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熬夜看完了电影《隐入尘烟》,感慨良多。最打动我的就是“真实”二字。该剧展现了真实的农村,真实的农民,真实的农村夫妻,真实的生存状态和世情万象。直击人心的,是男女主人公在艰苦生活条件下简单质朴而深厚无言的爱情。其实,就我的生活经验而言,除了最后女主人公曹贵英的意外死亡之外,其他的夫妻生活情节,我在农村见过很多,都是很常见的,并没有夸大或拔高之处,更不存在所谓“丑化”之嫌。那么,为什么常见的生活场景能在银幕上感动很多人、获得赞誉无数呢?

主要是电影中所展示的艰苦生活。

苦难,升华了朴素的爱情。

艰苦生活反衬出曹贵英和马有铁爱情的真挚、沉默、淳朴和深沉。如果换作一对大都市的精英夫妻在职场打拼,不管如何励志逆袭鸡汤浓郁,如何情深深雨濛濛,怕是很难有此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

在很多观众看来,剧中人的生活条件太艰苦了,这是观众的“代入感”所致。观众把自己代入了剧中的生活,感觉自己吃不了剧中那样的苦,受不了那样的罪。其实,作为剧中人或者作为现实中那样生活的农民,他们并不觉得凄风苦雨,因为生活本来就是那个样子。观众感慨的愁云惨淡,在剧中人的世界里并不存在。我从小就在农村生活,那时农村的生活条件和电影中的基本一样,不同的是没有羽绒衣、电视机、电灯孵小鸡、小轿车、推土机、新农村建设等“现代化”的产物。那时的我们并不觉得苦,或者说并不知道那种生活就是苦。如果将三年困难时期的人来代入剧中人的生活,剧中人能吃饱饭、能吃白面馍馍、能吃到鸡蛋,已经是很令人向往的天堂生活了。我发现,该剧中关于吃的镜头和场景特别多。有农家的日常吃饭,有饭店的大餐,有出门时自带的干粮,有病床上端来的热饭,有农忙劳顿之中的送饭,有蹲在驴圈里的埋头苦吃,有农活期间偶尔的抓鱼烤鱼……这些具有生命力的场景,直接来源于生活,毫无造作,信手拈来,真实地反映出在艰苦的生活中,吃对于人的意义尤其重要。“民以食为天”在该剧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

对于剧中的男女主人公来说,他们的爱情或许不是爱情。没有花前月下的缠绵、没有海誓山盟、没有卿卿我我,新婚之夜也没有洞房花烛。一个身有残疾不能生育,一个大龄光棍一贫如洗,两人首要的是生活,是搭伙过日子。对他们而言,生活没有浪漫,甚至没有爱情,有的只是相依为命、互相体贴、彼此照料、共同劳作。在这样一个靠老天吃饭、与土地共存的生活环境中,过日子是结婚的目的,双方合作才能卑微地活下去,才能有好日子。为了共同的新生活而如蝼蚁一样努力的过程中,两人逐渐融为一体,生活得以改善,感情得以升华。新房子盖起来了,两人的新家也建成了。如同屋檐下的小燕子一样,尽管这个新家随时可能被拆除,但是毕竟有了一个暂时栖身之处。

男女主人公的生活,朴实得如同黄土地;他们的爱情,也是土得掉渣,没有丝毫浪漫,只是田间耕作和繁重体力劳动中的汗水、泪水和雨水。在这种单调、枯燥、劳累的农业劳动中,夫妻俩的感情也在不断地升温。从拍结婚照时曹贵英内心不情愿但又无力拒斥命运安排的复杂表情,到半夜等候马有铁回家时为他暖上一杯热水;从坐在沙丘上吃馍的尴尬到农田里马有铁喂她吃烤鱼的亲昵;从在水渠里给她搓背到在麦田里抱怨她干活还不如驴;从新婚之夜的冷漠无语到雨中抢盖土坯时的嬉戏逗乐;从红双喜字的两次张贴到换成曹贵英的遗像……他们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而是生活的点点滴滴;没有才子佳人的诗情画意,只有改变贫困的自助自立;没有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和剧情设计,只有齐心劳作的互助扶持和任劳任怨。也许,平凡的生活和质朴的爱情,本来就是这副模样。环顾万万千千农家夫妇的生活和爱情,常态也是这副模样。

看着《隐入尘烟》,唤起了我对少年时期生活的回忆。剧中的农活,如出圈、犁地、耙地、驾车、播种、浇水、割麦、收麦、收玉米、打土坯、和泥、盖房子、挑水、碾麦、择碜、磨面等等,我都干过(扬场除外),有的活儿还经常干、常年干。从小学到高中毕业,这些农活就是我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无法逃避,也没有想过可以拒绝。如果不是考上大学,这样的生活方式可能会伴随我的一生。从童年到青年的二十年时光,我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固然,繁重的农活让我厌倦了这种劳累、枯燥、低效又看不到出路的生活,但当时并不觉得有多艰苦,因为我们并没有经历过比这更好的生活。正如人们说的“有一种冷是妈妈觉得冷”一样,剧中人生活的艰辛和命运的不幸是“观众觉得苦”,是比他们生活条件优裕的人觉得他们太艰苦、太沉重、太凄凉。

今天,我在感慨自己“跳出农门”的同时,也感慨西北地区还有不少农村生活还是这么艰苦。其实现在我老家山西曲沃一带,这种传统的农业生活方式已经不再是农村生活的主流。大多数农民的生活不再以农业为主。年轻人出去打工,很多人从事商业、建筑业、服务业等挣钱养家,加上机械化的普及,农民大都摆脱了那种原始的纯粹依靠体力的劳动方式,盖房也以砖瓦房为主,已经没人再建土坯房了。

但是,《隐入尘烟》告诉我,现在农村还是这种生活状态的也不在少数,特别是中西部的很多地区还没有告别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他们还在艰苦中不知艰苦地活着。我们赞美曹贵英、马有铁夫妇在苦难中凝铸的爱情,但是并不希望他们生活在贫穷困苦之中。我们感叹他们面对苦难的坦然、坚韧甚至是麻木,但并不能因此就歌颂苦难。我们应该做的,是帮助他们消解不可承受的与生俱来的生命之苦。

如何让他们的爱情摆脱苦难的底色,如何让他们的艰苦生活“隐入烟尘”?这或许是我们观影后的人性之问,也是农村之问。

毕竟,我们还是农民的儿子,还是土地的儿子。

作者系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山西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

深深浅浅的印记原创散文(法学教授笔下的世情文韵)(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