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摒弃机巧用心,以无为之念,方为大道的智慧。

庄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庄子摒弃机巧用心)(1)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一些状况,就是在做事的时候有一种“有心插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

有的时候用心去做一件事情,未必能够成功,努力追求的,反而得不到,但是在无心之举的时候,反而能够成就一些事情。

对于这样一种现象,很多人觉得无法理解,但是从道家的思想中来说,这是合理的,这种状态符合了道家思想所说的“无为而治”。

因为当你用心对待一件事情的时候,因为掺杂了太多的人为因素,掺杂了太多的妄念,所以说不容易成功。而顺其自然发挥,没有人为的干扰,这也是以无为的状态去任由他发挥,任凭他尽情的,顺其自然的生长,所以才能够成功。而太过于努力的追求,则有了很多人为因素的干扰,是一种物极必反的状态。

在《庄子》中,庄周借由一个小的寓言故事,来说明了“无为而治”这样一种道家思想,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

庄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庄子摒弃机巧用心)(2)

《庄子》中有这样一篇文章:黄帝在赤水的北边游览,登上了昆仑山向南望去,然后在回去的时候丢失了玄珠,皇帝就让知去寻找,但是知并没有找到,就让离朱去寻找,离朱也没有找到,又让喫诟去寻找,喫诟也没有找到,于是就让象罔去寻找,而象罔终于找到了玄珠,黄帝就说:奇怪呀,只有象罔能找到玄珠吗?

庄子这一篇文章中设计的非常巧妙,他借由这样一个小故事来说明几种分别不同的状态去对待一件事情的结果。

黄帝把玄珠弄丢了,这里的玄珠由道德经中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玄”字的意思,暗喻的是一种智慧,其实就是拿玄珠暗喻大道的一个智慧。

庄子以此来描述大道对人的重要性,认为玄珠就是需要寻找的“道”,但是庄子同时在这里又用“知”暗喻智慧,用“离朱”来暗喻眼力好,用“喫诟”来暗喻善于拾取的人,也就是拥有机巧的人。

而《庄子》的这一个小故事巧妙的地方,就在于他说拥有智慧和拥有眼力以及拥有机巧的人都没有找到玄珠,就是说都没有找到道,而唯独“象罔”却找到了,而“象罔”所代表的是一个无心之人。

庄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庄子摒弃机巧用心)(3)

那么庄子所表达的这一个智慧就很容易理解,他认为只有“无心无为”方能符合大道,方能真正的体会道。

庄子就是借由这样一篇智慧,表达求道不可用聪明智慧,也不可用机巧用心,只要无所用心,以无为状态,便能够真正的理解和明白道德智慧。

庄子认为道是一种空虚的存在,而依靠智慧,依靠势力和技巧,通通都到不了这一个目的。而为有顺其自然,无心之举才能够真正的感悟大道。

庄子认为有天道和人道,所谓的天道就是一种顺其自然,而人道就是人为的去控制,应该符合天道,一切事物就会有一个良好的运行和变化。

由此可见,庄子对于大道智慧的一个痴迷,认为需要绝圣弃智,才能够真正的到达其实庄子的这一个智慧。

庄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庄子摒弃机巧用心)(4)

就如同唐代颇有名气的诗人孟浩然,他的一生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

孟浩然是在唐代颇有名气的一个文人,赋有灵气,文采不凡,靠着他的诗书和才华去求取功名。但是却因为他年轻气盛,锋芒毕露,惹怒了唐玄宗,后来仕途一直不顺。

后来孟浩然索性脱离了仕途的俗念,让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与花鸟鱼虫为伴,创造了佳句天成的诗歌。

有一天孟浩然和朋友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孟浩然驻足观赏远处的渔夫收好渔网,在暮色中归来。孟浩然就去询问渔夫收获如何,又看了鱼篓里的鱼,莫名其妙的笑了。

朋友问孟浩然:你在笑什么呢?孟浩然开心的说:看到翠竹诗性大发,琢磨出一些诗句,只是平时没有注意竹子有多少节,鱼有多少鳞,所以刚才看了一个明白,心里甚是高兴。

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孟浩然在这样一个淳朴田园的生活中,以山水为伴,以浑然忘我的状态生活,没有去追求仕途,反而能够创作出很多流传后世的名篇。

孟浩然年轻的时候特别用心的去求取仕途,但是一直不顺,后来忘情于山水之中,反而会有好的收获。这个似乎也是印证了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摒弃机巧,弃绝用心,有的时候顺其自然,或许会有另外一番不俗的成绩。

庄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庄子摒弃机巧用心)(5)

而庄子的智慧和老子的“绝圣弃智”的观点非常的吻合,可以说庄子也是引喻了老子的这个思想,所阐述的是只有“绝圣弃智”方可体会道的方法。

在《道德经》第十九章中,就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很多人最初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并不理解为什么道家要提倡杜绝智慧和技巧呢?难道这不是好东西吗?而大道中所说的“无为而治”一再阐述要摒弃智慧和技巧,并非是认为他不是好东西,而是认为大多数人会因为机巧和智慧的用心,会干扰事物的本质,而导致行为出现偏颇的地方。

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远古时期,我们人类和自然是和谐相处的,吃的用的,都是以一个适度的状态,向大自然去索取。

那个时候人的智慧并不发达,并不会比其他动物聪明,也不会凌驾于其他动物和植物之上,这是一个非常和谐的状态,这也是大道的一种状态。

就是因为后来人类逐渐拥有了智慧之后,就开始凌驾于其他动物之上,砍伐植物,猎杀动物,也变得更加的虚伪和丑陋。《道德经》认为,这就是智慧给我们带来的不良后果。

庄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庄子摒弃机巧用心)(6)

所以道家思想中,就一再阐述去除智慧和机巧,方得始终的一个道理。

其实我们通过这样一个《道德经》中的理念,可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需要合理的利用智慧,不能被智慧所左右。

而道家思想中所说的完全以无为而治的状态生存,摒弃所有的智慧和技巧,这个对于我们生活来说,或许有一些片面和极端,我们应该取一个适度,在保留智慧和机巧的时候,控制自我的言行,让好的东西有好的用途。不要让自己的智慧,让自己变得虚伪和丑陋,也不会因为自己的智慧而付出更大的代价。

在《庄子》中认为天地虽然说很大,但是当天地也符合了大道的一个规律的时候,它们的运行和变化就是均衡的。万物非虽然说纷杂,但是它归根到底,都是属于一种互相调和的状态。百姓众多,但是他们的主宰,都是由一种统治的系统,以顺应自然为根本的状态,一切无为,一切顺其自然,才能有一个良好的状态。

当我们把道家的思想引申到我们生活中,以追求达到的态度来追求我们内心的一个平衡,那么就如同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虽然面对着外界纷杂的事物,虽然说我们拥有机巧和智慧,但是我们能够守恒住内心的一个平衡,不会被外在纷繁的一个欲望迷惑了本性,自然能保持一种均衡和内心的和谐,这就是道家思想带给我们最好的一种影响。

庄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庄子摒弃机巧用心)(7)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这句话的意思就说:减少私心,减少欲望,弃绝学习,无为之心去修行,去求取智慧,能做到这些就没有忧患了。

有的时候刻意去强求一件事情,就好像有心插花花不成,无心栽柳柳成荫一样。毫不起眼的人却夺了头彩,努力追求的事情反而做不到,弃绝智慧之后,反而能够成就大道。

这种现象对于现实生活中,虽然说看似不合理,但是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也符合了事物的一个规律。太过于努力的追求反而会物极必反,违反大道的一个准则。

这似乎也印证了道家所阐述的顺应天命的一个道理,顺应天命,是顺应道的自然规律,而逆天而行,就是违背常理的一个状态。

庄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庄子摒弃机巧用心)(8)

懂得顺应天命,懂得以无为而治,去应对自我人生,应对自我的生活,方能有一个良好的收获。刻意为之的东西,因为干涉太多,未必能夺得头彩,未必能有自己想要的一个结果,这就是道家思想对我们来说,产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影响。

本文由国学书舍原创,您对《庄子》这一篇章的智慧怎么理解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