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多年来,虽然爱好和研究的人很多,但是至今连书的主旨也众说纷纭搞不清楚。这就像看一幅画,人们只觉得这画很美,画家的功底画技很高,但画的内容是什么也红楼梦》问世以来,有不少人欣赏和研究这部书,以至产生说不清楚,没有看懂。

曹雪芹的真实身世(红楼梦隐藏的真历史)(1)

《红楼梦》并不是一本永远读不懂天书。它既然是人写的,就应该能够读懂。红楼之谜之所以解不开,有很多复杂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现代文人头脑里,全是欧美引进的文学理念,忽略或抛弃了中国古代的文学传统。道理很简单,《红楼梦》的作者写书时,并不是按照现代教科书上的条文写的。

什么是中国古代的文学传统呢?中国文学史是以诗歌为主体的。古人向来有用诗歌讥讽君主影射时政的传统,《诗经》《卫风•新台》就是讽刺卫宣公父纳子媳的,把卫宣公比做“戚施”。“戚施”,注解说是驼背糟老头的意思,大概等于现代口语中的“垃圾货”或“丑家伙”。齐襄公与妹妹文姜通奸,国人在《南山》《敝笱》这两首民歌里,骂齐襄公是臭狐狸,骂文姜是个破鱼篓子。屈原写的《离骚》,把自己比做香草美人,把政敌比做什么……,懒得查了,查出来也很难打字,反正是丑恶的东西。

古人把《诗经》中的这种写法称为“比”“兴”,其中有些说白了就是指桑骂槐。老百姓批评朝政讥剌国君,不敢直接指名道姓,就绕一个弯子唱成情歌或儿歌,假装谈情说爱写景咏物,暗中抒发怨愤不满,嘲讽的是谁大家心知肚明。统治者即使知道了也很难声张问罪。

后代的文人一直继承了这种传统,以至演变为一种写作技巧和艺术风格。唐诗中有朱庆余的一首诗题目叫《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余把这首诗写给张籍。张籍读了此诗,回诗一首:“越女新妆出镜新,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两诗全是用的譬喻。

后人欣赏这首诗,知道一点朱庆余的生平,他什么时候参加科考的,考中了没有,唐时科举是怎样进行的,对理解作品是有帮助的。但认真探索这首诗的“真事”,考证朱庆余何时娶妻,妻子名叫什么,长得美不美,公婆待她怎么样,那就走到岔路上去了。因为这首诗并不是说朱的妻子,而是比喻。有的红学家正犯了这样错误。

清朝有位高人,外号叫二知道人,他说“曹雪芹之孤愤,假儿女以发之”。曹雪芹写红楼梦,本来是抒发自己内心愤怨的,但大部分看官对此并不关心,他们对于宫廷和官场的你倾我轧,就像第五回说的如看猫狗打架一般。普通人最爱看的,一是两队人马打战,一是“两个妖精打架”,或刀枪棍棒,或脂粉钗环,《儒林外史》一类的作品,读者面不宽流传不广。红楼梦也必须有爱情故事,才会获得更多的读者。

因此红楼梦明写的是爱情故事,暗隐的是作者曹家与清廷的恩怨,儿女故事只是载体。笔者从八十回全书的文字中,指出哪些是指桑骂槐的文字,试图解释红楼梦的创作意图。如有不当,水平所限也。

第一回

此开卷第一回也 作者自云

“作者自云”(作者自己说),自字纯属多余。“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真正意思是:第一回看起来似乎有很多人物情节,其实是只有作者一个人自说自话,因此甄贾同为一人。

凡例不应该写第一回,甲戌本这样写不合规矩,因此庚辰本此段归入第一回。

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 故将真事隐去 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梦幻就是创作构思过程。写小说的构思时,大脑活动跟做梦相似。“真事隐去”并不是没写,而是像捉迷藏一样暗藏在书中文字里,看官要自己寻找。

但书中所记何事 又因何而撰是书哉 自云 今风尘碌碌 一事无成 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 一一细推了去 觉其行止见识 皆出于我之上 何堂堂之须眉 诚不若彼一干裙钗 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 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 上赖天恩下承祖德 锦衣纨绔之时 饫甘餍美之日 背父母教育之恩 负师兄规训之德 已致今日一事无成 半生潦倒之罪 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 虽我之罪固不能免 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 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

闺阁,鬼歌也。第一回批语说此书是“一部鬼话”,《虚花悟》中有“清坟陵下鬼吟哦”,所以“闺阁”即鬼歌谐音。

虽今日之茅椽蓬牖 瓦灶绳床 其风晨月夕 阶柳庭花 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 何为不用假语村言 敷演出一段故事来 以悦人之耳目哉 故曰风尘怀闺秀 乃是第一回题纲正义也 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 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 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 虽一时有涉于世态 然亦不得不叙者 但非其本旨耳 阅者切记之

这就是第一目“风尘怀闺秀”,就是作者的风尘怀闺秀。清人陈其泰批:非书本意。按回目,即指贾雨村遇到丫头娇杏。

“因我之不肖”有个典故。雍正五年正月,两淮盐政噶尔泰的奏折:访得曹頫年少无才,遇事畏缩,织造事务,交与管家丁汉臣料理。臣在京见过数次,人亦平常。雍正御批:原不成器……岂止平常而已。此则御批对作者打击太大,因此在书中反复强调。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真事就隐藏在梦中石上。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风尘怀闺秀”前冠以“贾雨村”,意为儿女闺情故事全是假的。就是说,甲戌本《凡例》所言“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全是假语村言,第一回正文中“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也全是假话。闺秀谐鬼秀,鬼中的典型。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甲戌侧批:补天济世 勿认真用常言】

讲故事要先说时代背景,石头记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就是天塌以后。天塌是书的大背景,炼石比喻培养力量,补天喻反清复明,女娲氏就是暗指反清复明的领路人。批语“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就是人们常说的驱逐胡虏拯救百姓的意思。

于大荒山【荒唐也】无稽崖【无稽也】炼成高经十二丈、【总应十二钗】方经二十四丈【照应副十二钗】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合周天之数】

批语写的“荒唐”“无稽”看似说女娲补天,其实是说天塌得荒唐,金鬼子占领大中华有点荒唐。批语炼石照应十二钗和副十二钗,“合周天之数”,是说补天是合乎天理运数顺应民心的正义事业。

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甲戌侧批: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 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 就该去补地之坑陷 使地平坦 而不有此一部鬼话】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

青埂,清根,皇室根据地,指紫禁城。青埂峰下即紫禁城旁。批语说石头记的内容即补地不平,照应第八十回批语“是书中全是不平”。 “而不有此一部鬼话”,鬼话照应鬼歌,第五回“青枫林下鬼吟哦”。

【甲戌眉批:妙自谓落堕情根 故无补天之用】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甲戌侧批:煅炼后性方通 甚哉 人生不能学也】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为什么这一块石头不能用来补天呢?“落堕情根”即“落堕清根”,就是多年来投入大清皇室怀抱当汉奸,因此没有资格参与补天大业。经女娲氏煅炼,即经过爱国人氏的教育熏陶有了觉悟,但因为是几辈子当汉奸的家庭出身,还是不能参加打鬼子的队伍,因而感到惭愧。石头是作者自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