之上,燕飞入飞出,早期是衔泥筑巢或补巢,其后是产卵孵化,再其后是打食喂雏鸟。人也忙,因为正是春种到秋收的时候。现在回想,其实不是因为都忙,而很可能是都具有(无意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大德,才能够如此和平共处。关于和平共处,还可以具体说说。只说两件,都属于克已谅人的,先说燕一方,巢筑在屋顶稍靠后的一根檩上,灰白色,作簸箕形,口敞开,向外偏上,农家早中晚三顿饭都要烧柴,烟气火气上升,推想在巢里必不好过,可是没看见有不安然的表示。再说人一方,吃饭放矮长方桌,位置恰好在燕巢下,小蒴黄口待食的时候常有粪便落下,怎么对付呢,照例是饭桌移动位置,而不说抱怨的话。人燕和平相处,由人方面说是鸟兽可与共群,取其诗意,可以说是羲皇上的境界。

④羲皇上与现代化难得协调,于是由二十年代后期起,我出外上学,离开乡村的祖传式房,改为住院学校宿舍,住北京的四合院,门不再是上部半敞的风门,室内不见檩,也就再也见不燕巢以及燕飞入飞出了。有时想到昔日,很怀念。幸而还有个馀韵,是七十年代早期,我由干校放还,人未亡而家已破,当然还要活下去,只好妇唱夫随,到北京大学女儿家寄居。住房是五十年代建的四层砖楼,比较高大,楼前有两排杨树,像是与楼房比赛,钻得很高。我们夫妇住的一间南向,前面有阳台,未维新,用玻璃封闭,因而成为敞而且亮。记不清是哪一年,四月末或五月初,竟飞来一对燕,选定上方近西南角,筑巢了。我很高兴,想到又可以与燕结邻,心里热乎乎的。老伴也高兴,说燕相中筑巢是个好兆头。巢筑得不慢,常常见“空梁落燕泥”。及至筑成,我吃了一惊,竟不是簸箕形,而是鱼壶形,长圆,近上部的一旁开个小口,仅能容燕身出入。我至今不明白,是另一种燕呢,还是在乡随乡,在城随城呢?两种巢相比,我还是更喜欢家乡那一种,因为可以看见雏鸟的黄口。但总是又来身旁了,应该庆幸。庆幸之馀,有时想到次年,至时还会回来吧?不负所望,次年的春末准时回来。可是像是心不安定,先是利用旧巢,不久又筑新巢。也许对环境有什么意见吧,第三年回来,飞旋几次,看看旧居,远去,就不再来。

⑤其后是时和地更现代化,我迁入北郊一座高层楼,居室有窗,有阳台,都封闭,蚊蝇尚不能入,更不要说燕了。由楼窗下望,有空地,却永远看不到“乍晴池馆燕争泥”的景象。常想到乡村的旧居,可惜先则人祸,家里人都散而之四方,继以天灾(地震),房屋倒塌,现在是连遗迹都没有了。其他人家,会不会仍保留祖传的遗风,年年有旧燕归来飞入飞出呢?但愿仍是这样。不过,纵使能够这样,总是离我太远了。那么,关于旧燕,我所能有,就只是一首昔年作也未能离开失落感的诗了,这是:

漫与寒衾梦绣帏,

天街细雨湿春衣。

年年驿路生春草,

旧燕归时人未归。

7.文章第②段详写屋舍格局和门的设置的目的是 。 (2分)

8.根据上下文意,推断“羲皇上”的意思是 (2分)

9.下列两句话具体描摹了两个时期的鸟巢。简析作者描写的用意。 (3分)

①巢筑在屋顶稍靠后的一根檩上,灰白色,作簸箕形,口敞开,向外偏上。

②竟不是簸箕形,而是鱼壶形,长圆,近上部的一旁开个小口,仅能容燕身出入。

10. 对上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第②段的“说不清楚”,并非如此,是表达人们不刻意为之,是自然的生活状态。

B.第③段中着力描写鸟和人的忙碌,呈现出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景象。

C.第③段中的“克己谅人”,在燕一方主要表现其不同于其它鸟类的灵异的特征。

D.现代化的生活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化,也使燕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

E.文章以燕为线索,文章脉络清晰,使要表达的主题更加鲜明。

F.文章文字简洁有力,富有表现力,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化带来弊端。

11.文章结尾处以诗结文,其作用是 。(3分)

12.文章以“旧燕”为题,强调一个“旧”字。纵观全文,陈述“旧”字包含的意思。(3分)

1. 答案:

2. 人建屋,还想着燕,为下文人燕和谐作铺垫。(2分)(铺垫给1分,下文的人燕和谐的内容1分)

3. 与自然和谐。(2分)(人和动物、鸟兽、燕子、鸟类和平共处)

4. 通过两个燕巢的比较,突出自己对家乡旧燕的怀念,对家乡人燕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怀念;同时也反衬出对现代化带来的人与自然隔膜的深深失落与思考。(3分)(比较、对比1分,家乡和谐相处1分,后面城市里的隔膜1分)

5. A、E(6分)

11. 以诗结尾渲染气氛,深化主旨。不仅传达出对家乡风物的浓浓眷恋,也包含游子无法回归的感伤,还有对人们无法重回人与自然和谐境界进行反思。以诗结文还使文章抒情意味更浓,余韵回环不尽。(3分)(形式上1分,引用诗句,诗意,增添文章韵味,文章的主旨2分,怀念眷恋感伤1分,反思现代社会人和动物的关系1分)

12. ①原来的,少年时祖屋中年年见到的情景。(本来的)②对原有的人燕和谐关系的怀念。③与“新”相对,对现代环境中人燕不亲、不信关系的深深的失落感。(3分)(本义原有的(场景、画面、生活、时光)1分,对原有的人燕关系的的赞颂、怀念、喜爱1分,对现代社会人和动物的隔膜的反思、批判,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