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留。一句话就将活佛济公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勾勒出来了,不知道现在年轻一代知不知道济公这个人物。

和《西游记》一样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播出的《济公》,似乎影响度和知名度并没有《西游记》那么深广,要说现在即使是最年轻的00后们,也肯定都看过《西游记》,但《济公》可能就没看过了。

电视剧版的《济公》是游本昌老师主演的,这位老艺术家一生几乎只塑造了一个荧幕形象,却是凭借这一个形象,几乎成为了这个传说中人物的代名词。

贫道不才紫袍天师(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1)

济公的人物形象充满了浓厚的虚构和神话色彩,但实际上,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位人物存在。济公是南宋年间人物,他是浙江台州人,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圆寂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原名李修缘,法名道济,别称月引流光(这个外称也太美了吧)。

李修缘的父亲李茂春曾当过“精英节度使”,他也算是官二代了,年少时,李修缘在村北赤城山瑞霞洞读书,受到释道二教的熏染,他本身就才华横溢,特别是在佛学造诣方面十分有天分。

后来父母双亡后,他就剃度出家了,拜了国清寺住持高僧瞎堂慧远为师,取名道济,后来又到处云游,去过许多地方,最后投奔杭州灵隐寺。

贫道不才紫袍天师(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2)

从目前的济公的种种传说来看,他的很多事迹自然是有经过渲染的,不过他“活佛”的名号也并非空穴来风。济公的品德和道俗都很高,他深知百姓的苦处,在道旅中经常做些惩恶扬善的事情,所以在民间口碑很好,这点也就是所谓的深入群众内部了吧。

济公身上最显著的特点,大概就是一个字,那就是“癫”,南怀瑾说:“济公和尚故意胡闹是在守戒,因为佛的戒律,得了道有了神通,如果要用神通,正面用犯戒,因此只能反面用。济颠即以装疯卖傻、装混蛋的姿态出现。”

他同时拥有“癫”和“济”的特质,“癫”是外表,“济”是实质,他虽然看上去是在破戒,但该有的正义和佛教都在他心中,并且他也实质性地行动了,这点比那些嘴里说着道貌岸然的话、却从不行动的人好多了。

贫道不才紫袍天师(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3)

为什么关于济公的传说这么多,大概是因为他喜欢旅行吧,带着一颗乐善好施的心云游四方,身为佛门弟子,济公采取了积极入世的行动,亲身接触凡间善恶美丑,又慈悲度人,许多关于他的事迹,大概就是他在游行中时常打抱不平所留下的,因为大家都喜爱他,所以将他的事迹加以美化,代代相传。

济公的故事是很有神话色彩的,世人崇拜济公,说他有法术,因为自己是罗汉,身上的什么东西都能治病。这点我至今仍很有印象,虽然电视剧《济公》的剧情基本忘了,但他救人时,从身上搓下一团大大的泥团子给人吃下的情节我还深刻地记着。

还有他的帽子也很厉害,可以把妖精罩住,一照就得现原形;他神通广大,可以看穿未来,虽然一身破烂,但善良搞笑,十分可靠,简直是百姓的福光。

贫道不才紫袍天师(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4)

济公虽看起来“癫”,其实却是潇洒得不得了,他打破了苦行僧的形象,活得潇洒、自由。他“狂而疏,介而洁”,大碗吃肉,大口喝酒,笑口常开,小时候看《济公》时,他给我的印象就是邋遢而自信,总是咧着嘴笑,好像没什么能难住他一样。

其实济公也不止是到处溜达而已,他本身也十分有文采,甚至出过著作,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都有收录。

贫道不才紫袍天师(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5)

有许多人即使没不知道济公,也肯定知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不过有些人总喜欢拿来乱用,甚至拿来当放纵喝酒吃肉的挡箭牌,其实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即“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无法做到济公这等超脱凡人的境界的,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佛祖留下诗一首,我人修身他修口;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这便是济公传奇的一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