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条真的是健康的吗(食品科普辣条究竟错哪了)(1)

导读

在刚刚过去的3.15打假大会上

食品安全领域「喜」提热搜的

竟然是国民的童年「好基友」

外国友人眼中的「奢侈品」

辣条!

辣条真的是健康的吗(食品科普辣条究竟错哪了)(2)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辣条是如何凭「一己之力」成为国民宠儿

却又频频深陷舆论风波中的?

辣条是什么?

辣条又叫大面筋、素牛筋等,它是用小麦粉或其他谷物、豆类为主要原料做成的一种食品。

辣条的主要成分是面筋蛋白,面筋蛋白是小麦中的蛋白质,虽然口感不错,但是所含的必需氨基酸比例不平衡,特别是赖氨酸含量严重不足。

所以面筋蛋白不属于优质蛋白,并不能代替日常饮食中的鱼肉蛋奶和豆制品。

辣条真的是健康的吗(食品科普辣条究竟错哪了)(3)

辣条有营养吗?

辣条真的是健康的吗(食品科普辣条究竟错哪了)(4)

判断食品是否有营养,通过食品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便可一探究竟。从食品配料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主要原料是面粉、植物油,以及各种用来增香提色保鲜的色素、香精、甜味剂、防腐剂等等。

辣条真的是健康的吗(食品科普辣条究竟错哪了)(5)

(某著名品牌辣条)

从营养成分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辣条的蛋白质含量很高,但并不是优质蛋白,营养价值其实挺低的,而且钠和脂肪的含量极高。

钠含量的高低很多人看不懂,但是把它换算成食盐摄入量就一目了然了。把营养成分表中的钠含量乘以2.5,就是食品所含的食盐的含量量。举个例子,假设这包辣条有100g,其中钠的含量是2745mg/100g,基本上吃一包就有6.86g的食盐。

而我国推荐公众每日不超过6克盐,一包辣条的食盐摄入量已经超出正常人一天应摄入盐的范围。

所以如果长期吃辣条容易导致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甚至会变得「又胖又肿」!因为高钠饮食不仅促进食欲,而且还增加水分滞留,增加体重。

为什么喜欢吃辣条?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一种食品的时候,不仅是它的味道,更多的是它带给我们的「感觉」。辣条,也是如此。

首先,喜欢吃辣条是因为它带给我们「爽」的感觉,而辣带来的「爽感」则拜辣椒素所赐。

辣条真的是健康的吗(食品科普辣条究竟错哪了)(6)

辣椒素是一种含有香草酰胺的生物碱,能够与感觉神经元的香草素受体亚型1(vanilloidreceptor subtype1, VR1)结合。

由于VR1受体激活后所传递的是灼热感(它在受到热刺激时也会被激活),所以吃辣椒的时候,感受到的是一种烧灼的感觉。

这种灼热的感觉会让大脑产生一种机体受伤的错误信号,并开始释放人体自身的止痛物质—内啡肽,所以可以让人产生一种快感,越吃越爽,越来越想吃。

其次,它具有咀嚼感。食物直接吞咽的时候是感受不到它的味道的,咀嚼时才可以品尝到它的味道,吃辣条就会有一种「越嚼越香」的感觉。

辣条真的是健康的吗(食品科普辣条究竟错哪了)(7)

最后,它是一种情怀。对于很多80、90后而言,辣条已不仅仅是辣条,它更多的是承载着对童年的怀念,辣条有时候也能带给我们「怀旧」的感觉。

辣条真的是健康的吗(食品科普辣条究竟错哪了)(8)

辣条究竟错在哪?

很多人不敢吃辣条是因为它含有大量食品添加剂(十几种、二十种),如色素、香精、甜蜜素等,这么多食品添加剂让人「敬而远之」,感觉吃这么多的食品添加剂对身体伤害肯定不小。

辣条真的是健康的吗(食品科普辣条究竟错哪了)(9)

其实添加剂本身没有问题,目前我国批准上市的食品添加剂就有几千种,零食中允许使 用的食品添加剂就有上百种,而且都有明确的限量规定。只要是合规使用的,十几种、二十几种食品添加剂都是安全的。

辣条真的是健康的吗(食品科普辣条究竟错哪了)(10)

食品添加剂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

为了牟取暴利,制作辣条的黑工厂、黑作坊层出不 穷,脏乱差的生产条件,拙劣的原料,以及不合法规的生产……以上种种才导致如今的辣条让人「望而却步」。这不光是辣条,所有非法生产的食品都存在这些风险。

辣条还能不能吃?

辣条真的是健康的吗(食品科普辣条究竟错哪了)(11)

正规生产的辣条还是可以吃的。毕竟,如果只是重口味,足够卫生的话也还好,大不了多喝水嘛。但是辣条虽好,不能贪吃哦,一周一包是最合适的。

总结

1、辣条的主要原料是面筋蛋白,虽然蛋白质含量高,但是并不能代替日常的鱼肉蛋奶和豆制品。

2、辣条的「锅」不能由食品添加剂来背,要怪非法商家的所作所为。

3、我们爱上的不是辣条的味道,而是它带给我们的「感觉」。

4、正规生产的辣条是可以吃的,但是一周一次为宜。正规生产的辣条是可以吃的,但是一周一次为宜。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1] Activation of the tumor-inducingability of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Smith andTownsend) Conn. by means ofcapsicin.

[2] Kujumgiev, I. (1968). Activation of the tumor-inducingability of Agrobacteriumtumefaciens (Smith and Townsend) Conn. by means ofcapsicin. ArchivfürMikrobiologie, 62(3), 284-288.

[3] http://www.fao.org/gsfaonline/index.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