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一位阿婆被确诊为新冠肺炎阳性感染者,与她同时出现在该茶楼的顾客和工作人员相继被感染,然而,当时的技术手段无法快速确认风险人群。

9月23日,广东疾控中心专家以此为例,提醒市民:及时获取风险场所信息很重要,扫“场所码”可助力疫情防控。

什么是“场所码”?

现在,不管是出入小区、办公楼,还是坐地铁、逛商场,扫“场所码”、亮健康码,已经成为每个人“固定动作”。

“场所码”是特定场所赋予的一个专有二维码,可在自动核验“健康码”信息的基础上,对进入场所人员信息进行自动化登记。

广东疾控提示(广东疾控提醒扫)(1)

图为地铁站外放置了“场所码”供市民扫描。

扫“场所码”有哪些好处?

省疾控专家指出:“在这场和病毒进行的赛跑中,我们必须比以往跑得再前一点、跑得再快一些,才能及时阻断病毒传播途径、切断感染链条。”“场所码”的出现,让“跑得再快一点”成为现实,专家提醒市民群众:及时获取风险场所信息很重要,扫“场所码”可助力疫情防控。

扫“场所码”不是多此一举,而是一举多得!扫“场所码”有4大好处:

1、保护公众健康

要求扫“场所码”,可以减少公众在该场所与带黄码、红码等风险个体接触, 降低疫情感染风险,提升了公众的安全感。

2、方便群众出行

公众无需手工登记个人信息,减少登记环节,缩短排队时间。在一些要求核验“健康码”信息的场所如医院、敬老院等,“场所码”与“健康码”数据互通,扫描“场所码”可对出入人员进行自动化登记,同时自动核验“健康码”信息,无需重复出示“健康码”,提高通行效率。

3、精准溯源排查

在某个场所出现疑似或者确诊病例的情况下,流调人员可以通过扫码记录快速查找密接人员,及时采取措施,为及时阻断疫情传播、防止疫情扩散争取宝贵时间。

4、保护个人信息

“场所码”的应用可以减少个人敏感信息的外泄。在“场所码”推行前,不少地方采用纸质版访客登记表记录姓名、手机号、身份证等信息,公众配合难度较大,容易出现疏漏,不利于统计与管理。“场所码”通过数字化手段获取场所人员信息,后台数据实行专人专管,只有产生流调等必要需求时才会使用相关信息,安全性大大提高。

目前,Omicron变异株的传播力、免疫逃逸能力增加,防控难度不容小觑。扫描“场所码”,是核验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具有重要作用。公共场所积极主动扫描“场所码”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大家负责。

如果不扫“场所码”,可能带来哪些后果?

广东疾控提醒,如果故意不遵守扫“场所码”的规定,可能涉嫌违法。

“场所码”的推广使用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精准化、信息化防控的重要举措,个别场所不设置、个别市民不扫描场所二维码和拒不配合、逃避、妨碍疫情防控工作的行为,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一旦造成严重后果,甚至还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粤疾控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耀烨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映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