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溜须拍马、戴高帽、捧臭脚的人大有人在,我们在质疑、鞭挞这些恶劣品质的同时,还有很多推崇“厚黑学”的人想学习这些内容涉世未深,尤其是刚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很容易被这些内容所迷惑如何做到不做这样的人,并进一步认清这种人,避免被这种人忽悠上当,笔者有意把这些关键词进行了梳理,缕清它的来龙去脉,以便于准确把握,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溜须拍马的真正用意?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溜须拍马的真正用意(拍马屁捧臭脚溜须)

溜须拍马的真正用意

现实生活中,溜须拍马、戴高帽、捧臭脚的人大有人在,我们在质疑、鞭挞这些恶劣品质的同时,还有很多推崇“厚黑学”的人想学习这些内容。涉世未深,尤其是刚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很容易被这些内容所迷惑。如何做到不做这样的人,并进一步认清这种人,避免被这种人忽悠上当,笔者有意把这些关键词进行了梳理,缕清它的来龙去脉,以便于准确把握。

“拍马屁”。“拍马屁”一词源于元朝。蒙古族是马上民族,十分喜爱骏马。所以,两个人牵着骏马在大街上相遇时,就会互相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由衷地夸上一句“好马、好马!”,主人听到夸赞,自然十分高兴。但是,有一种人,不管对方马的品种好坏,只是一味地说奉承话讨好对方。时间一长,人们就把这种人的行为称之为“拍马屁”。随着时间的推移,“拍马屁”逐渐演变成了不顾客观实际,专门阿谀、谄媚、奉承、讨好上司的行为。

“捧臭脚”。“捧臭脚”一词源于宋朝。也称作“捧脚”,意思是明知道对方是错的、不可以的、没能力的,却毫无原则地恭维对方是正确的、可以的,有能力的。传说,宋神宗让宦官李宪巡边,边军守将听说李宪的脚很臭,就争先为其洗脚,脱靴捧脚之时常常先嗅上一番而后赞叹曰:“太尉之足,何其香也!”这是一个版本。还有另一个版本最为流传,故事的主人公有了具体指向,即北宋名将彭孙。彭孙,字仲谋,此人很有军事才能,只是为人世故圆滑。当他得知太尉李宪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便想着如何讨好李宪。听说李宪的脚特别臭,彭孙就端来一盆水,亲自给李宪洗脚。洗完后,故意捧着李宪的双脚闻了闻,昧着良心说出一句话:“太尉足何香也!”没想到的是,李宪听到此话,浑身一哆嗦,用脚踩着彭孙的脑袋说:“你太过分了,这不是坑我嘛。”彭孙被羞的无地自容。渐渐地,彭孙捧脚闻香的故事一点一点传开了,他也因此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个笑柄。

“溜须”。“溜须”一词源于宋朝。故事的主人公是北宋真宗时期的宰相寇准和副宰相丁渭。副宰相丁渭这个人,善于察言观色、阿谀奉承,深得宋真宗的喜爱,很快就把他提拔为副宰相。当时的宰相正是我们熟知的寇准,寇准为人正直,他看不惯丁渭的为人,在日常交往中除了工作不怎么爱理他。丁渭虽然得到皇上的喜爱,但他也知道,无论是能力还是皇帝的信任度,自己都比不过寇准,所以就找一切机会极力讨好他。一次,寇准、丁渭等大臣聚餐,寇准的胡须比较长,吃饭时,不小心一个饭粒粘在了胡子上,丁渭看见了,赶紧凑过去把饭粒扒拉下来,顺便捋了捋寇准的胡子,对身边的人说:“这胡须太漂亮了,保养的这么好,真让人羡慕。”没想到寇准哈哈大笑,对丁渭说:“这世上居然还有溜须的宰相啊。”丁渭满脸通红,哂笑而退。

“戴高帽”。“戴高帽”一词源于清朝。据百度百科介绍,“戴高帽”是一个俗语,通常把当面奉承让人高兴的话叫做“喜欢戴高帽”,讽刺了一些所谓的“师者”对阿谀奉承也难以抵御的社会现实。百度百科讲了“戴高帽”的故事经过,但没有说出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其实,读过《随园诗话》的人都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清朝大才子袁枚。袁枚这个人极其聪明,二十三岁就中了进士,先在翰林院为官,后到江苏溧水县做县令。这一变化,让袁枚思想发生了变化,他分析了自己官运不顺的原因,决定不再清高自守,而要主动适应官场。赴任之前,袁枚前去辞别他的恩师尹文端。这位乾隆年间的名臣问袁枚:“外面的官不容易做,你前去赴任,都准备了什么东西?”袁枚说:“学生我也没啥可准备的,就准备了一百顶高帽,遇到意见不合的人就送他一顶。”尹文端一听有些不高兴:“年纪轻轻,你怎么能搞这一套呢?还是应该真诚、直率对待上司、勤政务实做好本职啊。”袁枚说:“天下像老师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能有几个人呢?”尹文端点了点头面露喜色。后来,袁枚在与他人讲起这个故事时说:“我原来有一百顶高帽子,现在只剩下九十九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