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是伟大的一部著作(王世贞为本草纲目写序言的前前后后)(1)

本草纲目

王世贞(1526-1590),苏州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

李时珍呕心沥血27年,写成了《本草纲目》,却找不到出版商。有人给他出主意,请文坛领袖王世贞写序,以提高身价。于是,62岁的李时珍背着一袋书稿,从蕲州乘船沿江东下,一路劳顿,找到江苏太仓王世贞的家,将《本草纲目》拿给他看,并说了写书的经历和难找出版商的苦衷,恳请王世贞写序。

王世贞被李时珍的精神感动了,看过手稿,答应作序。临别还赠诗曰:李叟维肖直塘树,便睹仙真跨龙去。却出青囊肘后书,似求玄晏先生序。华阳真隐临欲仙,误注本草迟十年。何如但附贤郎舄,羊角横抟上九天。李时珍万万没想到,王世贞深居高位,没有一点架子,还赠诗夸奖,这让他非常感动。

王世贞仔细阅读《本草纲目》,凭着大文学家的眼力,他认为这部书的价值不可估量。序文中写道:“纪称,望龙光知古剑;觇宝气辩明珠……”他还把李时珍的形象描绘了一番,说他瘦高的个子,精神饱满,言谈不凡,可称“北斗以南一人”,意思是天下少有的奇才。他说打开《本草纲目》,“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之鉴,毛发可指数也。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仅以医书观哉?实理性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

有了王世贞的序文,南京书商胡承龙才承印《本草纲目》。要命的是,出书的周期竟长达13年,年迈的李时珍不知道有多少次往返南京与蕲州之间,寒来暑往,日渐衰老,终于在75岁那年病倒在床……此时此刻,李时珍拖着病体之躯,向朝廷写了一份遗表,倾诉自己编写《本草纲目》的意图,恳切希望朝廷“恩准礼部,转发史馆采择,或行太医院重修”,以便更多人读到此书。第二年李时珍就去世,却没能看到自己的著作出版。

一部《本草纲目》,凝聚了李时珍一生乃至全家人的心血。难能可贵的是,王世贞慧眼识珠,热情为其写序,鼎力推荐,才为后世的我们留下了这部宝贵的医学遗产。

今天,每当我翻阅《本草纲目》,都会重温王世贞这个精彩的序言,不但被他的文采所折服,更敬佩他身居高位却平易近人的为人之道。并由此,我想到了当今各类名家所写的“序言”,常常是天上一脚,地下一脚,云苫雾罩,不知所云;空发议论、离题跑偏;隔靴搔痒、言不由衷;敷衍塞责、穷于应付……完全可以看得出来,这些名家根本没有认真阅读作品,甚至压根就与作者不认识,就跟坊间说的糊涂人办糊涂事的那句俗语一样:哭了半天,还不知是谁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