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上朝被逼立太子(被狸猫换太子的宋仁宗)(1)

景泰元年,被宋真宗赵恒安排在心腹大臣张耆家中的刘娥结束了十几年“金屋藏娇”的生活,住进了皇宫,被册封为美人,没两年又晋封为修仪。她与宋真宗的爱情故事在冰冷的皇宫中显得分外温情,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刘娥并没有为宋真宗诞下过一儿半女,随着自己年纪的增长,这就成了困扰刘娥的一大心病。

但是很快问题迎刃而解,在她被册封为修仪的那一年,宋真宗宠幸了她身边一个姓李的宫女,这个宫女幸运地诞下了一个男婴,名为赵祯。刘娥便将这个孩子抚养在身边,视为己出。大中祥符五年十二月,宋真宗力排众议,册封刘娥为皇后。宋真宗其余的孩子全部早夭,只留下了刘娥所抱养的这一个,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皇位继承人。

乾兴元年二月十九日,宋真宗驾崩,十二岁的赵祯登上王位,皇太后刘娥奉先帝遗诏有处理军国事之权,也就是说,刘娥才是真正的国家最高领导人。

宋仁宗上朝被逼立太子(被狸猫换太子的宋仁宗)(2)

01

宋仁宗登基时才十二岁,很多事情多是一知半解。为了更好地照顾皇帝,刘太后安排宋仁宗住在自己的寝宫,一直到纳皇后为止。对于宋仁宗的饮食,刘太后也是格外上心,为了他的健康和饮食安全,刘太后禁止仁宗吃虾蟹。宋仁宗是整个北宋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这跟从小养成的健康饮食习惯还是有一定关系的。

虽然仁宗一直跟着太后居住,但是太后比较繁忙,便将照顾仁宗日常生活的工作交给了信任的杨太妃。但是仁宗的教育还是由刘太后负责。

年幼的小皇帝要学的有很多,他“五日一御承明殿”,主要是多听多看刘太后与大臣们商议政事,下了朝就要学习四书五经。刘太后精心挑选大臣给仁宗教习儒家经典,甚至任用了反对她的李迪来教导仁宗。刘太后在教育仁宗方面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严母:仁宗偶然有一次得知,皇宫内有一个放置各地奇珍异宝的地方,便吵着要去看。刘太后一开始并不同意,但是在她意识到这是一个教育小皇帝的好机会以后,她精心选好日子,在房屋前摆上香案,打开宝库大门,并告诫仁宗: “若取以为玩好,或以供服用,则是蹈覆车之故辙,非祖宗垂训之意也。”

刘太后对宋仁宗要求严格,使他从小就养成了沉稳、大度、孝顺的性格。宋仁宗不苟言笑,但是办事有条理,这其中少不了刘太后这位“大娘娘”长久以来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宋仁宗在位期间:禁止修造过多的宫观,裁减僧尼人数,缩减后苑珠玉作坊规模,下诏每年四川进贡给皇宫的绞、锦、罗、绮、透背、画纱等只保留三分之一,这与早些年刘太后裁减冗费的做法如出一辙。刘太后的治国理念渐渐地被宋仁宗所吸收。

宋仁宗上朝被逼立太子(被狸猫换太子的宋仁宗)(3)

02

后人愿意将刘娥与西汉吕后、武则天进行对比,认为刘娥“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在她执政的11年里,国家可以说是海晏河清,与辽国也是互通友好。但是当她在朝堂呼风唤雨的时候,真正坐在龙椅上的宋仁宗心里却不是滋味:一方面,他感恩刘娥的养育教育之情。一方面又对太后迟迟不肯还政感到焦虑。这种焦虑使得刘太后与宋仁宗之间的关系,无法再像仁宗幼年时那般融洽了,平静的开封城中,帝权与后权的争夺正在暗潮汹涌。

刘太后在五十四岁那年垂帘听政时,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她让百官将自家亲戚的名字列成名单上交,说是凭借这个名单给他们谋个一官半职。没有参透太后心意的百官纷纷报上自家亲戚的名字,刘太后整理了这些名单,将上面的名字一一记下,贴在寝宫的墙上。一旦有人举荐名士,便在这个名单上对照,发现是某某官员的亲戚一律不任用,限制了宰执亲属进擢之路。这样一来,朝堂上大部分的官员就都是通过科举选拔上来的。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就是刘太后执政时提拔上来的。但在后来高举“太后还政”大旗的,正正是这些具有浓厚家国情怀的士大夫。

权力这个东西总有一种让人上瘾的魔力。刘娥从一个四川民女到大宋朝的皇后,这一路过来经历了太多的考验,尤其是宋真宗晚年体弱多病,很多政事都是与刘娥共同商议,甚至是刘娥负责主持的。就这样,她一步一步走向了权力的巅峰。她身着龙袍接受百官跪拜,将自己的生日定为长宁节,贬谪了许多与自己作对的大臣。她曾经试探性地询问大臣们对武则天的看法,得到的却是“唐之罪人,几危社稷”的回答。士大夫们对她的提醒和压制使她明白还政与皇帝是早晚的事,但是她还是希望这一天晚一点来。可是随着宋仁宗一天天长大,仁宗自己和士大夫们都等不及了。

宋仁宗上朝被逼立太子(被狸猫换太子的宋仁宗)(4)

03

天圣六年,宋仁宗18岁,左司谏刘随劝太后还政,范仲淹、宋绶、林献可、滕宗谅和刘越等人也先后劝太后还政。刘太后当着宋仁宗的面回答:“我非恋此,帝年少,内侍多,尚恐不能制之耳。”

刘太后重用刘氏宗亲,刘美的儿子刘丛德在回京路上病逝,刘太后竟下令将其内外姻戚门人及憧隶等八十人录用为官,关系更近并且已有官职的则连升两级。为安慰死者而选拔上来的官员,他们的素质可想而知。刘太后也是想多在朝中安排自己的势力来与“帝党”抗衡,但是效果不仅不明显,还把自己经营多年的好名声赔了进去。

天圣二年,仁宗15岁,按道理该册立皇后了。仁宗最开始看中了王蒙正的女儿,据说此女“姿色冠世”,刘太后却把她许配给了自己的侄子。同年,又有两位女子进宫,仁宗心仪张氏,但是刘太后更喜欢郭氏。宋仁宗拗不过强势的母亲,只能迎娶郭氏。

虽然母子之间因为权力闹得不太愉快,但是刘太后母子的感情在历代皇家里可以称得上是很好的了。刘太后悉心照料仁宗的生活,严格要求仁宗的学业,言传身教地把宋仁宗培养成一个“恢弘有度”的君王,仁宗也无时无刻不表达着他的孝心。天圣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宋仁宗要先带着百官给刘太后祝寿,再去天安殿接受朝贺,这样的事,宋仁宗做过很多次,这也能看出宋仁宗十分敬重这位大娘娘。虽然他对刘太后迟迟不肯还政感到不满,但仁宗也是十分感谢刘太后辅政这些年,将国家管理的井井有条。

宋仁宗上朝被逼立太子(被狸猫换太子的宋仁宗)(5)

04

真正使母子感情出现嫌隙的是在刘太后死后,刘太后在遗诏中写道“军国大事与太后内中裁处”,这里提到的太后是一直被仁宗唤作小娘娘的杨太妃。仁宗没有想到他那位母亲竟然至死都不愿意将权力彻底还给他,要说这个时候的仁宗皇帝只是伤心难过,接下来发生的事则是让他感到愤怒:

刘太后死后,有人告知仁宗他的生母是李宸妃并非刘太后,并且还说李宸妃当时是死于非命。一向温和的宋仁宗受不住这个打击,他将所有的愤怒全都发泄在了刘太后的宗族之中:他废了郭皇后;更换了宰辅;清除了刘太后在宫中的势力;重新提拔当时被刘太后贬谪的官员。宋仁宗彻底清除了刘太后的势力,得以亲政。

宋仁宗赵祯是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他的领导下,北宋经济蒸蒸日上。虽然在对外战争中没有成功,但是却换来了长久稳定的和平。他的谥号“仁”也是后世对他的肯定。宋仁宗的一生,学习怎么当一个皇帝,想着如何当一个真正的皇帝,在与自己又敬又怕的刘太后争权夺利之间,没有一丝刀光剑影,权力如此平稳的过渡,在历代皇家中实属难得。

宋仁宗在得知自己生母被人毒害后,疯了一般地打开她的陵墓,发现自己的母亲神情安详,因为棺椁中盈满水银,整个人还保持着鲜活的状态。宋仁宗这才反应过来是受人蛊惑。并且对刘太后厚葬自己母亲表示感恩,还有就是对刘太后的深深愧疚和想念。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澈冬澈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