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国宝,尤其是字画这块,不得不说几个人,首先就是民国时期四大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张伯驹先生原名张家骐,字家骐,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他其实是袁世凯的表侄子张先生的亲生父亲是张锦芳,后来过继其伯父张镇芳张镇芳乃民国时期盐业银行的董事长因为亲戚的缘故,张伯驹从小和袁世凯的几个儿子一起读书,后来凭借着裙带关系进入了军界但是张伯驹实在不是干军人的料,反而对古书画显得痴迷索性后来辞去了军队的职务,在1927年投入了金融界,去了其父开设的盐业银行张先生为人厚道诚实,始终保持着文人的风范,虽不善言辞,但是在那个时代,大家还是很尊敬他,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张伯驹捐了哪些国宝?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张伯驹捐了哪些国宝(聊聊张伯驹先生和国宝)

张伯驹捐了哪些国宝

说起国宝,尤其是字画这块,不得不说几个人,首先就是民国时期四大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张伯驹先生原名张家骐,字家骐,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他其实是袁世凯的表侄子。张先生的亲生父亲是张锦芳,后来过继其伯父张镇芳。张镇芳乃民国时期盐业银行的董事长。因为亲戚的缘故,张伯驹从小和袁世凯的几个儿子一起读书,后来凭借着裙带关系进入了军界。但是张伯驹实在不是干军人的料,反而对古书画显得痴迷。索性后来辞去了军队的职务,在1927年投入了金融界,去了其父开设的盐业银行。张先生为人厚道诚实,始终保持着文人的风范,虽不善言辞,但是在那个时代,大家还是很尊敬他。

张先生进入金融界后,就开始了他这收藏国宝的一生,张先生一生收藏的古字画有一百多件,中国存世最早的画和最早的字都被张先生所收藏。《平复帖》相传为西晋陆机所作,此书法为中国传世最早的字,距现今已经1700多年,张先生在收藏这幅字的时候还有个有意思的故事,此作品原有的收藏者是南张北溥(张大千、溥心畲)之一的溥心畲先生,溥心畲是恭亲王的孙子。清朝王室的贵族。溥心畲早年曾将所藏的唐代韩干的《照夜白图》卖于他人,后被转卖给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这件事情让张先生久久不能释怀。张先生恐《平复帖》蹈此覆辙去了海外,因此委托琉璃厂一家老板向溥心畲请求出售。但溥心畲索价20万元,张伯驹力不能胜而未果。第二年又请张大千也向溥儒求购,同样在20万元的要价前止步。 一直对此念念不忘的张伯驹后来偶然得知溥心畲丧母,急需钱财为母发丧,经傅沅叔斡旋,以4万元购得。张伯驹后来得知,另一位白姓字画商人听说此事后,也想拿到此帖卖给日本人,出价便是20万。庆幸的是,《平复帖》已在张伯驹手里。张伯驹后来写了篇小文,只淡淡地提及此事,"在昔欲阻《照夜白图》出国而未能,此则终了宿愿,亦吾生之一大事"。在张伯驹眼里,这些蕴含了中国文化的字画的价值,甚至超过自己的生命。《平复帖》的书法跟我们现在所写的字并不一样。这就充分可以证明三国时期到西晋是中国文字书法的转型期,到东晋的书法才稳定下来。对我国的书法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据传明末大家董其昌先生曾得到《平复帖》,思考许多年终不识一字。清代安岐潜心研究《平复帖》上的字也没有识得半字。这样研究《平复帖》的古人有很多,但是没有一人识得原文。直到解放后,启功老先生参透了《平复帖》。启功先生译文如下:“彦先羸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思识(代表缺省字)量之迈前,势所恒有,宜称之。夏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大概意思是说他的一个朋友生病了,我上次见到了他,感觉他身体很难恢复了等等”。传世最早的画乃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如果说《平复帖》是书法中的墨皇,那么《游春图》就是绘画中的王牌。《游春图》说明了我国古人隋代开始就比较擅长山水画了。张先生拿出了20根金条购得此图。这两幅作品以前都在北宋内府收藏过,均有宋徽宗赵佶亲笔提的书签,说明此两幅作品真迹无疑。值得一提的是宋徽宗的“瘦金体”字独成一派。是我国书法中难得的精品。

张先生和他的妻子潘素之间也有一段佳话,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张先生先生出差在上海时。在妓院见到了十几岁的潘素,眉清目秀的潘素迷住了张伯驹先生,张当即想给潘赎身。潘素本是富家的千金,只是因为家庭破败,被后母卖身妓院。潘素实则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着实是一位人才。张先生在遇到潘素之前,已经有三位妻子,大多是父母包办的婚姻,没有感情也没有子女。所以在遇到潘素后,他就名门正娶了潘素。当时妓女这个身份并不为上流社会所接受,但是张先生不为世俗眼光,勇于给了潘素一个名分。1941年的时候,张先生在上海被汪伪政府的特务给绑架了,对方要300万赎金,夫人潘素知道后心急如焚,此时张家并拿不出这么多钱。大部分钱财已经买了国宝。于是家人就提议卖掉一些古字画去赎身。后来潘素想办法在上海见到了张先生,张先生告诫夫人,即使我死了,也不能卖字画,尤其是《平复帖》。后来家里人和绑架者谈价还价,11个月后拿出了40万元,张先生才得以放出来。

张伯驹先生还收藏有唐代杜牧行书《张好好诗》一卷,此卷作为唐代真迹保存于现在,应予极大的珍视,如作为自述诗篇,更有一层文化内涵。全诗为杜牧所写的自己和一位姑娘张好好的故事。从初次在朋友家见到十四五岁的张好好,到后来朋友病故,又在东京见到了二十岁左右卖酒的张好好。全文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现在的人各有各的见解了。一说是杜牧可怜张好好,另一说杜牧喜爱张好好,但是张好好已为朋友妾。这幅一千多年前的杰作,翰墨流芳,张先生十分清楚行书《张好好诗》的价值。故保存完好。

张伯驹先生志存高远,所收书画堪称稀世珍宝,所收唐以前的名迹寥如星辰,得之极难,如早年收藏唐李白《上阳台贴》,而且对两宋书法名画长期致力不贻。北宋大文豪蔡襄《行书自书诗》、黄庭坚《诸上座贴》、范仲淹《楷书道服赞》、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元代赵雍《五家合绘》等等一些明清字画。

张伯驹先生倾力购藏于长春伪满洲的书画,尽其所有让更多的宝物归己之手,非为谋取钱财暴力,而是出于对古代书画艺术浓厚的情感所需。民国晚期的时候,张伯驹先生曾找到故宫博物院院长马叔平,希望能以国家的名义收藏此件文物,但是当时国民党政权已经岌岌可危,最后无果。自上世界五十年代起,张伯驹先生将自己三十多年收藏的晋、唐、宋、元、明、清书画精品陆续捐赠给了国家。这种爱国情操,无私风险值得称赞。后来张伯驹先生来长春工作,又将最后的收藏南宋杨婕妤《百花图》等等三十多古幅字画捐献给了吉林省博物馆。至此,张伯驹先生所有的宝藏全部化为公有,令人肃然起敬,钦佩不已!其实爱国人士,往往一掷千金的去购买国宝,最后又慷慨的捐给了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张大千先生准备移居阿根廷,便把自己手里的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五代画家董源《潇湘图》以及宋元悉数精品名画以半卖半送的形式,最后2万美元卖给了北京故宫博物院,此事引起了台湾的国名党极度不满。这件《韩熙载夜宴图》国宝可是张大千先生当年以300两黄金购得,董源《潇湘图》以200两黄金购得。此处不得不说送给了国家。1950年一位国人在香港看到唐代韩滉《五牛图》真迹,此事上报给了周总理,经过周总理的指示,以6万美元购回。这些都是中国传世名画的精品。

值得一提的是,张伯驹先生晚年过的兴许有些凄惨,那个时候中国大地上到处都在政治斗争。1952年张伯驹先生由陈毅老总推荐给了吉林省博物馆做研究院,其夫人潘素也随之来到了长春任吉林艺专讲师,后为教授。但是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即遭到了造反派的诬蔑和迫害,最后夫妻二人双双被开除公职,一并遣送到农安县下乡改造,此时的张伯驹老先生年已古稀,遭此变故,精神上受到了打击,问题的关键是他缺乏日常的生活能力,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张先生确实无法生活下去,求生欲迫使他找到了旧交章士钊先生,请求他为自己找一份文史馆的工作而终不得。正当夫妻二人几近绝望的时候,传来了更大的噩耗,陈毅同志逝世了。陈毅对张先生有知遇之恩,张先生在悲痛万分撰写了一副对联:“仗剑从云作千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生平,有功于天下,酒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真情的流露,对仗工整,唯有张氏的才华能道出这般真情。巧在八宝山开追悼会之日,毛泽东主席去吊唁,看到张先生的挽联,为之伫立片刻后向周总理询问,张乃何人,周总理实情相告。毛主席连语:“快办,快办!”不数日,中央文史馆的聘书送到。

1982年正月,张伯驹突患感冒,被送进北大医院,不久转为肺炎,当时时年八十多岁的张伯驹先生想要一个单间病房,但是终究因为身份不是干部而不得,2月26日去世,享年84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