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命力)(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事关国家前途命运、民族发展进程和人民利益福祉。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真正有前途、有力量的民族,必然有辉煌的文化,必然对自身的文化充满信心;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文化

没有文化发展,便没有国家民族的兴盛。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董振华指出,并不存在唯一合理的“普世价值”和最优文化,各个国家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建设精神家园。文化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生命体现,否定自己的文化就是否定自己的生命;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物质层面的“四大发明”、丝绸之路、浩瀚文物,精神层面的家国情怀、君子人格、魏晋风度、盛唐气象等,都给世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和印象。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淀、薪火相传与发展创新。国家强盛,则文化兴盛。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正因如此,我们党始终立足中华文明肌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不断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高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换言之,没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就不可能有发自内心的责任担当,就不可能担当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人民谋大同”的历史使命。 【详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转化发展中展现出自信底气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价值理念与实践智慧,是中华民族赓续发展的根本,深刻影响和形塑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念,是我们屹立于激荡时代的文化根基,是我们回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的文化底气。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中国人观察世界、理解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而智慧的价值判断、文化视角和理论思维,涵盖礼义、体用、理气、乾坤、善恶等辩证范畴,内在地要求人们用辩证思维和各种智慧正确对待内与外、义与利、家与国、道与器、知与行的关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操,“天下大同,美美与共”的世界情怀,“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美好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之道,“民为邦本,民说无疆”的民本理念……这些思想、理念、价值历久弥新,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而薪火相传,历经劫难又浴火重生,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熠熠生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在不断的转化发展中融入当代文明的历史性建构,实现同现代社会的和谐共生、交互砥砺,才能焕发出蓬勃旺盛的文化生命力,才能展现出充满自信的文化底气,才能使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更多有益启示。正是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史性地开辟出了中国道路。 【详情】

推动创新创造,让文化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光明日报编委会理论学习中心组强调,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文化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创新不是隔断血脉、凭空虚造,而是要在文化的传承与守护中顺时应势、守正创新。推动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创造,必须以高度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做好历史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做好中华文明历史起源、精神特质、发展形态的研究阐释工作,深刻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引导人们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铸牢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追本溯源的目的不是要因循守旧,而是为了在当下的时代与实践中有新的发明和创造。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磅礴动力和坚实支撑。 【详情】

加强文化建设,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化建设始终蕴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中,担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文化建设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之意。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耿凡表示,文化具有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重要功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指引下,前赴后继,英勇斗争,先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迈进新时代,我们在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三牛”精神的感召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不断战胜风险挑战,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一方面,中华文化始终能够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营造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始终烙印在中华文化中,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和力量之源。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社会思潮打着“戏说”“恶搞”的幌子,歪曲、贬低、诋毁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面对这样的险恶用心,我们一方面要坚决斗争,不断净化网络环境和文化生态。另一方面,要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培根铸魂上下“硬功夫”,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正能量。 【详情】

(光明网记者 郑芳芳整理)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命力)(2)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