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一对父子书法家,是这璀璨的星空中,最耀眼的星辰。他们就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

分析对比王羲之与王献之小楷作品(世间再无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真迹)(1)

王献之《中秋帖》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羲之出身于东晋名门望族,七岁开始学书法,拜师于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王羲之在书法领域有如此巨大的成就,主要还是归功于父母的早期启蒙教育,他父亲也是一位书法高手,王羲之十二岁时由其父传授《笔论》。他的叔叔也是书法家,他的成长之路受到了家族的熏陶和言传身教。加之王羲之曾经拜过包括卫夫人在内的多位书法大家为师,四十岁之后,王羲之又游历名川大山,沿途拓下各种石刻碑文,从而积累了大量书法史料。这些都对他的书法艺术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冠绝古今的境界,大有裨益。

分析对比王羲之与王献之小楷作品(世间再无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真迹)(2)

王羲之《兰亭集序》局部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王羲之的叔叔王导,为东晋开国元勋,政治家、书法家,历经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王氏家族的兴盛,就是从王导开始的。他在东晋立国时,即为权倾朝野的重臣,当时就有俗语“王与马,共天下”一说。而王导代表的琅琊王氏一门,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王羲之书法成就:

书法圈自魏晋以来,学书之人便绕不开王羲之,这源于王羲之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非凡成就和卓越贡献的缘故。王羲之以其冠绝古今的书法成就,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最闪耀的星辰。可以说,王羲之的书法,对后世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巨大影响。历代名家无不对其书法顶礼膜拜,至唐朝以后,对王羲之书法的追逐效仿,更是达到了极致。

分析对比王羲之与王献之小楷作品(世间再无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真迹)(3)

王羲之《丧乱帖》

王羲之对书法艺术的贡献,就在于他在全面继承传统书法艺术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所长,一变汉魏古拙、质朴的书风,创造出一种妍美、流便的新书风。且遂臻神妙,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庚肩吾《书品》)的高度。

王羲之五体兼修,在楷、行、草诸体上,皆有很深的造诣。他的楷书势形巧密,开创出一种新的楷书境界。他的小楷更是丽质天姿,平和简静,在理性中流露出一种自然雅致的气韵。他的草书浓纤折衷,而他的行书更是开创了一种遒媚劲健、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天马行空,飘逸自在的书体。古今便有字如其人一说,王羲之行书以其萧散超脱的心性,四溢神超,心手呼应,极尽变化,达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境界,人称他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一直为后世所竭力追捧。

分析对比王羲之与王献之小楷作品(世间再无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真迹)(4)

王羲之《得示帖》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上巳节。在绍兴会稽山阴兰亭,发生了一件震动古今书法圈的事件,由此而诞生了中国书法传唱千年的《兰亭集序》,并号称“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行书《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一座无法逾越的丰碑,全书二十多个“之”字,竟无一相重,王羲之《兰亭集序》也因其在世间再无真迹,而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被后世之人追崇备至、趋之若鹜。学书之人但凡学习书法,就必得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哪怕它是后人临摹、仿制的碑帖。在其身后,从帝王将相,到达官显贵,再到黎民百姓、文人雅客,从华夏到邻邦,随处可见其巨大的影响力。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王羲之的名字,自始至终都如一颗璀璨的巨星,照耀着追逐前往的人们。王羲之对中国书法历史的影响力,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盖莫能及。

分析对比王羲之与王献之小楷作品(世间再无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真迹)(5)

王羲之《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除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外、还有《快雪时晴贴》、《姨母贴》、《平安贴》、《黄庭经》、《乐毅论》、《十七贴》等。

在王羲之留下的书法艺术品中,还有由怀仁集字的《圣教序》。该贴跨越了南北朝和隋唐两个朝代,倾注了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怀仁三位书法大家的心血。字是王羲之的,成功却是众人的。这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极为罕见。足以说明了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的影响和贡献。但遗憾的是,王羲之书法传世已无真迹,现存皆为后人摹写,这无形间也让王羲之书法艺术平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分析对比王羲之与王献之小楷作品(世间再无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真迹)(6)

王献之《鸭头帖》

孙过庭在《书谱》中评价王羲之:“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旨归。岂惟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和。致使摩拓日广,研习岁滋;先后著名,多所散落;历代孤绍,非其效欤?试言其由,略陈数意:至若《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兰亭集序》《告誓文》,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至者也。

王献之: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是王羲之的第七子。王羲之诸子皆善书法,尤其是王献之,更加才气过人。不用说,王献之的书法也是承继的家学,他临池学字,天性洒脱,打小就显现出过人的天赋。

分析对比王羲之与王献之小楷作品(世间再无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真迹)(7)

王羲之《二十九日帖》

王献之年轻时即出仕,由州主簿而秘书郎、秘书丞,迁至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官至中书令。故人称其为“王大令”。不曾想,天妒英才,王献之却在四十二岁上,就离开了人世。尽管他在书法艺术上,与其父的书法一道,闪耀着一千多年的光芒,但不得不说他的英年早逝,也是一种人生的憾事。

王献之书法成就:

王献之与王羲之同在书法领域里,有着卓越的成就,光是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一些关于书法的故事,就在世间广为流传。

故事之一,传说在王献之年幼学书时,因其用心专注,而深得王羲之赞赏。有一次,王献之正在临帖,王羲之突然从背后欲将其手中的毛笔夺走,却未能夺走。王羲之因而感慨地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分析对比王羲之与王献之小楷作品(世间再无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真迹)(8)

王羲之《洛神赋十三行》局部

故事之二,传说王献之去拜访一少时玩伴,这人正在床榻上睡觉,王献之趁其熟睡之机,便在其衣衫上书写起来,然后又悄然离开,等这少年醒来,又惊又喜,如获至宝。周围的其他人一看这种情景,便一拥而上,去扯少年的衣服,结果把少年的衣服扯成了碎片,各人抢得一片字而已,足见王献之的书法有多么大的吸引力。

王献之书法虽然得益于其父王羲之的名气,但与其自身的天赋与勤奋是分不开的。他的小楷流传于世的,仅有《洛神赋》十三行,此帖原写于白麻笺上,传到宋代时已成残片。南宋时,贾似道先后得到两幅残片共十三行,遂以玉版刻之,此即为后世所说的“玉版十三行”。这仅存的王献之小楷作品,可以说不愧为其流光溢彩的杰作。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用笔瘦劲俊俏,每一笔的起收与转折,都不用明显的顿挫,书写疏朗放纵,悠然自得,实为小楷中的上上品。

分析对比王羲之与王献之小楷作品(世间再无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真迹)(9)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局部

王献之对书法最大的贡献,就是不仅继承了王羲之书法的特色,还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这就是他的“破体”书和“连绵草”。

所谓“破体”,就是打破原有书体的界限,创作出新的书体。他创造出一种介于楷书和行书之间的“行楷”,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的“行草”,从而被书法界称为“大令体”。王献之的行楷作品,以《二十九日帖》最具有代表性,楷中带行,收放自如,灵秀洒脱。王献之的行草书作品,最有名的是《鸭头丸帖》《送梨帖》等。

所谓“连绵草”,也叫一笔草,最有名的作品《中秋帖》,也就是被乾隆皇帝视为稀世珍品、并与王珣的墨迹《伯远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并为“三希堂”法帖,独辟一室,方便乾隆皇帝随时欣赏。

分析对比王羲之与王献之小楷作品(世间再无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真迹)(10)

王珣《伯远帖》

王献之书法承继家学,但却更加注重追求个性及创新,其书法被后世之人广泛临习,书法成就不输其父。《晋书》称其“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闭居中日,容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因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在书法领域的卓越成就,其父子书法,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被并称为“二王”。

唐太宗李世民竭力推崇王羲之书法,亲撰《晋书•王義之传赞》,王羲之被奉为“书圣”,与太宗皇帝的推崇,有很大的关系。而中国书法艺术史更是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他以毕生的精力,在中国书法艺术的殿堂竖起了一座“尽善尽美”的丰碑,而永远为后世所景仰。冠其以“书圣”,实至名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