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韩熙载夜宴图》,可能都知道这幅画是国宝,但是这幅画的内容却无从知晓。本图卷并没有款识,只有本前隔水存南宋人残题“熙載風流清曠,爲天官侍郎,……”20字。本卷原作者是南唐画家顾闳中,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为宋代摹本(又是宋摹本!)。故宫还曾经上线过《韩熙载夜宴图》APP。小四下载了,把玩了很久。

韩熙载夜宴图与其他画作的对比(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的)(1)

《韩熙载夜宴图》卷,南唐,顾闳中作 (宋摹本) ,绢本,设色,纵28.7cm,横335.5cm。

为什么要创作这幅《韩熙载夜宴图》,目前有两种说法,根据《宣和画谱》记载:后主李煜欲重用韩熙载,又“颇闻其荒纵,然欲见樽俎灯烛间觥筹交错之态度不可得,乃命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而《五代史补》则说:韩熙载晚年生活荒纵,“伪主知之,虽怒,以其大臣,不欲直指其过,因命待诏画为图以赐之,使其自愧,而熙载自知安然。”总之,此图是顾闳中奉诏而画。据传闻,周文矩也曾作《韩熙载夜宴图》,元代时两者尚在,今仅存顾闳中本,还是宋摹本。

那画中的主人公韩熙载是谁,如《宣和画谱》所说的话,后主李煜为什么要监视他?韩熙载是五代十国南唐官吏,后唐同光进士。因父亲光嗣因事坐诛,熙载逃奔江南,投顺南唐,历事李升、李璟、李煜三主。在南唐李昪时,任秘书郎,辅太子于东宫。李璟即位,迁吏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兼太常博士,拜中书舍人。当时后主李煜虽然是可以写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芳千古名句的才子,但在政治上却是个庸才,而且气量非常大小。当时南唐的政局已经是岌岌可危了,面对着日益壮大的北方敌国后周的侵犯,李煜对外为了换取片刻的安宁,用财物讨好敌国。对内则排斥异己,犯了疑心病,不相信那些由北入南的官员身上。作为北方望族出身的韩熙载自然列入了李煜猜疑名单之中。小四突然想起来那句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有一天李煜得知一些朝中官员回去韩熙载家里饮酒作乐,猜忌心重的他不由得认为这伙人是不是要谋反。思来想去便召见了自己信任的宫廷画师顾闳中与周文矩,授命他们去韩熙载家里赴宴,用心观察真实情况,并再把这些情况画出来。两位特工(画师)顾闳中与周文矩认真的观察了一夜,凭借自己绘画中的的功底,把宴会盛景细致的描绘出来,《韩熙载夜宴图》可以分“听乐”、“观舞”、“休憩”、“清吹”、“宴归”五个部分,每一部分之间用屏风相隔,五部分记载了韩熙载与一群好友奢靡而神秘、醉生梦死的夜生活(小四也想醉生梦死)。李煜看见韩熙载纵情声色之中,猜疑之心少了许多。

韩熙载夜宴图与其他画作的对比(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的)(2)

第一部分“听乐”描绘了一幅热闹的夜宴歌舞的场面,画中长脸美髯的男子就是主人公韩熙载。他和他的朋友们聚精会神的聆听弹奏琵琶的情景,弹奏琵琶的则是教坊司李嘉明的妹妹。卧榻另一头的红衣状元郎郎粲正前倾上身,听得入神。画家用殷实的绘画功底描绘了每一个人物的精神和视线,对于不同的人物,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份和年龄,刻划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姿态、性格和表情。即使是楠木几案上放满的各色酒菜瓜果,也是描绘的十分逼真。

韩熙载夜宴图与其他画作的对比(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的)(3)

第二部分“观舞”描绘着这场奢靡的夜宴已经到了高潮。 跳舞的是韩熙载的宠妓王屋山,韩熙载则亲自为舞伎击鼓。身着窄袖蓝色长裙,随着鼓乐声跳起六幺舞的王屋山无疑成为最耀眼的明星。韩的门生舒雅手按拍板,应着节奏,敲打着拍子。小四注意到很有意思的是,画中有一位僧人神情尴尬,这位则是韩熙载知心好友德明和尚,他眼神正在注视着韩熙载击鼓的动作而没有看舞伎。

韩熙载夜宴图与其他画作的对比(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的)(4)

第三部分“休憩”。即使是趴体也不能一味的狂欢,深夜来临,韩熙载与四位女伎围坐内室榻上休息,一边洗手,一边和侍女们交谈着,另有两侍女正在准备乐器,添换茶酒,这一切似乎表示宴会的结束。

韩熙载夜宴图与其他画作的对比(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的)(5)

第四部分“清吹”。显然夜宴还没有结束。韩熙载袒胸露腹,微摇绢扇,身上披着一件白色宽衣,悠然地盘坐于胡椅上,神情闲散雅逸。奏乐的女伎们排成一列吹奏箫笛,有趣的是画面的一角另一男宾站在屏风旁,回首与屏风外的女子窃窃私语。

韩熙载夜宴图与其他画作的对比(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的)(6)

第五段“宴归”。终归曲尽人散,宾客们开始逐渐离去,有的依依不舍地与女伎们谈心调笑的情状,结束了整个画面。韩熙载重衣黄衫,复执鼓槌,端立正中,默默地凝视着。 看着韩熙载此刻显得落寞,也许李煜是看了这一刻才稍放疑心的吧。

韩熙载夜宴图与其他画作的对比(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的)(7)

不过,小四想这种说法不靠谱,如果李煜真的想要找人做间谍监视韩熙载,不会选择让两位宫廷画师去监视,在绘画出来。《韩熙载夜宴图》引首有明初程南云篆书题“夜宴圖”三大字。卷后有南宋史弥远“紹勳”葫芦印,清·宋荦钤“商丘宋犖審定真迹”一印。拖尾有行书“韩熙载小传”,后有元·班惟志泰定三年(1326年)题诗,又积玉斋主人题识。后隔水清·王铎题跋,后有“董林居士”、“緯蕭草堂畫記”等收藏印。又有乾隆皇帝长跋及清内府诸收藏玺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