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正和玉洁最近的消息(从小英雄到)(1)

封面新闻记者 杨晨 秦怡 摄影 雷远东 剪辑 刘念(实习)

彭州市白鹿镇,十年来一直保持着一个“奇迹”。

2008年的那场大地震里,地壳断层相互作用下,白鹿九年制学校的一栋教学楼被抬升了近三米后竟“毫发无损”,被誉作“最牛教学楼”。

不远处的另一栋教学楼属小学部,十年前还在上六年级的阳玉洁,班级所在的教室,就在四楼拐角处。

灾害袭来,惊恐的大家纷纷向楼下跑时,阳玉洁却突然折返回去和老师一起救助同学。她的英勇表现,被表彰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

十年转瞬即逝,女孩亭亭而立。昔日的学校作为地震遗址保留,未变模样。只是在一楼空地多了一组名为“地震逃生”的金属人物群雕,试图将那一瞬定格。

时间并未就此凝固。

膨起裂开的水泥地缝隙里,新绿挣扎着探出了头。不远处,白鹿河依然潺潺向山下。河面上被震垮一半的中法友谊桥,春季盎然的生机意外地成为它的包浆,让断桥沉淀出时间的味道。

向河对岸的白鹿镇广场望去,一棵挂满粉色人造“银杏”树略微显眼。在青蓝天空的映衬下,这蓬起的“少女心”,竟有些许新海诚漫画的意境。阳玉洁说,那是镇上之前为了配合灯光节而做的,一直保留着,倒也成了小镇新意。

在走向广场的路上,她举起手机,框住了这生动又明媚的一景。

妈妈的骄傲

走出白鹿镇广场和法式风情街,驾车向北不过五分钟,就能到阳玉洁的家。两层小楼,一方院子,家里的老人们摆出了一桌瓜果,围坐着吃吃笑笑。

见到阳玉洁回家,妈妈梅群英立马张罗着,看看可以备点什么外面难觅的家乡味。“之前才摘了一些‘猪鼻拱’(鱼腥草),走的时候带点,回去撒点辣椒面好吃得很。”妈妈的絮絮叨叨中,阳玉洁剥着橘子,时不时微微点着头。

母亲眼中,女儿从上学到工作没让她操过什么心。“小时候胆子就大,两三岁刚学会走路时,就一个人打着电筒去对面喊爸爸回家吃晚饭。碰到山上的那些虫蚁的,也没见怕过。” 那年地震后,当梅群英慌慌张张赶到白鹿小学,看到一身灰扑扑的女儿时,还倒被安慰了一番。“没得啥事,不用担心我。”

而08年地震时女儿的表现,也并不出乎梅群英的意料。“她就是那个性格,平时帮班级做事也特别积极。她能够在那个时候站出来,我还是感到欣慰。”

“可能就是爱管闲事吧。”阳玉洁捂着嘴笑道。她回忆,当时地震发生时自己最先作出反应,立马站起来喊了一声“地震了!”催促大家下楼。撤离的过程中见到任课老师折返回去救不敢挪步的同学,她也二话不说跟着回去。“有的同学吓坏了,还哭哭啼啼地,我倒好还凶了她一句:‘你哭什么哭嘛’。”

恐慌散去,阳玉洁关于地震的记忆就停留在了临时搭建的板房里,在那她和同学们一起平稳熬过了小升初的考试。地震后一些同学选择了转校,本说好的毕业集体照也未能实现。“人凑不齐了就没拍,挺遗憾的。”

撕下标签的人生

“我才是被帮助的人”

地震后,接二连三的纪念活动和表彰大会,让那个当时才12岁的女孩只是单纯地感到欣喜。“尤其是当知道我可以去北京时,特别开心。”但懂事后,她才更加感受到荣誉背后的重量。“我只是在地震那一刻帮了一把同学,可往后的日子里,我才是那个被帮助的人。”

这些帮助,小到一次一对一心理的疏导,大到让家乡白鹿换新颜的重建。当偶然从大雨的梦中惊醒,回忆起那场地动山摇时,吓出一身冷汗的她总会长叹一口气。“深感自己还是幸运的,还有这么多人在照顾着我。”

所以,她也寻找着各种机会,想好好对曾经帮助过她的人亲自道一声感谢。一次在某活动中做志愿者时,阳玉洁看到几块竖起的KT板前,一位头发泛白的老人正声情并茂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凑进KT板一看,原来他就是曾八次参与到地震救援的李英俊。2008年地震发生时,他就关了自己工厂带上妻子,绕了大半个山区赶赴震区做了志愿者。

心头一紧,阳玉洁径直走过去:“爷爷,谢谢您,我就是来自四川灾区的小孩。”老人看到女孩也忍不住噙住泪花,不时说好表示欣慰。因为时间仓促,简单聊了几句后,爷孙俩决定留下一张珍贵的合影。

“如果有能力了,或者再成长几年,多赚点钱,我也想去关心和帮助更多的人。”阳玉洁计划着,有可能去乡村支教几年。在这之前,她也以“好好生活”的方式回馈着。

临近毕业,她入职了一家新媒体公司。这位昔日的英雄少年,也实现了自己的儿时梦,当上了视频平台的女主播。

对于“旧身份”,阳玉洁并不愿多提。“我和她同事了快一年了,才知道她是当年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今年3月,因为准备“5·12”十年纪念策划,王雅婷才从百度上获知这一事。起初震惊,不过王雅婷转念一想,瞬间释然。“她就是个很谦和的妹子。”

惺惺相惜的家人

“我们长大了变得更好了”

转眼十年,在特殊的时间节点,阳玉洁也准备赴一场约。

见面的对象,是当年一起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伙伴们。相仿的年纪和相似的经历让少年们在彼此身上找到支撑,且未曾断过联系。“佳明哥快要当爸爸了,申龙哥在高新区管委会,薛枭去了可口可乐,大家都过上了平凡又简单的幸福生活。”见证了彼此的成长,他们也多了一个可以安放疲惫的“家”。

前几日和其中的几个小伙伴见面时,阳玉洁在席间不禁感叹,外出打拼的自己,在这座城市里有时候还是感觉自己像个异乡人。一旁的薛枭立马站起来,豪气地自罚了三杯:“我认罚,我离妹妹最近,没照顾好她。”这个可以聆听自己心事帮忙排忧的哥哥,总是能让阳玉洁瞬间感觉到依靠:“在这个团队中我一直被保护得很好。”

这群相互鼓励成长的小伙伴,也有自己的一个微信群,群名就叫“我们在成长”。尽管大家各奔东西,但偶尔节假日时,大家还是会相互惦记着,发点表情包和祝福语。或者群里哪位成员有喜事时,也会通过群向大家通报一声。

之前,到了每年的5月12日,群里成员间也不会多语。梁强总会第一个跳出来说话,问一句:“大家都还好吗?”

过去十年间,阳玉洁也和小伙伴们数次结队到访北川,让怀念和成长有了该有的仪式感。不过,他们都默契地不去谈论历经的苦难,只是大家见见面,聊聊最近的状况,然后开心地笑着。

“我们长大了,也变得更好了。这十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学会怎样去做一个温和的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