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不是散文,需要精炼和含蓄,可以省略的话语就不必说,叙述的时候也可以跳动,更需要起承转合,并主张浑然一体,意境深远。当然要同时满足这些要求非常难,但诗人们在创作时却需要多注意这几个方面。

有时候虽然作者处于不同时代,但也可能在立意、构思,选材等方面恰好相似,可谓异曲同工,心心相印。比如诗圣杜甫就创作过很多绝句,但由于其作品众多,而且也不是每一首都脍炙人口,所以宋代一位诗人偶然间写了一首诗,与其语境类似,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下面要介绍的是王禹偁感怀风折花枝,即兴写了一首七绝,曲折有致,令人深思。

山行王禹偁名句(王禹偁感怀风折花枝)(1)

春居杂兴

宋代:王禹偁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山行王禹偁名句(王禹偁感怀风折花枝)(2)

王禹偁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也是当时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由于其性格耿直,敢于直谏而遭到贬谪。淳化二年,诗人从开封被贬到商州,任团练副使。由于这是一个虚职,诗人在贬所根本就毫无作为,于是便觉得心情郁闷。

可是日子还是要继续,既然无力改变现实,只好暂时韬光隐晦,耐心等待时机。于是才子也开始学习种菜养花,并在其茅屋旁栽种了几棵果树,每天心情烦躁的时候就来到小树旁浇水、培土,观察其生长情况。

山行王禹偁名句(王禹偁感怀风折花枝)(3)

首二句交代住所周围的环境,“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简陋的房屋用篱笆围成了一个小院,竹篱下生长着桃树和杏树,不仅增添了一点生机,而且多少起了一些装饰作用。

“商州副使”,是作者自称,此处有意强调一下,委婉地表达自己才不经用的愤懑和无奈。在老百姓眼里,他依然拿着朝廷的俸禄,可敬可畏,却不敢亲近。在上司眼里,诗人不过是一个吃闲饭的书生,根本也不会搭理他。如此尴尬的处境,让作者进退两难,经常唉声叹气。

山行王禹偁名句(王禹偁感怀风折花枝)(4)

不过诗人虽然牢骚满腹,但他毕竟是一位斯文人,绝对不会骂大街,更不愿意哭哭啼啼地不停诉苦。诗人只是含蓄地说,“何事春风容不得?和 莺吹折数枝花。” 无情的春风不仅吹折了花枝,而且惊走了在树头啭鸣的黄莺。诗人痛心疾首地责问春风:你为何容不得这些装饰物?

春风是春天的使者,本来应该为大地带来无限生机和繁盛美景,此时却反而亲自摧残点缀春天的鲜花,诗人岂能不感到悲怨。从某种意义上说,春风甚至是万物的主宰,引申开来,就是那些可以决定诗人命运的王公贵族。

山行王禹偁名句(王禹偁感怀风折花枝)(5)

春风无意、诗人有心,作者用看似无理的诗句,展现了春天里一些无法令人理解的事情。诗人将自己比作被摧折的桃花和杏花,同时也委婉地反映出作者在商州生活的孤寂和凄凉。

王禹偁的儿子也博览群书,更对杜甫的作品颇有研究。他读了父亲的作品,忽然想起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中有两句,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由于语境相似,他便劝父亲对自己的作品稍加修改。王禹偁却不以为然,还说自己的诗作与诗圣暗合,说明自己的诗歌精诣,完全不必心虚。

山行王禹偁名句(王禹偁感怀风折花枝)(6)

王禹偁的这首绝句描写细腻、意蕴深邃,诗人先描写陋室周围的春景,为后面的抒情和议论蓄势。前面展现的景色越是迷人,就越显得诗人内心的凄凉。

前两句看似平常,但后两句则令人深思。诗人呼吁春风要能够容下桃花和杏花,其实正反映出自己被冷遇、受打击的悲凉处境。

每一个人都渴望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有时候虽然自己非常努力,但天公不作美、命运又多舛,最终却难以实现心中的梦想。不过前进过程就是这样一步步跋涉,才能看到沿途美景,甚至还会遇到更好的机会,只要心情淡然,就能摆脱困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