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妃子林黛玉是《楚辞》中的湘夫人

(刘文霞原创)

林黛玉雅号潇湘妃子 潇湘妃子林黛玉是楚辞中的湘夫人(1)

林黛玉雅号潇湘妃子 潇湘妃子林黛玉是楚辞中的湘夫人(2)

林黛玉雅号潇湘妃子 潇湘妃子林黛玉是楚辞中的湘夫人(3)

林黛玉雅号潇湘妃子 潇湘妃子林黛玉是楚辞中的湘夫人(4)

范元亨(1819—1855),江西德化人,字直侯,号问园主人,咸丰朝举人,一生困顿,贫病交加而死。范元亨在道光年间曾作《红楼梦评批》三十二卷,范元亨的妹妹范淑为兄长的书作七言歌行《题直侯所评红楼梦传奇》,全诗如下:

独立苍茫愁里住,古今一个情回护;

别抒悲愤入稗官,先生热泪无倾处。

潇湘水上发蘅芜,香草情怀屈大夫;

天名离恨无由补,泪洒苍梧竹欲枯。

繁华馨艳传千载,买椟还珠可胜慨!

作者当年具苦心,哪知竟有知音在。

天机云锦妙无痕,指月拈花与细论,

情里夺来南董笔,梦中吟醒石头魂。

说部可怜谁敢伍,庄、骚、左、史同千古!

纷纷说梦几痴人,请君一听鲸鱼声。

范淑(1821—1846),范元亨之妹,字性宜,号问园种菊秋农,生活在没落的书香世家,家境极为贫寒,她的兄长范元亨迫于生计,幕游于外,范淑上事衰亲,下抚幼妹,积劳成疾,匆匆走完了她贫病交加的一生,年仅二十五岁,她终生未嫁,以诗为伴,世称“薄命才女”。

范淑生前还写过一些感伤其家庭生活困窘的诗,例如:

《风雨夕(之二)》

误料严寒未有期,薄棉典尽落花时。

窗风凄紧灯先觉,庭雨高低竹自知。

传说遥山尤积雪,不堪明日又无炊。

闭门无异隆冬境,消受长更静背诗。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后半生过着愧悔潦倒的生活,乾隆朝壬午年的除夕,曹雪芹因贫病无医而死,五十几年后,范元亨和范淑兄妹俩相继降生在人世,生活的困顿以及人生遭际的坎坷,使他们与曹雪芹一样怀着悲愤之情,范氏兄妹俩成了曹雪芹的后世知音。

范淑的诗短短几句话,已经将《红楼梦》的旨意阐述明白了,他的哥哥范元亨的《红楼梦评批》有三十二卷,应该对《红楼梦》有更精妙绝伦的详细注解,可惜范元亨的书散失殆尽。范氏兄妹俩虽然不是历史上唯一读懂了《红楼梦》的人,但却给后世研究《红楼梦》的人指明了方向。

“繁华馨艳传千载,买椟还珠可胜慨!”范淑的这句诗是说人们买椟还珠,只看《红楼梦》表面繁华馨艳的故事,却忽视了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

《题直侯所评红楼梦传奇》中,有些词语和人物是我们熟悉的,比如:稗官、潇湘、屈大夫、苍梧、繁华馨艳、买椟还珠、知音、天机云锦。但还有一些词语和人物是我们不太熟悉的,例如:香草情怀、情里、南董、庄、骚、左、史、鲸鱼声。

香草情怀:即香草美人情怀,中华诗祖屈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历代倍受文人推崇和效仿。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写成的诗词中,比较著名的诗句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等。《红楼梦》是远师楚人之笔法写成,《红楼梦》中第一个出场的香草美人是英莲(后改名字为香菱),莲和菱都是屈原在《离骚》中披挂在身上的香草。林黛玉是绛珠仙草,是草木之人,薛宝钗的蘅芜苑种着《离骚》和《昭明文选》等书中所说的各种香草。香菱和林黛玉以及薛宝钗都是香草美人,她们共同譬喻明君贤臣。

情里:东汉的张衡写作《定情赋》,蔡邕写作《静情赋》,后来东晋的陶渊明写作《闲情赋》,《闲情赋》译文是:“当初,张衡写作《定情赋》,蔡邕写作《静情赋》,他们摒弃华丽的辞藻、崇尚恬淡澹泊的心境,文章之初将思虑发散开来,末了则归总到自制中正的心绪。这样来抑制流于歪邪或坠于低鄙的不正当的心念,想来也有助于讽喻时弊、劝谏君主。缀字成文的雅士们,代代承继写作这种文赋并将之发扬,又从某些相似点推而之广言及其他,把原来的辞义推广到更开阔的境地……”《红楼梦》又名《情僧录》,自称“大旨谈情,毫不干涉时事”,其实是借儿女之情讥讽乾隆皇帝和时政。

南董:春秋时代齐史官南史、晋史官董狐的合称,南史和董狐这两位史官皆以直笔不讳著称,后用“南董”来代指那些忠于史实的优秀史官。《红楼梦》是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隐藏有真实的历史事件。

庄、骚、左、史:指《庄子》、《离骚》、《左传》、《史记》。《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继承了《庄子》的“以文为戏”和《离骚》的“香草美人”手法,正面看是风花雪月,儿女情长,反面像《左氏春秋》和《史记》那样是一本史书。

鲸鱼声:指形状如鲸鱼的撞钟杵撞钟所发出的很大的声音。唐朝著名学者李善的《文选注》引用三国东吴学者薛综的《西京赋》注曰:“海中有大鱼曰鲸,海边又有兽,名蒲牢。蒲牢素畏鲸,鲸鱼击,蒲牢则大鸣。凡钟欲令声大者,故作蒲牢于上,所以撞之者,为鲸鱼。”

在《题直侯所评红楼梦传奇》这首诗中,范淑说自己和哥哥范元亨两人研读《红楼梦》发现:《红楼梦》是用屈大夫屈原开创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写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隐藏有真实的历史事件。

范淑的诗句“潇湘水上发蘅芜,香草情怀屈大夫;天名离恨无由补,泪洒苍梧竹欲枯。”还提示人们:潇湘妃子林黛玉和蘅芜君薛宝钗都是《红楼梦》作者托物言志的香草美人,林黛玉是屈原作品中湘妃娥皇女英的化身。范淑诗句中的“潇湘”、“离恨”、“泪洒苍梧”、“竹”都与帝舜的妃子娥皇女英有关。娥皇女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帝尧的两个女儿,姐妹俩同嫁舜为妻。舜继尧的帝位,娥皇女英为舜帝的妃子,后来舜帝到南方巡视,死于苍梧。娥皇女英去寻舜,却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二妃抱竹痛哭,泪染青竹,竹上生斑,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但哭仍不足以表达娥皇女英的丧夫之痛,于是二妃投入湘水殉情,死后成为了湘水之神。战国时楚人屈原根据这个凄美的传说,写下了《湘君》和《湘夫人》。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探春给林黛玉起别号“潇湘妃子”,也点到了娥皇女英的神话传说,见原文——

探春因笑道:“你别忙中使巧话来骂人,我已替你想了个极当的美号了。”又向众人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林黛玉低了头方不言语。

林黛玉的住处叫“潇湘馆”,匾额上题着“有凤来仪”四个字,里面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有凤来仪”的典故出自《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箫韶为舜帝制的音乐。林黛玉住处的名字“潇湘馆”又来源于帝舜那哭死于江湘之间的妃子湘夫人。林黛玉的住处与帝舜和帝舜的妃子湘夫人都有关系。屈原的《九歌》中有《湘君》、《湘夫人》,屈原的《离骚》中有句子:“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重华就是帝舜的名。《红楼梦》是用屈原开创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写成,所以《红楼梦》中的女主角林黛玉与屈原的作品中涉及的人物——帝舜和帝舜的妃子湘夫人都有牵连。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之后躺在怡红院,心里记挂着林黛玉,便叫晴雯拿两条旧手帕送去潇湘馆给林黛玉,林黛玉收到手帕后感慨万千,写下《题帕三绝》。

其一: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其二: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其三: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许多人都认为宝玉送林黛玉手帕是传达相思之情,这是因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曾写过《素帕》诗。才子杨慎因得罪明世宗而遭贬戍,被发配至云南,与妻子黄娥遥隔两地,黄娥思念杨慎,就托人将一方素帕带给杨慎。杨慎接到素帕反复思量,终于悟到妻子是用一方丝绢来表达千丝万缕的相思,因为丝绢的“丝”与思念的“思”谐音,于是他提笔写下《素帕》一诗:“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相思。郎君着意翻复看,横也丝来竖也丝。”

《红楼梦》作者写宝玉送旧手帕给林黛玉的情节,却不是杨慎的“一方素帕寄相思”之意,送旧手帕不仅是将林黛玉与小红(林红玉)连在一起,还为了引出林黛玉的《题帕三绝》。

《题帕三绝》中的“泪空垂”、“抛珠滚玉”、“点点与斑斑”、“面上珠”、“湘江旧迹”、“千竿竹”、“香痕渍”等语,点明了写的是帝舜那泪染青竹哭死于江湘之间的妃子娥皇女英,是将爱哭的林黛玉与为帝舜殉情的娥皇女英连在一起。

林黛玉别号“潇湘妃子”,是投水而死的有虞二妃娥皇女英。在我国古代的民间传说中,娥皇女英为帝舜殉情后,成了湘水之神,上天怜悯二妃的至情至爱,还将她们的魂魄化为了江边清秀典雅的水仙。南宋高似孙在《水仙花前赋》中写道:“水仙花,非花也。幽楚窈眇,脱去埃滓,全如近湘君、湘夫人、《离骚》大夫与宋玉诸人。世无能道花之清明者,辄见乎辞……”在《水仙花前赋》中,高似孙将纯洁的水仙花比作湘君湘夫人(娥皇女英)、楚人屈原(离骚大夫)、宋玉诸人。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潇湘妃子,是投水而死的娥皇女英,是纯洁的水仙花。

水仙花除了传说是湘神(帝尧的女儿娥皇女英)的化身,还传说是古圣人伏羲的女儿宓妃(洛神)的化身,水仙花雅称“凌波仙子”,出自于曹植《洛神赋》中的“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之句。

南宋词人周密写过一首词《花犯·水仙花》:“楚江湄,湘娥乍见,无言洒清泪。淡然春意。空独倚东风,芳思谁寄。凌波路冷秋无际,香云随步起……”这首词将湘神娥皇女英与水仙花和“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洛神宓妃连在一起。

在《红楼梦》中,薛宝琴将一盆水仙花转送给了林黛玉,林黛玉是潇湘妃子(湘神),是水仙花,而宝玉却在金钏儿生日的那天到“水仙庵”去祭金钏儿,“水仙庵”供的正是洛神宓妃。水仙花将潇湘妃子林黛玉与投水而死的金钏儿连在一起。

我们来看《红楼梦》第四十三回宝玉进水仙庵祭金钏儿的那一段——

宝玉道:“我素日因恨俗人不知原故,混供神混盖庙,这都是当日有钱的老公们和那些有钱的愚妇们听见有个神,就盖起庙来供着,也不知那神是何人,因听些野史小说,便信真了。比如这水仙庵里面因供的是洛神,故名水仙庵,殊不知古来并没有个洛神,那原是曹子建的谎话,谁知这起愚人就塑了像供着。今儿却合我的心事,故借他一用。”说着早已来至门前。那老姑子见宝玉来了,事出意外,竟象天上掉下个活龙来的一般,忙上来问好,命老道来接马。宝玉进去,也不拜洛神之像,却只管赏鉴。虽是泥塑的,却真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态,“荷出绿波,日映朝霞”之姿。宝玉不觉滴下泪来。老姑子献了茶。宝玉因和他借香炉。那姑子去了半日,连香供纸马都预备了来。宝玉道:“一概不用。”便命茗烟捧着炉出至后园中,拣一块干净地方儿,竟拣不出。茗烟道:“那井台儿上如何?”宝玉点头,一齐来至井台上,将炉放下。茗烟站过一旁。宝玉掏出香来焚上,含泪施了半礼,回身命收了去。

宝玉到水仙庵的井台边祭芳魂,金钏儿正是投井而死,而且王熙凤的生日也是金钏儿的生日,所以宝玉要到王熙凤生日的那天去祭金钏儿。

宝玉去水仙庵祭金钏儿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素日因恨俗人不知原故,混供神混盖庙,这都是当日有钱的老公们和那些有钱的愚妇们听见有个神,就盖起庙来供着,也不知那神是何人,因听些野史小说,便信真了。比如这水仙庵里面因供的是洛神,故名水仙庵,殊不知古来并没有个洛神,那原是曹子建的谎话,谁知这起愚人就塑了像供着。今儿却合我的心事,故借他一用。”宝玉所说的这段话正是《红楼梦》作者要说的,却是借宝玉之口表达出来,意思是我写林黛玉、金钏儿、宝玉、王熙凤、北静王这些人,就如同宋玉写巫山神女、曹植(子建)写洛神宓妃一样,是有所寄托,不是世间真有这样的一些人。

金钏儿和王熙凤同生日,又和林黛玉同为水仙,而且金钏儿还是死于吃粽子的时节。

五月初一那天贾母带着众人去清虚观打醮,接着林黛玉和宝玉在五月初二那天吵架摔玉,薛蟠的生日五月初三过后,五月初四那天宝玉和林黛玉又和好,接着宝玉因说错话被薛宝钗奚落,宝玉忍着气出去,到王夫人上房内,见王夫人睡着了,便和金钏儿说笑,被王夫人听见,打了金钏儿一个嘴巴子,还把金钏儿撵出了贾府。五月初五端午节那天宝玉心情不好,为了扇子和晴雯吵架。端午节的第二天,湘云来到贾府,随后来到怡红院,因说经济仕途惹恼宝玉,宝玉换了衣服出来去会贾雨村,却看见林黛玉在前面慢慢走,似有拭泪之状,宝玉赶上去和林黛玉说了一会儿话,林黛玉走了,袭人送扇子出来给宝玉,待宝玉走了之后,薛宝钗来了,袭人和薛宝钗聊了一会儿,接着一个老婆子走来说金钏儿投井死了。后来贾政逮住宝玉,贾环跑来对贾政说“方才原不曾跑,只因从那井边一过,那井里淹死了一个丫头,我看见人头这样大,身子这样粗,泡的实在可怕,所以才赶着跑了过来。”可见金钏儿已经淹死了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也就是端午节已经投井了。

《红楼梦》书中处处藏有玄机,《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在端午节的次日被父亲责打之前,曾有一段与聋婆子的对话,表面看起来感觉好笑,推究起来却有深意。见原文——

那宝玉听见贾政吩咐他“不许动”,早知多凶少吉,那里承望贾环又添了许多的话。正在厅上干转,怎得个人来往里头去捎信,偏生没个人,连焙茗也不知在那里。正盼望时,只见一个老姆姆出来。宝玉如得了珍宝,便赶上来拉他,说道:“快进去告诉:老爷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紧,要紧!”宝玉一则急了,说话不明白;二则老婆子偏生又聋,竟不曾听见是什么话,把“要紧”二字只听作“跳井”二字,便笑道:“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宝玉见是个聋子,便着急道:“你出去叫我的小厮来罢。”那婆子道:“有什么不了的事?老早的完了。太太又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怎么不了事的!”

聋婆子为什么会将“要紧”听成“跳井”呢?聋婆子并不聋,只是读者不解其意而已。跳井为什么要紧?这是因为金钏儿跳井(投水)的日期,正是端午节。在历史上,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攻下了楚国的都城郢都,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那天抱石跳汨罗江自尽。于是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吃粽子等纪念屈原的活动。在《红楼梦》中,金钏儿正是在吃粽子的时节投水而死,这是作者有意将美人金钏儿与屈原连在一起,暗示《红楼梦》是用屈原开创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写成。

《红楼梦》作者在写金钏儿投井的起因时,写了这么一段话,见《红楼梦》第三十回的原文——

王夫人在里间凉榻上睡着,金钏儿坐在旁边捶腿,也乜斜着眼乱恍。宝玉上来便拉着手,悄悄的笑道:“我明日和太太讨你,咱们在一处罢。”金钏儿不答。宝玉又道:“不然,等太太醒了我就讨。”金钏儿睁开眼,将宝玉一推,笑道:“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话语难道也不明白?我倒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去罢,我只守着你。”只见王夫人翻身起来,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指着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

“金簪子掉在井里头”,金钏儿说的话挺奇怪,似乎是预示着她必将投井而死,“金簪子掉在井里头”这句话又将金钏儿与薛宝钗连在一起,金钏儿姓白,薛宝钗姓薛(雪),都是白。薛宝钗在薄命册中的判词有一句是“金簪雪里埋”,指明薛宝钗是金簪,金钏儿又说“金簪子掉在井里头”,金钏儿自己就是投井而死的,金簪又指金钏儿,这样金簪就将金钏儿和薛宝钗连在一起。金钏儿死后原本要穿着林黛玉的衣服下葬的,结果后来穿着薛宝钗的衣服下葬,她们三个其实影射的是同样的人。所以《红楼梦》早期的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二十一回有回前批语:“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

而且薛宝钗有金锁,与宝玉是金玉良姻。薛宝钗和林黛玉后来结“金兰契”,结为异姓姐妹,比亲姊妹还亲,她们两人是金玉,薛宝钗和宝玉也是金玉,金钏儿和玉钏儿两姐妹也是金玉,尤二姐和尤三姐两姐妹也是金玉一般的人,这就是《楚辞·离骚》中“引类譬喻”的意思,“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脩美人,以媲於君……”意思是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物譬喻同样的人。

宝玉在水仙庵祭了金钏儿后回到贾府,众人正在看《荆钗记》,见《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四十四回的原文——

说众人看演《荆钗记》,宝玉和姐妹一处坐着。林黛玉因看到《男祭》这一出上,便和宝钗说道:“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作什么!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宝钗不答。宝玉回头要热酒敬凤姐儿。

黛玉说“天下的水总归一源”,意思是井水和江水是一样的,那么,端午节那天金钏儿投井而死和屈原投江而死都是投水而死,并没有差别。香草美人金钏儿与女主角薛宝钗和林黛玉连在一起,又因与凤姐儿同生日和凤姐连在一起,而且金钏儿又和屈原一样死在端午节,于是《红楼梦》中的香草美人又都与屈原连在一起,这更加印证了《红楼梦》是远师楚人之笔法用中华诗祖屈原开创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写成,香草美人共同譬喻明君贤臣。(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