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古装剧《星汉灿烂》在热播,没有看这部剧,但看到有人讨论其中一个情节,说是年轻的男主角被赐予“剑履上殿、上朝不趋、赞拜不名”的待遇,有网友嘲讽道:按这个节奏下去,下一步是封十郡、备九锡、三辞三让吗?

这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古代很多权奸篡位之前,都有类似的待遇,比如曹操、司马昭、刘裕等人,都曾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而后来他们本人或者他们的家族都取而代之,自己成为皇帝。

因此,从历史常识的角度来讲,一个年轻后生,是不可能享受如此沉重的待遇,除非他准备篡位,有不臣之心。

那么,问题来了,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真的是权臣标配吗?

星汉灿烂是汉朝的吗(星汉灿烂剑履上殿)(1)

一、剑履上殿等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究竟是什么意思?

所谓剑履上殿,是指皇帝给予某大臣特殊礼遇,可以带剑、穿鞋上殿。

古代,尤其是秦汉前后,大臣上殿与皇帝议事是不能携带武器的,剑也是武器,虽然魏晋名士有佩剑的爱好,但上朝的时候不可以,万一某大臣激动起来拔剑相向,那不就酿成惨剧了?

荆轲刺秦不易,不正因为武器只能藏在地图里,一把小刀,对付不了秦王的佩剑,只得认命。

除了不能带剑,上殿也是不穿鞋,只穿袜子,除非你是特殊人才,皇帝允许你穿。

入朝不趋,趋指的是小跑,入朝不趋也就是入朝时不急步而行

这很好理解,即使是在今天的职场,那些做事利索,动不动就小跑着干活儿的,往往都是底层打工仔,真正的高级打工仔或者老板,那是不急不徐,缓步慢行的。

正如淝水之战,谢安神色如常,宾客急步跑出后,谢安跨过门槛时,才发现连履齿都磕坏了。

能说谢安没有风度吗?心度能够修炼到这地步,已经很ok了!稳如老狗,大概说的就是这种人。

赞奏不名,是指大臣朝拜的时候,赞礼的人不直呼其名,只称官职,这也是表示一种尊重

就好比你不能大庭广众之下对你爷爷直呼其名,而只能管爷爷叫爷爷,呼喊大名,这是对平辈或者对晚辈才能做的事情,而且平辈在古代也常是以字相称,而非直呼其名。

古代的讲究人眼里,直呼其名与骂人无异。

现在,我们将这三个词连在一起看,会发现这就是皇帝赐予大臣的一种特殊待遇,更多的是强调尊重的仪式感,而没有实质性的权力,不过,即使是荣誉头衔,一旦拥有,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权力附赠。

就像前面提到的曹操、司马炎等人,他们都曾有过剑履上殿等待遇,而他们的家族最终都成为反臣,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皇朝。

那么,又一个问题来了,第一个拥有剑履上殿等待遇的人是谁?他反了吗?

星汉灿烂是汉朝的吗(星汉灿烂剑履上殿)(2)

二、第一个剑履上殿的人是谁?

严格的考证没有,因为秦汉之前的史料并不完整,而且也未必有剑履上殿这样的说法,但未必没有类似的做法。

如果从文字的明确记载来看,剑履上殿的第一人应该是汉初开国功臣萧何。

《史记》中记载:“于是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大白话就是:萧何后勤保障工作做得好,替刘邦守住了关中粮仓,这是绝世大功劳!

此后多部史书中(如《梁书》、《晋书》、《三国志》等,具体出处不一一列明),都提到某大臣剑履上殿,效萧何故事。

这也侧面印证,萧何就是剑履上殿的第一人。

《晋书》中还提到:“汉以萧、曹之功,有殊群辟,故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世无其功,则礼宜阙也。”

这也意味着,在当时的人看来,能享受剑履上殿待遇的,并非是权奸,而是有大功之人,至于说这些大功之人中间有没有混进权奸,若干年后篡位夺权,这并非当时的人能够预料,也不是赐予这一待遇皇帝想看到的。

星汉灿烂是汉朝的吗(星汉灿烂剑履上殿)(3)

三、剑履上殿的人都会反吗?

说完第一个剑履上殿的人,咱们再来盘点一下,有哪些记载于册但不为大家熟知的剑履上殿者?这些剑履上殿者真的都会反吗?

大众最熟知的剑履上殿者,显然不是第一人萧何,而是大反派曹操,得益于《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中国人几乎都知道,曹操在汉献帝时期就非常跋扈,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奏拜不名等等。

但是,三国时期其他人也有这样的待遇啊,这些人却未必有曹操这样的坏名声。

查阅《三国志》,我们找到这样六处记载有剑履上殿的权臣,分别为:曹操、司马师、董卓、曹真、曹爽、诸葛恪

其中,曹操、董卓被视为汉贼不假,司马师也是篡魏的主力军,但曹真、曹爽父子,就真的是纯纯的魏忠臣,没有丝毫谋反夺权的迹象和野心,诸葛恪就更冤枉了,他是因为政治斗争被另一托孤大臣孙峻诱杀的,后来还被吴主平反,一句话,白死了。

可见,有剑履上殿待遇的确实多是权臣,当时手握重权,皇帝需要特殊对待,但这些权臣也并非一手遮天、具备了改朝换代的能力,皇权与臣权之间,仍有博弈的余地。

《三国志》中并未记载诸葛亮、司马懿有剑履上殿的待遇,但《晋书》却记载了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政时,也享受了剑履上殿、入殿不趋、赞拜不名的待遇,如汉萧何故事。

同时,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司炎也同样享受了此等待遇。

星汉灿烂是汉朝的吗(星汉灿烂剑履上殿)(4)

再有就是简文皇帝司马昱,在他当皇帝之前作为宗室也被进位丞相、录尚书事,享受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待遇,后来废帝被废,司马昱当了皇帝,但这还在正常的皇权交替范围内,并非改朝换代。

又比如在《晋书》何曾的传记中,提到:“又司徒所掌务烦,不可久劳耆艾。其进太宰,侍如如故。朝会剑履乘舆上殿,如汉相国萧何、田千秋、魏太傅钟繇故事。”

以及同样是《晋书》卫瓘的传记中,则提到“及杨骏诛,以瓘录尚书事,加绿綟绶,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给骑司马,与汝南王亮共辅朝政。”

再如《晋书》中记载平原王司马干的事迹,“惠帝即位,进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司马干是司马懿的第五子,也是司马师、司马昭的同母弟弟,母亲都是张春华,乃是关系很近的宗室长辈,所以也赐这一殊荣。

类似的例子,在两汉、魏晋时期还有很多,总结下来,可能有以下情况会被赐予剑履上殿等待遇:

一是托孤老臣,可能担任了丞相、司空、司徒、太傅等要职,对皇帝有管教引导的职责,所以需要特别的尊重;

二是辈份高的老臣,比如像平原王司马干这种,是当朝皇帝爷爷辈的宗室,孙子还能让爷爷在上朝的时候累着?自然是要特殊待遇;

三是有功且年老的普通大臣,如果遇上比较宽仁、不嗜杀的皇帝,比如像司马炎这种魄力不足、为人比较宽容的皇帝,就可能给卫瓘、何曾这种有功老臣特殊待遇,不是司马炎对朝政的掌控能力不足,而是他的性格决定了优待,而这些老功臣也并没有谋反的野心或者实力;

四是有野心的权臣,比如司马懿父子、曹操父子等,都是帝王背后真正掌权的人,所顾虑的不过是贸然篡位后带来的世家大族反弹的后果,因而徐徐图之。

汉代的霍光、梁冀等也有这样的实力、野心,但最终时运不佳,被皇帝干翻,家族也随之湮灭。

而被大众所熟知的,往往就是第四种情况,也就是有野心的权臣,因为他们的故事才最有戏剧性,按网友的说法:不是想砍皇帝的头,就是等着被皇帝砍头。

这也是为何《星汉灿烂》中一个年轻后生被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奏拜不名的待遇后,网友们大笑哗然的原因。

要么当皇帝,要么当死人,少年你可还好?

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剑履上殿的多是垂垂老者,或者是跋扈奸臣,年轻人能到这位置,要么是宗室,等着接替皇位走过场,要么就是权臣之子继位即将造反,除此之外,几乎再无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