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怎样理解(被一再错误解读的)(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经典名句,原始出处是《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原创者为孔子高徒曾参,后经儒学大师梁启超先生提炼浓缩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遂风行于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究竟如何解?看到这个问题,很多读者会摇头,这好像不能成为一个问题,就是字面意思:“提高自身修养,持好家,治理国家,平定天下”,这简直是“So Easy,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古文了!”

然而,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怎样理解(被一再错误解读的)(2)

我们再来看网上通用的解释。修身,就是完善自己,行为有规范;齐家,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治国,就是治理好一个诸侯国;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这个解释明显要专业许多,但笔者还是要说,这个解释仍然是有瑕疵的,不够精准。

接下来,笔者就为诸君试解之。

“修身、治国、平天下”,百科的解释没毛病,完全正确,问题出在“齐家”的解释上。“家”是什么概念?并非现代意义的家庭,家族。周代实行的是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分封给诸侯们,成立诸侯国,这些诸侯国有独立的行政、财政、人事、军事、外交等一系列权力。晋、楚、秦、齐等诸侯国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需要上交钱粮为供奉,需要带军队随周天子讨伐敌人。诸侯们治理“国”,周天子治理中央政府直属的土地,并统领诸侯国,所以周天子治理“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怎样理解(被一再错误解读的)(3)

战国著名“大夫”孟尝君

诸侯们还要向下再分封土地,分封给谁呢?大夫。“大夫”,在这里并不是医生,也不是秦以后的御史大夫、谏议大夫、光禄大夫等官职名称,而是爵位。大夫有封地,世袭。比如商鞅,原名卫鞅、公孙鞅,封于商地,故称之为商鞅;田文,袭其父爵于薛地,又称薛公,号孟尝君。大夫的封地,就叫做“家”。大夫的“家”,就相当于诸侯国中的“国中之国”。解读到这里,有些读者就会想到,那些强大的大夫,手里有土地,有钱有人,会不会造国君的反?当然会,比如著名的“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齐家”中的“齐”,在这里作动词,意思是“治理,管理”,因此,齐家的解释就是“治理大夫的封地”。请注意,“齐家”并不一定是治理自己“家”的土地和人民,也可以治理别人“家”的土地。因为大夫也要聘请“家臣”来帮忙治理“家”,于是有些强权的家臣也想篡权。例如春秋时期鲁国的阳货(呵呵,真是一个让人蛋疼的名字啊。),为季氏家臣。季氏掌握着鲁国几代国政,阳货掌握着季氏家政,所以阳货成为鲁国权臣。阳货的野心开始膨胀,不满足于顶着“家臣”名号了,所以囚禁季氏家主季平子,还真就于鲁定公七年,当上了鲁国执政,走上了人生巅峰。

综上所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笔者的解释就是:“学习各种知识,充实自己,提高个人修养,治理好大夫的封地,再治理好一个诸侯国,进而治理天下,使社会和谐有秩序,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怎样理解(被一再错误解读的)(4)

亚圣孟子

家国天下,是一个从小到大,逐步递进,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所以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以上解读,如有不到之处,欢迎各位读者留言指正。

本人原创。敬请各位朋友关注“山枫说文化与历史”,投桃报李,本人也肯定会与各位互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