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乐享河北##河北文旅看图识景##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

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收录在了小学课本里,很多小朋友都会背。昏黄的灯光下,慈祥的妈妈穿针引线,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补衣裳。细密的针脚,带着母亲的牵挂和爱。这样的情景令人感动,引起很多人的情感共鸣。

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使人想到了一个行当和一个方言词语:毁改衣裳。过去,人们身上的衣服可不都像现在这样的随意更新,更不敢奢谈诸如色彩、款式、风格的搭配了。每个家庭中穿衣一项就算是大的开销了。所以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说法。一件衣服不能轻易丢弃,要缝了补,补了缝,大的穿了留给小的穿,实在不行的话就要修改了,人们管这个叫“毁改”。

老保定影像,看老保定人如何(1)

毁改

先说“改”字。“改”的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己”,像一个跪着的小孩子,右边是“攴”(pū),像以手持杖或执鞭。这个字的本义是体罚、训导犯错的孩子,使其悔悟、改正,表示教子改过归正之意。《说文》解释,改,更也。改变的意思。再说“毁”,本义指瓦器的缺损。《说文》中,“毁”,缺也。《小尔雅·广言》里注释:毁,坏也。“毁”和“改”合起来,就是改变事物旧有的形态,破坏了重新做,使之焕然一新。所以“毁改衣裳”是在旧衣服的基础上出新,这是有技术含量的。能毁改衣裳,一般都是心灵手巧的女性,既要针线功夫好,还要会裁剪才毁改得好。每逢年节,要穿新衣服又买不起,家里的女人们就会拿出旧衣服翻新改造,外罩重新装上棉花做棉袄,大人的衣服改成小孩子的,实在破到没有改的余地了,还可以剪成套袖,或做棉袄的袖头,或套在单衣袖子上。更有巧手女子,把衣服上破的窟窿缝上花瓣或其他图案,根本看不出破绽,弥补了缺陷还美观漂亮。所以心灵手巧会持家的女人,即使家里贫困,也总能让全家人穿戴得体的出门入户,就是得益于“毁改衣裳”。

最后再说“衣裳”一词。现在说感觉口语化,甚至有点土气。实际上“衣裳”是个古语。古代“衣”和“裳”是分开的,上曰衣,下曰裳,所谓“绿衣黄裳”。古人最早下身穿的是一种类似裙子一样的“裳”。《说文》:“裳,下帬也。”“帬”是裙的古体字。后来衣裳才泛指衣服。梁实秋曾有散文《衣裳》,描写穿西装的经历和我们的汉服、衣裳的种种。深谙传统文化,又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梁实秋对衣和裳有着别样的感受。

“毁改衣裳”是有些禁忌的,就是不能穿在身上修改。民间有说法:“穿着连,讨人嫌。”因为只有一件衣服,没有的换才会出现“穿着缝补”的情况。从这个禁忌也看出来,过去毁改衣裳是贫穷所致,只有穷人家迫不得已才毁改衣裳。孟郊的《织妇辞》中曾有“如何织纨素,自著褴褛衣”的诘问。

老保定影像,看老保定人如何(2)

毁改衣裳

时下,毁改衣服再次风行,而且有专门改衣服的店面,改衣服已成为一个很受欢迎的职业。新买的衣服不合身,或肥或瘦,或大或小,需要修改加工一下,人们叫“毁改毁改”。如果想旧衣新穿,那就经过巧妙的点染,加工改造,让淘汰的衣服再次发挥作用,旧款式也会有复古的感觉。实际上,改造旧衣服本身,蕴含着创造的乐趣,带着设计的灵感。所以生活富裕的今天,也依然有人热衷于“毁改衣裳”。“毁改衣裳”这个老话,现在依然存活并风行,而且不仅在农村人中流传,在现代都市,也受到一些时尚人士的追捧。比如不穿的牛仔裤,可以改造成时尚的挎包;大人的衬衣,改成孩子的连衣裤;旧呢子大衣,可以翻新毁改成外套或者马甲等等。“毁改”得好,既能废物利用,更可以引领潮流。

时尚是轮回的,若干年前的衣服,甚至是祖母辈穿过的衣服,只要调动想象加以改造,也许就是今日街头的亮点,如此说来,“毁改衣裳”经济又环保,何乐而不为呢。

来源:保定方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