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艺术舞台,也是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总结当时江南园林和帝王苑囿创作出来的园林艺术瑰宝。元春题其园之总名曰"大观园",正殿匾额云"顾恩思义"。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主政江宁织造达五十八年,家世显赫,成为当时南京第一豪门。雍正六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曹雪芹的这个“顾恩思义”好像一直传达家族对朝廷的忠义真之心。但是,当初有多忠诚,如今就有多失望。

红楼梦大观园最没有存在感的人(红楼梦里那座大观园)(1)

大观园是在自己生活的江宁织造府的基础上虚幻的,大观园中的人们所追求的理想也是虚幻的,只是作家的一种寄托。大观园是一个簇拥着一大群青春少女,夹杂着一个宝玉在内的女儿国。它不仅是贾宝玉与十二钗“旷性怡情”的“仙境”,更是群芳凋零,诸女儿毁灭的“花冢”。在大观园中,时时刻刻演绎着一幕幕的悲剧,这个悲剧,已不是某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红楼梦大观园最没有存在感的人(红楼梦里那座大观园)(2)

而关于这个承载过金陵十二钗的传奇的大观园,它的前世今生也是别样传奇。它的今生是南京“随园”。它的前世叫“焦园”。随园的主人是那个把好色,好食,好玩,好财等各种欲望发挥到极致的清朝大才子袁枚;而焦园的主人则是明末传奇的状元焦竑

明代士子多“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然至晚明,却有一人以其博洽的学识,宏富的著述,卓然于群士之上。他,就是当时著名的学者焦竑

公元1560年的明朝,当时的秦淮河一带,楼馆画舫林立,红粉佳人如云,秦淮八艳之一的马湘兰凭着她清雅脱俗的气质和出类拔萃的才华,在秦淮河畔渐渐成为当世名妓。这一日,出生贫寒的金陵秀才焦竑在秦淮之畔与友人对诗,机缘巧合之下与马湘兰互表心意。怎奈,一位是风尘女子、一位是贫苦书生。马湘兰靠着客人的馈赠积蓄了一些钱财,便在秦淮河边盖了一座小楼(取名焦楼),里面花石清幽,曲径回廊,专供焦竑学习。就这样,在马湘兰的助力下焦竑考中秀才。

红楼梦大观园最没有存在感的人(红楼梦里那座大观园)(3)

其后,他一直来焦楼学习,与马湘兰煮酒欢谈,相携赏兰,十分惬意。一天,湘兰为他画了一幅她最拿手的一叶兰。因马湘兰是欢场中人,最怕焦竑把她看成是一个水性杨花的女子,所以特地作了这副图,表明自己决非路柳墙花。之后,焦竑赴京会试,与马湘兰临别之际写下:“西海风流今下榻,一尊烟雨夜凭阑。”他立志考取国内功名回来就娶马湘兰。然而,这一别就是永别。

红楼梦大观园最没有存在感的人(红楼梦里那座大观园)(4)

   万历十七年,焦竑进京参加会试。殿试完毕,名列第一。焦竑考中状元后官授翰林院编修。而他荣归故里之时,马湘兰却已经因疾去世。他悲痛之余,挥笔写下挽诗:"歌舞当年第一流,姓名赢得满青楼,多情未了身先死,化作芙蓉也并头"。最后,焦竑为悼念这位红颜知己,将当初的焦楼买下,并扩建成为焦园。在焦园,焦竑博览群书,写下颇多著作,有《澹园集》、《焦氏类林》、《老子翼》、《玉堂丛话》等。焦竑还在“焦园”中建立了一座“焦状元楼”,用以收藏天下各种古书名帖来抚平马湘兰为自己付出的种种。当时的大儒黄宗羲,还曾亲自登门重金购书。一时间,“焦园”名满天下。

红楼梦大观园最没有存在感的人(红楼梦里那座大观园)(5)

几十年后,焦竑将“焦园”赠予金陵“吴家”,因为只有这样的家族才不负焦楼之义。这就成为后来有名的“吴家花园”。当时,“吴家”最有名的人物,要数“抗清英雄”吴应箕了。而就是在自己的焦园,吴应箕成就了一段爱情传奇。他的好友"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正是在这座焦园结识了另一位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两人情好日密。后二人便在此订婚,侯方域题诗扇为信物以赠香君。

红楼梦大观园最没有存在感的人(红楼梦里那座大观园)(6)

李自成攻占北京,侯方域被阮大铖诬陷为暗通叛军,侯方域为避害只身逃往扬州。阮大铖等逼迫李香君嫁给漕抚田仰,李香君以死相抗,血溅定情诗扇。后杨龙友将扇面血痕点染成桃花图,这就是我国古代的那部传奇剧本《桃花扇》的故事来历。李香君托苏昆生将桃花扇带给侯方域,侯方域回南京探望,却被阮大铖逮捕入狱。清军渡江,弘光君臣逃亡,侯方域方得出狱,避难栖霞山,在白云庵相遇李香君,在张道士点醒之下,二人双双出家。

红楼梦大观园最没有存在感的人(红楼梦里那座大观园)(7)

可能就是基于以上这些历史史实,基于自己的家族史,曹雪芹才创作了描绘了这个大观园。马湘兰的一叶兰和李香君的诗扇正如贾宝玉给黛玉的那对题了诗的手帕;而宝玉最终也像侯方域那样遁入空门。因此,一曲“红楼之梦”,其实也是当时“末世”的中国之梦,曹雪芹虽说是在写小说,其实也是在记录中国,记录一个大汉民族数千年的不灭的、艰苦卓绝的历史。"

乾隆时,满洲人明义在他的一首评析《红楼梦》诗的小序中云:“曹子雪芹所撰《红梦楼》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造,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

经历了大观园的那红楼一梦,焦园便归于接任江宁织造的隋赫德,故名“隋织造园”、“隋园”。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袁枚购得此园,名之为“随园”。可能前世被叫做焦园,便注定了里面两段焦灼的故事;而今改名随缘,果然就变得随心所欲了。当然,这都要从随园的主人袁枚说起。袁枚,清中期(乾嘉)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乾隆十四年,辞官隐居在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而他超越封建束缚,与女弟子们不拘于封建束缚。

红楼梦大观园最没有存在感的人(红楼梦里那座大观园)(8)

“随园”在清中期的江南地区肯定有很高的文化地位,袁枚的诗文在当时也能算得上江南之冠,和身在北京的纪晓岚并称为“南袁北纪”,除了《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这些我们非常熟悉的作品之外,袁枚在随园,还写下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食谱,名为——《随园食单》,其中记载了326种美味菜肴。文人写食谱本就是极少的,而袁枚写这本书一点都不让人意外。他本就是颠覆俗世之人,他不屑那些儒士们所恪守的“君子远庖厨”的传统。他批判性地继承,他亦向往庄子之学:“问我归心向何处,三分周孔二分庄。”赋闲在家的袁枚以研究美食为乐。《随园食单》之中没有满汉全席,没有《红楼梦》之中精细繁复,却是南京人至今仍然在享受的美味,因为平凡而亲切,因为普通而让人心里踏实,因为常见而充满温情。

红楼梦大观园最没有存在感的人(红楼梦里那座大观园)(9)

诗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这是袁枚创作诗的一种理念,也与他身处随园有着必然关系。这样一个世外桃园,铸就他的画如诗,诗如画。袁枚是一个将生活演绎得非常自我和完美的人,他除了潜心研究美食与诗词外,还喜好花鸟鱼虫、欣赏大好河山,真正做到了江山朗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而这位闲者在随园的爱情也格外别致,别致的不像爱情。就袁枚的一生来说,他有过一次正式娶王氏妻,五次纳“小妾”的事,但都谈不上爱情。首先与正妻王氏,由于是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但由于文化和兴趣差异,谈不上有真爱情。其后,袁枚纳才貌双全的陶姬、方姬和小星等,其中不乏自己的女弟子!

红楼梦大观园最没有存在感的人(红楼梦里那座大观园)(10)

他还为自己曾经错失一位年仅19岁的生活在尼姑庵的小女孩做妾而写下了一生中唯一的词:“满江红”以抒怀:

我负卿卿,撑船去,晓风残雪。曾记得庵门初启,

婵娟方出。玉手自翻红翠袖,粉香听摸风前颊。问姮

娥何事不娇羞?情难说。

既已别,还相忆,重访旧,杳无迹。说庐江小吏

公然折得。珠落掌中偏不取,花看人采方知惜。笑生

平双眼太孤高,嗟何益!

在随园,袁枚有着生活中的小性情,在《古意》中,袁枚写道:妾自梦香闺,忘郎在远道。不惯别离情,回身向空抱。在嘉庆二年,也就是1798年, 袁枚在随园去世,但是他的一生却值得每个人品读和回味。千秋万代,必有知我者,这是袁枚的自信,我想他的这个梦想在今天已经实现了。而《随园诗话》好像冥冥中继承了大观园里各位才子佳人的片片诗情。只是比起曹雪芹,袁枚更加幸运一些,比起大观园,随园少了几许泪滴,多了几许惬意。

红楼梦大观园最没有存在感的人(红楼梦里那座大观园)(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