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最美的爱情,不是风花雪月、雨意云情,而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不是山盟海誓、蜜语甜言,而是同甘共苦、相濡以沫。

626年6月4日凌晨,在玄武门不远处,刀光森然、长枪林立,八百将士整装待发。

在这些膀大腰圆的汉子中间,一名妇人颇为引人注目。

他们是谁?在这里做什么?要造反吗?

她又是谁?难道,妇人也要上阵杀敌不成……

长孙皇后不愧是千古第一贤后(哪个九十七岁死)(1)


竹马青梅两无猜,户对门当一世爱

1、门传钟鼎,家世山河,名将之女,聪慧难得

601年3月15日的清晨,在晨曦的微光中,喜鹊在长孙家门前枝头喳喳叫着,而房门外的长孙晟急得转来转去。

这个有着“一箭双雕”美誉的“霹雳堂”当代家主,此刻是那样的束手无策。

“恭喜家主,喜得千金一枚,”稳婆的道喜声,让这个名震突厥的军事大家,停下了如同热锅蚂蚁一般的脚步,咧嘴露出了后槽牙……

长孙自幼聪慧,习文极快,而良好的家境,使她这一优势被放大到了极致。

转眼间,她已经到了邻家有女初长成的待嫁年纪,文采斐然的她,亭亭玉立、光彩照人。

长孙不想嫁人。

准确的说,是不想嫁给别人——她想嫁那个,经常跟哥哥无忌一起来家里玩耍的白衣少年,李世民。

白衣少年立桥头,情根深种香盈袖。

竹马青梅望云走,相约半生人相守。

2、门当户对,好事天成,喜结连理,缘定终生

那时候的唐国公,还只是个唐国公,对于长孙家伸出的橄榄枝,自是欣然同意。

那一天,锣鼓喧天,那一天,喜气盎然。

当李世民用颤抖的手,揭下长孙的红盖头,看着喜气洋洋、俏脸绯红的她喊出二郎的那一刻,李世民那被融化的心告诉他自己——这就是他一辈子要守护的人。

当长孙看着俊朗的李世民,看着他颤抖的手、和不知所措的神情那一刻,她知道——这就是她一辈子要追随的人。

613年的某一天,时值豆蔻之年的长孙,如愿以偿地嫁给了16岁的李世民,从此开始他们相濡以沫、互相扶持的一生。

却道是,人生尽有不平路,夫妻同心把关渡——他们双向奔赴的爱情,亦从这里出发……

长孙皇后不愧是千古第一贤后(哪个九十七岁死)(2)


新婚丧母舅流放,相濡以沫御亲殇

1、衣不解带侍生母,窦氏西去少年悲

613年五月,那是昏暗的一天,李世民永远记得那一天的天空——是灰色的。

二次征辽之时,李世民的母亲窦氏随担任督粮官的丈夫李渊出征,在涿郡意外病倒。

照顾母亲的责任,自是落到了随军的李世民身上。可是,纵使李世民精心照料,窦氏仍不幸于五月过世——天,从此没了半边。

二郎,想哭就哭出来,想必母亲大人也不希望你郁结在胸”,急匆匆赶来的长孙,轻抚夫君后背,柔声安慰……

2、福无双至祸成双,舅父外放家道殇

这边,李世民的悲伤尚未消散,那边,长孙家的顶梁直欲倾塌——

六月,杨玄感谋反,同谋兵部侍郎斛思政逃亡辽东,与其交好的高士廉被贬外放。

长孙8岁丧父,舅父高士廉待她,如同生父一般,极为骄宠。

听闻这个消息的长孙,抑郁不已,宛若天塌了一般。

观音婢,不必难过,舅父吉人自有天相,这道关,他定能平安度过,”李世民拥着他的妻子,轻轻拍着,柔声安慰……

苦熬过去,就会有甜,痛过去了,自会回甘。

长孙皇后不愧是千古第一贤后(哪个九十七岁死)(3)


年仅十七当主妇,李唐长孙仁名传

1、随父留守太原,幸福时光绵绵

617年,杨广敕李渊为太原留守。

李世民和长孙夫妻二人,也随父亲就任而居太原。

因婆婆、妯娌都不在,长孙自然而然地承担起唐国公府的当家主妇一职。

在公公的信任支持和丈夫的爱护包容下,长孙度过了幸福的太原时光。

那段时日,没有兵荒马乱的战事,没有生死存亡的焦虑,只有你侬我侬的日常、家里家外的琐碎——长孙乐在其中。

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就是生活——这,才是生活

2、长孙资建玄中寺,仁德之名传太原

“二郎,我看附近的玄中寺破败不堪,百姓无处祈福。我们驻守太原日久,出资修建一下,以飨邻里,如何?”长孙看着归来的夫君,笑意盈盈。

“好啊!我听说过这玄中寺,据说,有个有名的和尚,叫什么鸾来着,在那里住过,”李世民洗了把脸,笑着回答——观音婢总是这样,她的心里,记挂着很多人,好在,自己是排第一位的——是——吧?

“是昙鸾法师,他的二道二力说,还挺有名的呢!”长孙见夫君同意,开心极了,拉着夫君的袖口,“咱们去跟父亲说说,快走呀……”

自此,每当玄中寺的钟声响起,太原郡的百姓们,都会念起李唐家的恩德,还有那个——仁德的长孙氏。

幸福时光总是短暂,苦痛时刻却常连绵——他们,要离开太原郡,回到那个刀光剑影的长安……

长孙皇后不愧是千古第一贤后(哪个九十七岁死)(4)


天策上将太子妒,长孙孝祖谋出路

1、李家反隋立唐朝,世民功高震太子

621年,在秦王李世民征伐四方,先后讨平了薛举父子、刘武周、宋金刚、窦建德和王世充之后,他受封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之上!

“二郎,我觉得大哥那边,似乎对咱们多有提防,是不是因为——”长孙欲言又止。

李世民苦笑一声,“我知道,是我引起大哥的猜忌了吧!更何况,前段时间在洛阳,太子妃她们提出了很多非分之请,都被我拒绝了,唉!”

“其实,别人那里都还好,只要父亲还站在我们这边,就一切安好。只是,最近大哥他们频繁出入皇宫,我听说了很多对我们不利的消息,”长孙说话从来不急不躁,但她的声音彷佛有种魔力,能让焦躁的李世民安下心来。

“放心吧,父亲那边交给我了。但是,有些话我还是要说:人无伤虎意、虎有害人心。二郎要提前做打算才好啊!”长孙看着李世民转身离去的背影,还是说出了那句压在心底很久的话。

2、长孙进宫孝高祖,弥补嫌隙求助力

自此,长孙常常在宫中出入,孝顺高祖李渊。

同时,她同后宫妃嫔交往,以弥补丈夫与皇帝的嫌隙,在后宫中为丈夫存留助力。

幸好,在长孙的斡旋之下,在尚书右仆射萧瑀和太子少保李纲等人的鼎力支持下,高祖李渊始终没忍心对李世民下死手。

长孙为李世民的起事,争取到了宝贵的数年时间!

然而,无论李世民多么不愿意,兄弟反目的时刻,终会到来……

长孙皇后不愧是千古第一贤后(哪个九十七岁死)(5)


玄武之变生死关,长孙亲自犒三军

1、傅仪密奏见秦分,世民闻言定决心

626年6月3日,金星再次白天出现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

“世民,朕得傅奕密奏一封,他说,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高祖递给李世民一道奏折,看不出在想什么。

“ 父皇,儿臣绝无与太子分鼎的想法,”李世民连忙矢口否认。

“没有就好,我知你才华出众,文韬武略,皆是上上之选。只是,长幼有序,位有尊卑,你要理解为父的一片苦心啊!”高祖语重心长,甚至连“朕”都不用了……

只是,他不知道,或许李世民先前还在犹豫,在听闻傅奕密奏之后,他反倒是坚定了决心:既然大哥屡次三番要置我于死地,我为何不可以反击?

这天下,我又如何做不得?

2、玄武门外甲兵起,长孙上阵生死已

626年6月4日凌晨,在玄武门不远处,刀光森然、长枪林立,八百将士整装待发。

在最前面,李世民负手而立。而在他身侧,竟然站着一名妇人——那是长孙!

将士们看着李世民和长孙的背影,内心火热。

因为,长孙说了,今日之事,成便共享富贵,败便血溅玄武——她绝不苟活!

长孙之仁德,他们早有耳闻,只是没想到,她竟然刚烈至斯!

得主母如此,何其幸哉……

世民箭射太子,一战定天下!

只是,世人只看到世民箭射太子的飒,有谁看到他内心的痛?

长孙皇后不愧是千古第一贤后(哪个九十七岁死)(6)


毒药悬腰不独活,游园赋诗舞婆娑

1、世民登基生重病,毒药悬腰不独生

李世民登基后,在繁忙的政务、和对兄长的愧疚中,他重病了一场。

甚至,一度到了病入膏肓、看似救无可救的地步!

“皇后娘娘,您请休息吧!此地,有我们几人和几个奴婢也就够了,”头发花白的老御医,实在不忍心看着长孙皇后一直不休息——她已经数天没合眼了。

“陛下病重,我又如何睡得着?不亲自看着,我总是不放心啊!”长孙皇后面色凄苦。

这时候,老御医发现了她腰中悬着的药瓶,他一眼就认出来了,这不是前段时间,皇后叫他配置的毒药吗?

当时他还奇怪,但又不敢问,莫非——

长孙皇后看到老御医的目光,淡淡地道,“陛下若有不讳,观音婢亦不独生”……

长孙皇后不愧是千古第一贤后(哪个九十七岁死)(7)

2、皇后游园见胜景,春游曲引太宗赞

草长莺飞四月天,春花烂漫桃花灿——太宗病好后,长孙拉着他去內苑散心,恰逢春光烂漫之际,令人心情大好。

“陛下,是这桃花娇艳,还是观音婢更加好看?”长孙犹如翩翩蝴蝶,在桃花嫩柳间飞旋舞动,一边起舞,她一边轻启朱唇,即兴吟道: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太宗听闻,鼓掌大笑,毫不吝啬赞美之词,“观音婢才思敏捷,实非常人,见春情而诵之,令人啧啧称美”。

你难受时,我伤心了好些天,你好转后,我开心了一整年……

长孙皇后不愧是千古第一贤后(哪个九十七岁死)(8)


劝君纳言宽待臣,巧妙借喻论古今

1、以古鉴今劝太宗,平息急躁太宗从

作为一名马上皇帝,唐太宗喜马,人尽皆知。

他不光喜欢,还自己养马,养的还不少,各个品种、各个地方的马匹,他都有收藏、豢养。

一次,他的一匹极为心爱骏马死掉了,太宗大怒!

“朕非得宰了那个该死的马倌不可!”听闻消息的唐太宗怒气冲冲,就要降旨定罪。

“陛下,你还记得齐景公的故事吗?”长孙并没有直接给马倌求情,反倒是回忆起了过去。

每次长孙说话,她的声音都能太宗平复下来,说来也怪,“记不太清楚了。”

“过去齐景公因为马死了要杀人,晏子列举了养马人的三宗罪,一罪养死马,二罪百姓怨,三罪诸侯轻,陛下忘记了吗?”长孙并没有反驳太宗,只是慢条斯理的说着。

因为,她知道,太宗怎能不记得,他只不过需要一个台阶而已……

2、朝服进谏保魏征,太宗息怒更开明

后宫。

刚刚下朝的李世民怒气冲冲:我以后找机会一定要杀了那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到太宗如此生气,她好奇地问道:是谁惹怒了陛下?

李世民回答说:魏征那老家伙,经常在朝堂上羞辱我。

长孙皇后面对盛怒中的丈夫,既没有顺水推舟出言煽动,也没有唯唯诺诺,沉默不言。

她做了一个奇特的举动:暂时不理会丈夫,退到里间,换上了正式的朝服。

然后,她走到丈夫面前表示祝贺。

李世民十分惊奇,询问妻子的用意。

长孙皇后则笑着答道:我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征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的开明,我怎能不祝贺呢!

太宗听了转怒为喜,之后更加重视魏征。

在你困倦时,家里有盏灯,在你潦倒时,家里有一个人——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然而,幸福时光总是短暂,快乐日子总难长远。

长孙皇后不愧是千古第一贤后(哪个九十七岁死)(9)


柴邵告变病加重,死后同穴生死共

1、柴绍告变太宗惊,长孙紧随病日重

634年,某夜,柴绍突来告变,唐太宗立刻穿上盔甲要出门。

陛下,这么晚还要出门?”长孙急忙起身跟随。

“柴绍前来,必有要事,说不定就得见了刀兵,我得亲自前去才好,”唐太宗劝长孙回去,“观音婢身体虚弱,你就不要来了!”

左右侍奉之人,也是极力劝说。

长孙淡然一笑,“陛下深夜外出,又顶盔贯甲,定是有天大要事,我又如何能在这里呆的安稳呢……”

有道是,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长孙用她对太宗的不离不弃告诉我们,真正的夫妻,不仅能同甘,更能共苦!

长孙皇后不愧是千古第一贤后(哪个九十七岁死)(10)

2、生死相牵君莫哀,奈何桥上等朕来

636年,长孙皇后没能抵抗住生老病死,于太宗怀里溘然而逝。

临终前,她拉着唐太宗的手,语气中满是歉意,“二郎,观音婢食言了,没能做到携手百年。观音婢先行一步,还望二郎勿以观音婢为念,带着大唐子民,好好活下去……”

太宗难掩心中悲痛,泣不成声。

长孙生前有言:薄葬,希望不起坟茔,以山为陵。

一向爱重妻子的太宗不仅听从,更下诏将其作为祖制,以传后世,从此开创了唐朝以山为陵的先河。

在长孙皇后去世当年,太宗就开始设想将来与妻子的合葬事宜,决意将来与爱妻同穴而眠。

他每每看着昭陵方向,和大臣们说,“我也知道我不该如此,可这悲痛就是止不住啊……”

636年11月,太宗刻六骏雕像于昭陵。

637年2月,太宗下达了功臣陪葬诏, 并开始陆续让功臣葬入昭陵。

649年,太宗入葬昭陵,在元宫中等待了十三年的长孙皇后,终于又一次与丈夫聚首。

正所谓“连就连,你我相约定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

长孙皇后和太宗,生同寝死同穴,不负夫妻之义、伉俪情深。

长孙皇后不愧是千古第一贤后(哪个九十七岁死)(11)


结语:从青梅竹马,到喜袍出嫁,从偏安一隅,到坐拥天下,李世民和长孙,用他们一生的守望,去践行他们对爱情的诺言:

要连就连一百年

哪个九十七岁死

奈何桥上等三年……

#创作挑战赛##我要上 ##情感##情感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