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由“中国科学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众号原创,转发请申请授权。】

他是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2017年3月21日,他与夫人徐雪宾教授将其毕生积蓄,合计880万余元全部捐给了华南农业大学,这是华农校史上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

2019年8月12日凌晨,89岁的卢永根院士因病辞世。11月1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卢永根的先进事迹,追授卢永根"时代楷模"称号。

他的事迹被多家媒体竞相报道,网友无不敬佩。

布衣院士卢永根现状(34布衣院士)(1)

布衣院士卢永根现状(34布衣院士)(2)

布衣院士卢永根现状(34布衣院士)(3)

结缘农学

1930年,卢永根出生于香港一户中产家庭,在他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军占领,卢永根不得不在父亲的安排下,回到广东花都的乡下避难。年幼的卢永根体会到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体会到当亡国奴的苦楚,他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布衣院士卢永根现状(34布衣院士)(4)

1937年10月卢永根(左一)和父亲,哥哥合影

日军投降之后卢永根返回香港,在岭英中学受到语文老师林莽中的进步思想影响,并在林老师的推荐下考入培侨中学读高中。在培侨中学,卢永根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并积极开展地下活动。

布衣院士卢永根现状(34布衣院士)(5)

1947年他(右1)当选香港培桥中学学生自治会主席

1949年8月,年轻的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共地下党。他按照组织上的安排,考入私立岭南大学医学院,后转入了课业负担稍轻的农学院,自此开始接触到自己一生的研究事业——农学。

转专业后,卢永根认识了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丁颖教授。丁颖给高年级学生讲授专业补充课,主要内容是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演变和中国稻作区域划分,这门课程深深吸引了卢永根,也直接促使他日后走上了稻作研究之路。

1953年8月,卢永根大学毕业,党组织安排他留校任教。因此他成为作物遗传育种学的助教,从事相关教学、研究任务。

布衣院士卢永根现状(34布衣院士)(6)

1953年11月20日卢永根(前排左二)出席北方水稻品种资源座谈会合影

扎根稻田 致力水稻遗传育种研究

1962年,卢永根赴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成为丁颖的科研助手,后跟随丁颖在内蒙古河套、宁夏、甘肃、新疆、陕西及山东等地实地调研,不仅考察了全国各地的水稻品种、性状等,还收集到了各地不同的稻种。

布衣院士卢永根现状(34布衣院士)(7)

1962年8月卢永根(右一)与作物遗传选种教研组全体合影

1964年丁颖去世后,卢永根回到华南农学院,继续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带回丁颖院士生前收集的七千多份稻种,成为华南农学院开展水稻育种最宝贵的资源。

据他的学生刘向东介绍,这个种质资源库,不仅学校的研究人员可以利用,也开放给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科研机构,卢永根也带着自己的学生,悉心保护着不断采集,后来逐渐扩充到一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

上世纪70年代末期,卢永根对建国初期科研人员培育出水稻矮杆品种进行了研究。他选用矮脚南特等4个早籼稻矮源,分别与高秆品种冷水麻杂交,通过对其杂种后代的遗传分析,研究矮源的基因型和遗传方式。

通过实验,卢永根发现水稻品种的半矮生性属简单遗传,受一对隐性主基因控制,同时还存在一些修饰基因。

布衣院士卢永根现状(34布衣院士)(8)

1978年12月14日卢永根参加国际水稻研究所结业典礼留影(左为布雷迪博士、右为卢永根)

因此,他提出矮秆水稻品种并非越矮越好,半矮生性品种(一般株高在75到100厘米的水稻矮秆品种)比较符合中国当前育种的要求。这些研究结果为有效利用现有水稻矮源和人工创造新矮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卢永根也密切关注中国稻作的起源问题,并多次与梁家勉等知名农学史家交流。多年以来,对中国栽培稻起源的研究,多限于历史学、考古学等少数几个领域。

卢永根在20世纪80年代从细胞遗传学的角度对栽培稻种的起源进行了研究。他选择了原产中国的普通野稻、药用野稻和疣粒野稻三个野生稻种,对它们进行粗线期核型的研究,并与栽培稻进行比较分析,建立了中国三个野生稻种的粗线期核型。

布衣院士卢永根现状(34布衣院士)(9)

1978年11月,作物遗传学家卢永根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进行杂交试验

他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三个野生稻种的粗线期核型存在着差异,其中普通野稻与栽培稻在染色体长度变化范围、相同类型和编号的染色体数目、核仁组成中心的位置以及染色粒的分布方式等方面均表现出最大相似性,从而进一步印证了丁颖的论点,即普通野稻是中国栽培稻的近缘祖先。

布衣院士卢永根现状(34布衣院士)(10)

1982年2月卢永根(右一)在美国堪萨斯州国家小麦品质实验室

八十年代初期他带领团队研究水稻的杂种不育性,并和助手张桂权一起提出了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概念,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布衣院士卢永根现状(34布衣院士)(11)

卢永根参加海峡两岸作物改良研讨会(左起:盖钧镒,黄正华,卢永根,李成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双休日和假期照常工作,早已成为卢永根实验室的不成文规矩。卢永根表示,既然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就无怨无悔,从来没有想过改行。

1983年,卢永根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开始了长达十三年的校长生涯。上任之初,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的专访时,卢永根谈到自己的党员、校长、教授这三个角色的关系时,说自己谨记"先党员,后校长;先校长,后教授"的原则,这个简单原则体现了卢永根对党的教育事业高度负责、学校利益高于一切的责任感。

布衣院士卢永根现状(34布衣院士)(12)

卢永根在华南农业大学的实验室里,新华社发(华南农业大学供图)

1987年,上级拟将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的卢永根调到北京,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兼党组书记,享受副部级待遇。但卢永根恳切推辞,因为他舍不得离开水稻研究事业。

布衣院士卢永根现状(34布衣院士)(13)

卢永根与广东省人民政府领导讨论共建华南农业大学(左起:卢钟鹤,方苞,洪绂曾,卢永根)

80年代末,学校发展落后,卢永根四处筹措资金,用于发展多学科和重奖人才。为表彰辛朝安教授团队对兽药开发的贡献,他破天荒拨出10万元高额奖励。

布衣院士卢永根现状(34布衣院士)(14)

1999年11月8日,华南农业大学90周年校庆时53届农学部分校友合影(左五为卢永根)

卢永根当选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时,他身体状况很差,已经不能下床,没能够到现场。感动中国栏目的颁奖辞为:"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

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

——卢永根

2017年,身患癌症的卢永根,就和家人达成了一致的意见,不举行任何遗体告别仪式;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亲手签订了遗体捐赠志愿书,他将此看作院士最后的科普工作。在卢永根眼里,这才是真正的无产主义者。

布衣院士卢永根现状(34布衣院士)(15)

校园内的雕像,来源时代楷模发布厅视频截图

 2017年3月21日,卢永根在夫人徐雪宾的陪伴下,来到银行,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将毕业积蓄8809446.44元全部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了"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

布衣院士卢永根现状(34布衣院士)(16)

卢永根先生签遗体捐赠志愿书现场,来源时代楷模发布厅视频截图

这已经不是卢永根第一次捐款了。2015年,他就和老伴回到家乡,把祖上留下的两间价值100多万元的商铺,捐赠给当地的罗洞小学。平时,老两口也是捐款不断,卢永根的秘书赵杏娟说:"钱都是老两口一点一点省下来的,对扶贫和教育,两位老人却格外慷慨,每年都要捐钱。"

这些壮举,大家说是"捐",可卢永根却说是"还"。"我们的生活样样都得到满足了,这些钱就是多余的。"这些"多余"的钱的背后,是卢永根夫妻处处节俭的生活,所谓的样样都得到了满足,不过是心甘情愿的乐于清贫,走进老人的家,仿佛穿越回到上世纪。

他捐出去的很多,留下来的更多,捐出去的是自己的成就和积蓄,留下来的是影响千千万万知识分子的高尚品德。

布衣院士卢永根现状(34布衣院士)(17)

中国超级稻战略研讨会暨十周年纪念活动(左四起:卢永根,李家洋,危朝安。右四为袁隆平)

卢永根一直说"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是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改革开放初期,卢永根曾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留美期间,在美国的亲人竭力说服他留下来,卢永根却坚定地说:"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卢永根毅然决然的回到了祖国。甚至在他的劝导下,多名学生学成归国。

布衣院士卢永根现状(34布衣院士)(18)

卢永根视频截图,来源时代楷模发布厅

积蓄,全都捐了,880多万元,一分不剩;后事,如他所愿,没有告别仪式,遗体捐给国家;最后一笔党费,老伴代交了。这一生,他是那样简朴,简朴到干干净净;可他又是那样富足,一生家国情,桃李满天下,身后泽被万千学子,留下了闪光的无字丰碑。

卢永根

(1930.12-2019.8)

作物遗传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参考资料:

1、《中宣部追授卢永根"时代楷模"称号》,新华网

2、《识得神州稻谷香——卢永根》,中国科学报

3、《卢永根院士:赤诚抒写"我和我的祖国"》,新华网

4、本文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除备注外)

作者: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 陶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