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正泰——杨派老生艺术虔诚的“殉道者”

杨宝森艺术网 3天前

编者按:今天是 2021 年 3 月 14 日,农历二月初二,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正泰先生诞辰 93 周年的纪念日。程正泰先生是杨宝森先生的亲传弟子,他一生追随师父,为京剧杨(宝森)派老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此,“杨宝森艺术网”采访了程正泰先生的四公子程云老师,请他为我们介绍他父亲和杨宝森先生师徒之间感人至深的故事,以此纪念程正泰先生。下面是采访记录。

杨派经典名段(转贴杨宝森艺术网)(1)

《定军山》 程正泰饰黄忠

本站程云老师您好!今天是农历的二月初二龙抬头,您父亲程正泰先生是这一天出生的,是属大龙的。请您介绍一下您父亲在进戏校之前的情况好吗?程云承蒙你们今天采访我,对我来讲非常有意义,谢谢!说到我父亲的命运,其实他小时候是挺苦的。他是 1928 年出生于上海,他的家境开始是不错的,但在我父亲三岁的时候,我奶奶去世了,后来我爷爷也去世了,所以我父亲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孤儿。我父亲一共是兄弟姐妹六个,我父亲排行第四,因为我奶奶去世,我爷爷又娶了一房太太,对几个孩子管的也少了,孩子们各奔东西自找出路谋生。我大伯去了南洋、我二伯参军、我三姑早早到人家做了童养媳、我五叔过继给亲戚、我父亲还有一个小妹妹一直就没找到。我父亲小时候捡过煤核、卖过报纸,经常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后来我父亲认了一个干妈,她非常喜欢京剧,看我父亲可怜就接济我父亲的生活。11 岁时我父亲考进了上海戏校的“正”字辈学戏,因为学校不但学戏还管吃饭,我父亲的生活才算有了保障。正因为我父亲家境艰苦,所以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戏非常刻苦。 本站:有老话说,二月二这一天出生的人一生都应该是不错的运势,但您父亲的童年真是非常苦难啊!您提到上海戏校的“正”字辈,当时在全国还是影响很大的,培养了很多名扬天下的名角儿。虽然只办了一科,但在中国京剧史上也是有着重要地位的。听说您父亲在“正”字辈中也是佼佼者,特别是他们同学当时由顾正秋挑班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曾经是轰动一时的。程云:我父亲在上海戏校“正”字辈科班里学老生,给他开蒙的老师是陈斌雨先生,后来还有陈秀华先生,陈秀华先生是教余(叔岩)派老生的,所以我父亲从小就学余(叔岩)派,杨宝森师爷也是学余(叔岩)派的,后来我父亲痴迷杨(宝森)派艺术和这些也是有着直接关系的。说到上海戏校“正”字辈,他们的校长许晓初先生很重视学生的培养,经常是花重金给学生请最好的老师。当时,全国各地的大师名角儿们到上海演出,经常是由校长亲自出面,把大师名角儿们请到学校来给学生们手把手的教戏,所以说这些学生很多是经过名家指导,有的学生当时就拜了师,比如:顾正秋当时就拜了梅兰芳先生,所以他们功底扎实,进步很快,在上海乃至全国有很多后来成了名家,如:顾正秋、张正芳、张正娟、关正明、孙正阳、施正泉、汪正华、武正豪、钱正伦(钱浩梁)、我父亲等。当时他们同学顾正秋组班到全国各地演出红遍大江南北,我父亲是后来才参加的,因为当时我父亲在北京杨宝森师爷家里学戏,一待就是四年。

本站说到您父亲拜杨宝森先生,还有一个故事,坊间传说您父亲怀揣着您爷爷给杨先生的一封推荐信,杨先生见信后感慨故人之托,就把您父亲收为弟子,不但教戏还管吃管住,把您父亲当亲生儿子养。是这样吗?程云:说到我爷爷的推荐信,其实是没有这封信的。当时我父亲到北京拜杨宝森师爷是他口头说的。因为让我父亲拜杨宝森师爷为师,是我爷爷在生前有过这样的嘱托。我爷爷和杨宝森师爷是好朋友,我爷爷是个大戏迷,特别喜欢看杨宝森师爷的戏,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铁粉。我爷爷曾经是上海国际饭店的襄理(部门经理),也是上海的大票友。后来经人介绍我爷爷和杨宝森师爷成为了好朋友,杨宝森师爷到上海演出期间,我爷爷经常去看望,请杨宝森师爷一起吃饭聊戏,两个人关系很好。后来我父亲进上海戏校学戏,也是受我爷爷的熏染,拜师杨宝森师爷是我父亲的最大心愿。我父亲拜师杨宝森师爷,是偷着跑出来的,当时他上海戏校还没有毕业,偷偷只身前往北京拜师,因为他没有钱,能不能拜成师,我父亲心里是没有底的。他和我们讲过:当时他没钱买船票,是托朋友李厚康先生(上海名票)帮忙,李厚康先生的哥哥是经营上海到天津客轮的,所以让我父亲坐客轮底仓到的天津。父亲说当客轮启动后他落泪了,因为他当时还不到 17 岁,也不知道到北京之后的状况如何,他一腔热血投奔杨宝森师爷的理想能否实现不得而知,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命运又将如何?然而,杨宝森师爷重情重义,当听我父亲说明情况后毅然决定收我父亲为徒,并且,他把朋友的遗孤视为己出,精心培育潜心教授,这里面的故事有很多。以前我和我的哥哥程杰也整理过一个沈阳广播电台艾华老师采访我父亲的文字记录,里面我父亲自己也讲了许多他和他师父的故事,包括像“师徒二人同台演唱两个‘一轮明月’”等。所以我们小的时候,父亲就经常教导我们要懂得感恩,感念师爷培养教育的恩德。本站是啊,这些故事真是感人,能遇上这样好的师父,也是您父亲的福气啊,他二人既是师徒又是父子。您父亲确实也是得天独厚接受到杨(宝森)派艺术的真传,也学到了杨先生的为人处世之道。后来杨先生又把您父亲带到了天津市京剧团(现在是天津京剧院),从此,您父亲就在天津扎下了根。程云:说到这件事那还要先从天津市京剧团建团开始说起。天津市京剧团是 1956 年建团的,当时全国各地都在邀请大角儿加盟组建国营京剧团,天津市京剧团成立时是杨宝森师爷和厉慧良先生担任团长,我二姨丁至云(梅兰芳弟子)担任副团长,以宝华社原班人马和天津的共和社为班底组建的。我父亲当时在南方已经加入了江苏省京剧团,杨宝森师爷希望我父亲和他一起到天津落脚,所以我父亲离开了江苏省京剧团,和他师父一起加入了天津市京剧团,建团时我父亲是青年老生主演。天津市京剧团能请到杨宝森师爷这样四大须生的大角儿,那是非常值得庆幸的好事,天津的戏迷观众们能够经常亲眼看到这些大师们的精彩演出,也是很有福气的,这也大大地提升了天津观众对各流派京剧艺术的欣赏水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件事情又一次体现出杨宝森师爷重情重义的为人品行,因为他提出要求,不仅他自己加入天津市京剧团,同时宝华社的全班人马一个不落的全体加盟,他一直都在为和他一起摸爬滚打的宝华社所有人员的出路着想,帮助他们都能端上国营京剧团这碗饭。

杨派经典名段(转贴杨宝森艺术网)(2)

天津市京剧团建团时

6月13-15日的演出戏单

当时杨宝森 厉慧良 丁至云三人

各演一天的压轴戏

程正泰也和师父同台献艺

本站:杨宝森先生之所以能够在梨园界开宗立派并被认可,这和他所追求的为人和从艺之道及尽善尽美是分不开的。您父亲在学杨(宝森)派艺术的同时也受杨先生的感染,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您父亲为传承杨(宝森)派老生艺术做了很多工作,1962 年您父亲担纲主演并与全国京剧界艺术家们合作,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搞的“杨(宝森)派老生专场”演出曾经在全国引起不小的轰动,您能介绍一下吗?程云:杨宝森师爷 1958 年仙逝时,我父亲还在朝鲜战场慰问演出,所以没能回来参加追悼会,这也是他的终生遗憾。1962 年,我父亲参加了天津市京剧团组织的京剧流派艺术专场演出,为了纪念杨宝森师爷,他和天津乃至全国的艺术家们通力合作,给天津戏迷观众奉献了许多出杨(宝森)派老生经典戏,演员都是曾经与杨宝森师爷合作过的原班人马,还特别邀请了杨宝森师爷的铁三角搭档的加盟:琴师杨宝忠大师和鼓师杭子和大师,因此是原汁原味儿的展现了杨(宝森)派老生艺术之精华。李之祥老师是杨宝忠大师的手把亲传弟子,受过大师的真传,他当时担纲三弦伴奏,他是后来与叶少兰先生合作 40 余年的著名琴师。据李老师回忆说:“当时的演出阵容强大,天津中国大戏院场场爆满,连台阶上都坐满了观众,还有很多人是站票,真是大饱眼福。因为你父亲当时年龄正是演员的最佳状态,嗓子又好,唱的是满宫满调,杨宝忠先生把自己创新的杨(宝森)派伴奏的花过门全用上了,也是铆足了劲,感觉特别过瘾。整场演出叫好声不断。当时天津电视台转播了整个的演出实况,但因为当时天津广播电台没在现场,加之当时的技术条件没办法录像,所以没能留下音频或视频资料,实在是太可惜了。”本站:是啊,当时的电视技术只能直播,不能录像,实在太遗憾了。这些流派专场演出,充分展示了京剧界同仁在传承流派艺术方面的成果。通过这些专场演出,也让演员和观众共同回忆和缅怀了杨宝森先生的艺术风采,同时更进一步确立和扩大了京剧杨(宝森)派老生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因此意义深远。您知道当时演出的剧目和具体情况吗?程云:我收集了一些资料,也拜访过一些曾经参加过演出的老艺术家们,但我整理的资料不一定很完整,如果有不准确的地方,还请多多指导和批评指正。天津 1962 年搞的流派艺术专场演出一共有 5 次,其中杨(宝森)派老生专场两次;梅(兰芳)派青衣专场一次、花脸专场一次、丑角专场一次。每次演出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各展其才,阵容整齐,名家荟萃。我父亲在这几次专场演出中和大艺术家们合作也是受益匪浅。我父亲参加的演出剧目如下:第一次是杨派专场,3 月 23 - 25 日,我父亲主演三场:23 日晚是程正泰、李荣威、曹世嘉、邓金昆、詹世辅、李少广等合演的《失街亭 · 空城计 · 斩马谡》;24 日晚是程正泰、哈宝山、曹世嘉、李荣威、詹世辅、张世娴、李少广等合演的《伍子胥》(文昭关至鱼肠剑);25 日晚是程正泰、关明林、李荣威、曹世嘉、詹世辅、杨麟玉、张少芳、茹绍岩等合演的《杨家将》(金沙滩至夜审潘洪,程正泰前饰杨继业,后饰寇准)。第二次是梅派专场,8 月 25 - 31 日,我父亲参演四场:其中 26 日晚是杨荣环、程正泰等合演的《三娘教子》;28 日晚是丁至云、程正泰、特邀冯金芙(姜妙香夫人,饰萧太后)等合演的《四郎探母》;29 日晚是丁至云、程正泰等合演的《甘露寺 · 回荆州》;31 日晚是丁至云、程正泰等合演的《红鬃烈马》。第三次是花脸专场,9 月 1 - 3 日,我父亲参演一场,特别是与侯喜瑞老先生的合作堪称经典之作,现在网上还能搜到相关资料,1 日晚是侯喜瑞、程正泰、赵慧秋、詹世辅、曹世嘉、李少广、茹绍岩、邓金昆等合演的《法门寺》(带大审)。第四次是丑角戏专场,9 月 4 - 5 日,我父亲没有参演。第五次还是杨派专场,9 月 6 - 8 日,由我父亲主演了三场,其中 6 日晚是全部《伍子胥》(战樊城至鱼肠剑 · 刺王僚 ),主要演员:程正泰、朱玉良,主要配演:李荣威、哈宝山、詹世辅、曹世嘉、邓金昆、李少广、张世娴、黄荣俊等;7 日晚四出戏,我父亲演双出,其中《击鼓骂曹》的主要演员是程正泰、李荣威、曹世嘉、黄荣俊等,《洪洋洞》的主要演员是:程正泰、李荣威、哈宝山、李少广、邓金昆、高凤茹、田喜兴等;8 日晚是全部的《杨家将》,主要演员是程正泰、朱玉良、关正明、曹世嘉、詹世辅、张世娴、杨麟玉、茹绍岩、李少广等。本站:真是太令人神往了!在当时,一年内组织这样强大的阵容、这么密集的流派专场演出在全国也属首次,天津的观众能够看到这么多杨(宝森)派经典剧目,也是过足了戏瘾了,这么强硬的阵容应该也是空前绝后了。这也说明天津真是杨(宝森)派老生艺术重要的发祥地和传承地,所以在全国天津有一个“杨窝子”的称号,这和您父亲所做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们知道您父亲在“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中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您能介绍一下吗?程云:《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是李瑞环主席创意策划并组织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音配像选择著名老京剧艺术家当年演唱的录音,组织他们的亲传弟子或后代优秀中青年演员,在熟悉这些演出的老艺术家具体的指导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配像,力求达到或近似当年的演出形象。这一工程历时 21 载,先后有 70 多个单位参加,3 万余人次参加,抢救了一大批濒临失传的京剧经典剧作,为观众提供了声像并茂、品位较高的京剧剧目,为京剧教学与研究提供了教材与范本,为京剧艺术的振兴和世代流传做出了重要贡献。我父亲曾经和我们说,能够参与到这项伟大的工程中他感到非常荣幸。我父亲是较早参加到这项工程的人员之一,因为主抓工作的谢国祥先生是我父亲的老领导和好朋友。这里面还要插一句:“文革期间”谢国祥是天津市京剧团的领导,我父亲支持过他,所以后来“造反派”们就把我父亲打成了“保皇派”,哈哈!李瑞环主席和谢国祥先生让我父亲参加这项工程,也是对我父亲非常了解和信任吧。

杨派经典名段(转贴杨宝森艺术网)(3)

李瑞环主席和音配像工作人员合影

第一排:左三张君秋 左五迟金声 右一谢国祥

第二排:左四程正泰 左五张学津

本站: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为京剧艺术留下了很多老艺术家们珍贵的音像资料和影像资料,现在参加配像的老艺术家们也有许多都已经逝世了,包括像您父亲、汪正华、谭元寿、张学津等几位先生,所以这项工程更显出他的弥足珍贵。程云:那个时候我父亲经常和谢国祥先生往返于北京、天津,我父亲一来北京就把我叫去,所以我也零零星星地了解了音配像的一点事情。记得有一次我父亲他们来北京找剧场,我还推荐他们到我们公主坟的海军大院来看看海军礼堂,我也和管理礼堂的主任说好了,可以无偿提供使用。当时谢国祥先生和我父亲来看后感觉海军礼堂是以歌舞演出为主的剧场(海政歌舞团经常在此演出),包括灯光、天幕和侧幕等是不太适合京剧演出的剧场,也就作罢了,后来他们选择了复兴门附近的广播剧院小剧场,当时它归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广电总局)管。本站:听说音配像工程启动后,您父亲为杨宝森先生配过许多出戏,也配过《杨家将》这出戏,是这样吗 ?程云:听我父亲说,当时音配像工程刚刚开始,到底怎么搞还在试验阶段,为了更好的推进音配像工作,当时我父亲就配了杨宝森师爷的《杨家将》,我曾经看到音配像导演迟金声先生在谈音配像工程的文章中是这样说的:“杨宝森先生的《杨家将》,这是我们用过去的录音录的第一出真正意义上的‘音配像’。”我父亲最早为他师父录制的《杨家将》,为以后的音配像录制工作奠定了基础,配像时我是在现场的,当时我父亲为他师父配像是一气呵成,在场人员都称赞说这是学到骨子里的东西。

杨派经典名段(转贴杨宝森艺术网)(4)

李瑞环主席签名的

《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荣誉证书

杨派经典名段(转贴杨宝森艺术网)(5)

程正泰获得天津市政府颁发的“菊坛园丁”奖牌

程云:我所知道的我父亲为杨宝森师爷配过有《伍子胥》《乌盆记》《杨家将》等戏,最后《乌盆记》是公开发布的,我手里也有《杨家将》《伍子胥》两出戏的音配像资料,制作也是完全和公开发布的一样的,这些应该是非常珍贵的资料。我父亲和我们说,能给他师父配像,这是他最愿意做的事情,所以他不但亲自为他的师父配像,还给他的徒弟张克细心说戏,如《珠帘寨》等,他还和他的师兄弟汪正华先生、叶蓬先生一起研究和探讨杨(宝森)派的舞台艺术和表演风格等,这些都是我父亲在音配像工程中做的工作,也是他感念他师父的培育和教养之恩吧。 本站:通过您的这些介绍,让我们看到了您父亲一生都在矢志不渝地追随着杨宝森先生,特别是您刚才介绍的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您父亲和杨宝森先生之间的真实感情。您父亲不仅继承了杨宝森先生的艺术,还培养了很多专业和业余的杨(宝森)派弟子,使杨派艺术延绵不断。这些弟子有的成了名家活跃在舞台上,像张克等;还有的活跃在票房、社团等京剧爱好者中间,他们都在为杨(宝森)派艺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您父亲为京剧事业和杨(宝森)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的贡献,所以您父亲获得了“菊坛园丁”的称号。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先聊到这儿,下次咱们再继续聊一聊您父亲和他徒弟们的故事,您看如何?非常感谢您。程云:很高兴您在我父亲诞辰纪念日的采访,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多多指教,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