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汪国真、舒婷、北岛、顾城、海子,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诗歌发展史简表?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诗歌发展史简表(近40余年诗歌简史)

诗歌发展史简表

【一】八十年代是诗歌的高潮期

关键词:汪国真、舒婷、北岛、顾城、海子

1980年代是诗歌的年代,一种长时间高度压抑的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所以这时期有不少名家名作,如:

汪国真(1956-2015)的诗简单,没什么技巧,不需要解释,也不需要反复吟咏,读一遍便可有所触发。他的文字并不特别精美,但做到了“真”,这是很难得的,尤其是经历了前面那几十年。

汪国真祖籍厦门,而生于厦门长于厦门的女诗人——舒婷,则开始了意象表达,她也被认为是“朦胧派”的代表。《致橡树》是独立女性热烈的爱情,而这么多年来,许多人写了许多赞美祖国、歌颂祖国的诗,但没能取代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因为那份情感是真的浓烈,那是长期压抑下的喷发。

但更大的“朦胧派”是生于1949年原名赵振开的北岛,据说他是因为听了食指的诗而触动,从而走上诗人的道路。他的诗有更多技巧的尝试,意象更抽象,有些诗不太好读懂。但有些诗写得相当好。

那时我们有梦,

关于文学,关于爱情,

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北岛《波兰来客》)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北岛《回答》节选)

还有一个生活在自己城堡里的顾城(1956-1993),也被认为是“朦胧派”代表诗人,他喜欢带一顶由牛仔裤改造的奇怪帽子,有一个爱他的妻子——谢烨。夫妻俩1988年起定居新西兰,他们的生活有点乱,后来因为纷争,顾城杀妻,然后自缢身亡。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俩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地美好。

(顾城《门前》节选)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人》)

1980年代,北京大学的诗歌很发达。看过一句话——“北大的一个馒头,可以砸死两个诗人”,这说明两个问题,一、北大诗人多,二、食堂馒头硬。而馒头硬也是成就诗人的辅助条件之一,那个有点艰苦的物质生活,造就了那个诗歌的时代

那时有著名的“北大三杰”——海子骆一禾西川,以海子最为杰出。我相信海子(1964-1989)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内心是欣喜的。但几个月后,他在山海关卧轨自杀。而他的好友骆一禾(1961-1989)也因为突发脑溢血,把生命定格在1989年。

北岛后来远走去了北欧,不怎么再写诗。

这时期还有老诗人流沙河(1931-2019),他写有《理想》(1981)、《就是那一只蟋蟀》(1982)。木心早年的作品《从前慢》,也是一篇佳作。

邓丽君的“靡靡之音”,1980年代传入大陆,在青年中间悄悄流传,这种触摸内心的温柔,是真正的诗歌。同时期齐豫的《橄榄树》,费翔的《故乡的云》、《冬天里的一把火》,李春波的《一封家书》、《小芳》,以及《黄土高坡》等歌,也传唱一时。

各种诗社、文学社在1980年代盛行,那时候的很多作品,现在来看,还是不错的。相比思想束缚、少有佳作的前30年(1950-1970年代),这确实是一个文学辉煌期。朦胧诗当时受到不少争议和批判,但逐渐为大众所接受,“那个时代”毕竟过去了。

随着文学的、艺术的、科学的春天的到来,诗心、诗意开始萌发。

【二】九十年代之后的诗歌

关键词:“梨花体”、余秀华、阿紫、欧震、贾浅浅

1990年代之后,文学多元化,艺术多元化,但诗坛似乎开始衰落,似乎没什么诗歌杰作诞生。总体上,诗坛有一种诗歌散文化、散文诗歌化的倾向,这种风格持续到现在。

不用条理、不讲逻辑,这是某些新诗歌的风格。

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一定是天底下最好吃的

题目叫《一个人的田纳西》。这首“诗”倒是很好背,但读完后,你感动了吗?

作为一种尝试,这是可以的,但它应该成为不了主流,也不应该成为主流。最多只能是点缀。据说上面那首“诗”的风格叫“梨花体”。之所以加引号,因为我不认为它是诗。

余秀华的诗,也有佳作,比如《我爱你》,但知名度很高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却不是,我以为。

光阴皎洁,

我不适宜肝肠寸断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

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

关于庄稼的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心

(余秀华《我爱你》节选)

邹静之被人记住的是他的电视剧编剧身份,虽然他本人更看重自己《诗刊》编剧的身份,抛开创作成果,这多少也说明了诗歌衰落,而电影电视发达。

“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小诗人姜二嫚的这首诗应该借鉴了顾城的《星月的由来》,

树枝想去撕裂天空,

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

它透出天外的光亮,

人们把它叫做星星和月亮。

某种意义上,童心即是诗心。

【三】当代主旋律诗人与诗作

阿紫(女)是个主旋律作家、政治诗人。“政治”毫无疑义,但“诗人”二字倒值得商榷。当然,她也有一些佳作,比如《读中国》。她的作品阳光正面,很适合晚会朗诵,但可能太主旋律了,变成口号的堆叠。诗歌是让人感动的,至少让自己感动。口号虽然简洁有力,但本身可能感动不了别人,这是它跟诗歌最大的差别。

我不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我确实无法读下林徽因的《哭三弟恒》,一次也不行。但我很难被阿紫的诗感动,而朗诵是情绪的投入,与诗人、听众的合拍与对话,我融不进去,所以她的诗我一直读不好,读不出感情。

一个《说英雄读英雄》的讲座,合作者选了阿紫的《英雄》作为结尾。

英雄(节选) 作者 阿紫

……

我们的历史

是一部英雄的历史

我们的国家

是生长英雄的国家

……

今天,我们就要为英雄下个定义

只要人民需要就代表人民

只要祖国需要就代表祖国

这就是英雄

英雄在哪里

英雄住在每个人的心里

如果让正义战胜邪恶你就是英雄

如果让自己战胜自己你更是英雄

……

只要祖国需要

只要人民需要

你和我 我和他 我们都可以

都可以成为这个筋骨铮硬的民族

这个伟大复兴的时代

一个又一个响当当的英雄

不能说她写得不好,但我怎么都读不出感觉来,而且准确说这个是散文不是诗歌。于是,我后来把结尾换成辛弃疾悼念朱熹的四句话——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

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辛弃疾可以名传千古,而阿紫只能在小范围流传。其实,贾浅浅那首饱受批评的《归来的王》,当然算不上好诗,但确有它的诗意在里头。

主旋律诗人还有《月光下的中国》和《青春中国》的作者欧震。

是谁?在鸦片战争后的……

这首诗有沧桑的美,也有希望和赞美,但有点太主旋律,只留枝干,没有映衬,反而不那么美了。

【四】当代的古体诗创作

古体诗创作方面,整体呈全面复苏势态。现在随便一个民间诗社、学生社团成员写的诗,就可以比肩明清,远胜当初(1950-1970年代)。尤其是古体诗,因为音韵的成熟,只要对意境处理到位,就可以写出不错的作品。

用AI写诗似乎比写小说容易,因为只要意象堆叠,而小说则必须符合逻辑和语法。但真要写出好的作品,还是小说更容易些,因为诗歌是最精美的语言。

但一些诗社的古体诗,却走入了歧途,那就是过于重视格律,或者他们认为这是对专业和非专业的区别。须知,作诗第一是诗意,其次是文辞,最后才是格律,过于重视格律,要是一病。

我与春风皆过客,你携秋水揽星河。

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从格律角度看,这首诗并不完美,但格调意境特别好。这首诗能风行,说明大众的文学观、审美观是正确的。

叶嘉莹先生是著名的诗词赏析教授,她有很深厚的古体诗功底,又有很深的感情,她的古体诗词,是目前最好的古体诗之一。

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叶嘉莹《赠故都师友绝句》,19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