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平民着装 古人穿衣摇曳生姿(1)

汉服,自古优美,各类服装包括鹤氅、深衣、绛纱袍、襕衫、马面裙等,各具特色。

一 鹤氅

又叫“神仙道士衣”,即斗篷、披风之类的御寒长外衣,最初是一块用仙鹤羽毛做的披肩。

后来表现为大袖、两侧开衩的直领罩衫、不缘边、中间以带子相系。

明代,鹤氅和披风形制差不多,有缘边多些,领子相合一些,比之褙子,袖子应更加宽大。

古人平民着装 古人穿衣摇曳生姿(2)

二 深衣

起源于虞朝的先王有虞氏,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上下缝合,“被体深邃”,因而得名。

通俗地说,即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古人平民着装 古人穿衣摇曳生姿(3)

三 绛纱袍

深红色直领纱袍,始于周代,楚庄王绛衣博袍以治其国,汉明帝制定朱衣朝服,后世朝服则所谓进贤冠、绛纱袍,以纱罗为之,一直沿用至明朝。

乾隆未取汉唐衣冠,仅吸收汉族帝王服饰的色彩和章法纹饰。

古人平民着装 古人穿衣摇曳生姿(4)

四 襕衫

出现在唐代,流行于宋明,膝处有一道接缝,称为“横襕”,一般认为是对衣裳制古意的恪守而刻意加上的,领子多用圆领,后之形制大致遵循于此,但领边变宽,并且接衽了。

古代,襕衫为职官公服,学子亦多穿着。

古人平民着装 古人穿衣摇曳生姿(5)

五 马面裙

始于明朝(或可追溯更早),延续至民国。

又名“马面褶裙”,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称“马面”,马面裙或褶裙搭配上袄称袄裙。

除裙子前后一块不加打褶外,其余诸处打褶,褶大而疏,缀于异色的裙腰上,裙腰左右两端缝缀系带,裙摆宽大,其上或织或绣缀底襕,或膝襕。

纹饰多样,且寓意丰富,如蝙蝠图案即福的象征;蝙蝠与云纹组合寓意“洪福齐天”;灯笼纹样的“五谷丰登”;八宝流苏璎珞海螺等纹样组成的多吉祥寓意,更为流行;而愈加讲究的裙襕则为龙纹、云蟒纹。

古人平民着装 古人穿衣摇曳生姿(6)

六 先敬罗衣

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一般穿衣拖于地上,均为非凡之家,平民百姓在子女出嫁或者重要日子,才会穿得稍微隆重一点。

对于最底层的人来说,吃一口饱饭才是最重要的事情,穿衣则在其次了。

对于富人来说,穿衣就是绫罗绸缎,即绫类、罗类、绸类及缎类织物。

古人平民着装 古人穿衣摇曳生姿(7)

“绫罗绸缎”一词,最早见于清代文康所著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京城地方的局面越大,人的眼皮子越薄,金子是黄的,银子是白的,绫罗绸缎是红的绿的,这些人的眼珠子可是黑的,一时看在眼里,议论纷纷。”

普通平民则穿的是粗布麻衣和葛衣,后面慢慢有了棉衣,即传统布衣。

古人平民着装 古人穿衣摇曳生姿(8)

布衣在古代也成了平民的代名词。

平民在衣服样式上是没有讲究的,基本一件衣服,缝缝补补一直穿,后面穿不了会改小小孩子穿,布料是稀缺货,不可能有衣服拖地。

一般衣服能盖过脚面的,算是稍有社会地位的一小部分人,衣服只是比穷人长一点而已。

古人平民着装 古人穿衣摇曳生姿(9)

文章来源:地道中华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