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D2809动车撞上泥石流,发生严重脱轨,导致当班司机不幸殉职,多名乘客及列车员受伤。我们感慨司机的英勇果断,挽救了绝大部分旅客和乘员,同时,也深深地惋惜,毕竟英雄走了!

自然灾害是突发的,但是,科技可以帮助我们及早预测、感知到灾害,并及时采取措施,最大程度地避免灾害对人类的破坏和损伤。

本文借助一些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探讨相关技术在高铁/动车中的应用,尽早感知、预防灾害发生,仅供参考。

1、激光雷达

杨勇司机在5秒钟内采取了紧急制动措施,5秒对于人来说,从肉眼看到障碍物,到作出判断,再发出指令或手动操控,已近极限。

然而,如果通过激光雷达等科技手段感知,再通过车载计算中心AI分析判断,发现异常情况,采取紧急措施的响应时间是毫秒级,这就为紧急避险赢得更多宝贵时间。

动车d2809脱轨事故原因(也许D2809动车脱轨本可以避免)(1)

从新闻中的图片可以看出,车头及其后节车厢在急速强力制动下脱轨,并撞向防护墙/柱。假如列车头安装有激光雷达,在数百米甚至数公里外就能探测到铁轨上的障碍物,并在几毫秒内自动启动紧急制动,因为响应快,就可以留下足够的缓冲时间,减少冲击力,避免重大损伤。

激光雷达的三维目标成像、识别技术,在时速100-200公里的汽车自动驾驶中应用,已经得到了充分验证,在时速250公里的动车上应该也没有问题。何况,汽车的路况远比铁轨上运行的列车复杂。

动车d2809脱轨事故原因(也许D2809动车脱轨本可以避免)(2)

激光雷达的有效探测距离可达到数百米至数公里,激光雷达的最大优势是分辨率高。激光雷达具备极高的角度、距离和速度分辨率。可同时跟踪多个目标;距离分辨率可达0.lm;速度分辨率能达到10m/s以内。距离和速度分辨率高,意味着可以利用距离——多谱勒成像技术来获得目标的清晰图像。

多个激光雷达,效果更佳。还可像智能汽车驾驶那样,配合使用多个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高清摄像头。超感知 超级运算,实现自动驾驶,紧急情况下的响应时间达到毫秒级,最大限度避免灾害。

2、车路协同

在隧道、涵洞、立交桥、路网密集、社区集中,等等,情况复杂,易发意外事故的路段,通过高清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等科技手段加大感知力度,再通过4G、5G或光纤传送信息至运行中的列车及路局调度中心,实现车路协同,这是汽车自动驾驶的方向,也是列车智能驾驶的方向。

在感知、运算、分析、响应等多方面,现在科技及电脑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是超过人的。加之,这些年我国以5G为龙头的新基建建设已取得突飞猛进的成就,具备了实施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的物质与技术条件。

动车d2809脱轨事故原因(也许D2809动车脱轨本可以避免)(3)

上图是汽车智能驾驶的车路协同,供参考。(图片来源于网络)

3、车载计算中心

上述技术的落实,需要有比较强大的运算中心支撑,现有列车上的计算系统需要升级,没有强大的算力,前面讲的都是白搭。

车载计算中心不仅要处理各种列车运行数据,还有列车上搭载的各种传感器、探测器的实时感知数据,以及铁路沿线各种实时探测数据,再辅以本路网所有列车的过往数据,及经过路段的历史与当下的自然灾害数据,对这些大数据建立模型,AI分析、模拟、自学习,在此基础上,实现自动驾驶。

比如,此次D2809动车事故发生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境脆弱,离事发地仅15公里,曾被地质部门认定为滑坡地质灾害风险地区。榕江县自然资源局早在4月29日发布公告,4月以来,该地区降雨明显增加,正式进入汛期,汛期是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季节。

笔者看到媒体报道,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下属的榕江预警发布,曾在5月22日到6月4日期间,连续发布8次暴雨预警信息,并且于6月4日凌晨1时33分,将暴雨黄色预警升级为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凌晨2时41分,将暴雨橙色预警升级为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并且提示注意防范强降雨引发的次生灾害。

以上这些相关的预警信息,如果我们的列车及相关铁路运行调度部门能够及时将相关的大数据,与列车运行数据关联,智能驾驶系统经过AI运算,自动将列车行驶速度在高风险区域降下来,并通知到路网调度中心协调。再辅以实时感知数据,探测到路障后快速响应,如此,悲剧即可避免!

11年前,温州动车事故发生时,我们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11年后的今天,我国完全具备了这方面的技术和能力,也算是在技术牵引下拉动内需,推动行业数字化、智慧化发展。

所以说,未来象D2809动车脱轨这样的事故完全可以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