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上午,由华夏文化促进会主办,河北省硬笔书法协会、河北省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河北师范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承办的“学习贯彻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书教育人专场在石家庄城市人文公共空间寇学臣书法工作室召开。论坛由华夏文化促进会非遗分会副秘书长冯军伟主持。

论坛主席、华夏文化促进会非遗分会会长常月红,启功艺术研究会顾问高光天,河北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益禄,河北省文旅厅原副厅长梁扉,民进河北省委会原二级巡视员潘光,河北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副主席肖建科,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浩,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律,河北师范大学老教授书画院院长崔志远,著名文艺评论家郗吉堂,河北师范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寇学臣,河北省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毕芳芳,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书法教研员梁连壮等专家学者,以及部分师生代表20余人参加了论坛。

论坛上,常月红会长首先介绍了本场论坛的背景和愿景。第三届非遗论坛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已经在北京举行了古琴艺术、传统器乐、非遗数字化、茶文化、非遗国际传播、古文物修复技艺等6个专场。书教育人专场选择在河北举办,是因为河北书法教育走进了全国第一方阵,这里有一大批像寇学臣教授这样的秉烛者,几十年如一日身体力行坚持做这件事情,做出了成效和影响。希望与会专家围绕书教育人这一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形成一股合力,推动书法非遗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陆景平非遗大师讲座(寇学臣书教成果引关注)(1)

河北师范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寇学臣

河北师范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寇学臣教授分享了河北省书法教育“一体两翼六品牌”推进模式,以及自身三十年书教育人理念和经验。他认为,建立完整的书法教育体系十分重要,书法教育学科建设是引领,人才培养是核心,大学书法教育和中小学书法教育应该并重、互相促进,吸引和激发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共同营造良好的书教育人氛围,需要把书法教育推向边远地区,到那些书法教育资源匮乏的地方去,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体验到书法的魅力,理解并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寇学臣教授从教30年来,始终坚守在高校书法教育阵地,积极推进书法学科建设,从建立书法辅修专业,到创办书法学本科专业,再到完善“本科 硕士”立体型高等书法教育模式,培养了大批书法专业人才,为河北高等书法教育作出了卓越贡献。”河北师范大学老教授书画院院长崔志远认为,“我与寇教授相交20余载,对其执着的追求和探索精神十分钦佩,他在书法教育、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最终斩获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省作协副主席李浩认为,书法艺术是古老的、同时又是极具活性和活力的一种非遗传承。“寇学臣教授书法技艺精湛,守正和创新在他的书作中都有极清晰的表达。他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体验,知道学生们的需求和如何满足这种需求。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大学书法教育和中小学书法教育打通,让它形成阶梯式的演进互补,推动大中小学书法教育全面发展,这是了不起的贡献。”

“寇学臣教授的贡献不仅在高等教育,更在基础教育和社会普及,从‘宁晋现象’到‘石家庄经验’,从‘国培计划’到‘烛光计划’,从‘河北汉字书写大会’到‘京津冀协同发展’,他有一套系统的推进思路。”河北省文联副主席肖建科深有感触地说,“做公益事业很难,他却常年思兹念兹,坚守这块土地,我每次参加他的活动都要有一番感慨,我们应该用敬仰的目光来看他。”

民进河北省委会原二级巡视员潘光介绍:“寇学臣教授作为党派政协委员,持续关注书法学科建设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提出的20余份提案和调研报告,均得到各级政府圆满答复和推进落实。由他发起的书法教育大型公益活动‘烛光计划’,通过义捐、义讲、义培、义评等形式,服务偏远贫困地区的中小学书法教育,将汉字书法与书法美育植根于不同地域的青少年学生心中,惠及了13个省市自治区,在全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成为党派和政协服务社会的知名品牌。”

“书教育人要情怀为先,勇于担当,寇学臣教授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从高校出发,植根燕赵大地,协同京津冀,辐射祖国边疆地区,惠及师生达百万人,形成了当代书法教育与非遗传承的典型案例。”省文旅厅原副厅长梁扉认为,此次高峰论坛放在寇学臣书法工作室召开具有某种标识意义,希望他的成功探索,能借助非遗论坛有更好的推广和普及,让更广泛的师生和社会民众受益。

“他始终站在书法学科与文化建设的前沿,以其对书法学科发展的宏观把握,将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与社会教育三教并举,开拓性地负重奋力前行,创新了以重视实践为主体的一系列举措,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GUSS”书教育人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广泛的认同。”著名文艺评论家郗吉堂认为,寇学臣教授的“书教育人”理念与实践探索,是对非遗文化传承的积极贡献。

“我作为‘国培计划’1800名受益者之一,2014年参加培训后,从技法到理论、从教学到教研等多方面得到了快速提高,进而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全市书法教研员。”保定市教科院书法教研员梁连壮老师语气坚定地说,寇教授的“烛光精神”是照耀我们前行的灯塔,让我们时刻不敢怠慢,积极投身书法教育普及,努力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退休科学家、书法家高光天先生表示,“这次高峰论坛是从非遗的高度审视、评价寇学臣教授对书法传承发展的贡献。大量实证表明,寇教授书教育人成就斐然,不仅有广度、有深度,而且有高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此次论坛,不仅将“书教育人”提升到非遗传承高度,同时也为非遗传承提供了的典型案例,实现了双赢。

“寇学臣教授的书教理念可概括为四个融合:理论与实践并进,软笔与硬笔兼施,校内与校外互补,高教与普教衔接。”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益禄指出,“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高校学者,德艺双馨的书法家,履职尽责的政协委员,三种身份成就了他的事业和梦想。”

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律表示,此次高峰论坛首开书法与非遗结合之新局,必将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并现场赋诗一首助兴:“非是藉秋风,遗高远令声。论言汇群智,坛域肯独行。教苑庆三秩,书香伴一生。育成千顷树,人眷秉烛情。”

陆景平非遗大师讲座(寇学臣书教成果引关注)(2)

常月红会长赠与寇学臣教授

“寇学臣教授的书教育人模式,是一个有理念、有方法、有成果的生动案例。书教育人专场放在河北举办,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如果更多的人们能够从中受益,从而走上书法非遗传承道路,那将是本场论坛的真正价值所在。”华夏文化促进会非遗分会会长常月红会长总结,并以十字相赠:“满身文墨气,万里尘土香”,这是对寇学臣教授深厚学养和崇高人格的高度评价。

陆景平非遗大师讲座(寇学臣书教成果引关注)(3)

会议现场

陆景平非遗大师讲座(寇学臣书教成果引关注)(4)

合影留念

中国书法在非遗中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它是一个没有代表性传承人的项目,因为它太大,以至于谁也不能成为其代表性传承人。但换一个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是传承人,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理解和实践加入进去,让书法变得更加强大。

链接:寇学臣简介

寇学臣,字谦之,号秉烛者。现任河北师范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会委员,河北省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副监事长,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北省职工书法家协会主席,河北省硬笔书法协会会长,河北省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他长期致力于书法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研究,承担国家艺术基金等各类课题15项,出版专著教材80余部,发表文章作品1000余篇。率先在河北高校创办书法学本科专业,开创全省高等书法教育之先河。近年积极投身中小学书法教育,从“宁晋现象”到“石家庄经验”,从“国培计划”到“烛光计划”,累计受益师生达100余万人,为推进书法教育普及和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先后荣获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中国书法教育突出贡献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河北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立河北省政府二等功。

(来源:河北书法在线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