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佟麟阁(1892-1937),汉族 ,原名佟凌阁(因牺牲后报纸误写为"麟阁",此后就沿用了下来),字捷三,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先后隶属北京政府、国民军、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是冯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是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殉国的高级将领之一。1937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授佟麟阁为陆军二级上将。抗战胜利后,将南沟沿大街改名为佟麟阁路,以示纪念。

抗日战争中三位贡献最大的英雄(曾为国捐躯的十二大上将)(1)

佟麟阁早年参加护国讨袁战争。曾任冯玉祥部陆军第11师第21混成旅旅长。1926年9月五原誓师后,随部参加北伐。1928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35军军长、暂编第11师师长、第29军副军长。1933年率部参加长城抗战,取得喜峰口大捷。同年5月,参加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任第一军军长兼代理察哈尔省主席,跟随冯玉祥驰骋察省,打击日军,收复失地,为察省光复作出了贡献。

2014年9月,佟麟阁将军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二、 赵登禹(1898-1937年),字舜诚(一作舜臣) ,山东菏泽县杜庄乡赵楼村人,抗日烈士,中国国民党党员。1914年赵登禹加入冯玉祥的部队,任冯的随身护兵,跟随参加北伐战争,后国民党军改编,回任第二十八旅旅长。 跟随冯玉祥参加"中原大战",战败后冯的部队被整编,赵登禹被任命为第29军37师109旅旅长。 1937年7月28日,对日作战时壮烈殉国,时年39岁,是抗日殉国的第一位师长。

抗日战争中三位贡献最大的英雄(曾为国捐躯的十二大上将)(2)

为了纪念赵登禹,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平市政府将崇元观南至太平桥的马路命名为"赵登禹路";北平通县古运河西岸一条大街,被命名为"赵登禹大街"。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确认赵登禹为抗日烈士。2009年9月,赵登禹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三、 秦霖(1899-1937),字松涛,广西桂林人,抗日名将。1919年考入广西陆军讲武堂步科。毕业后,历任参谋、连长、营长等职。1936年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高级班学习。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第7军171师511旅副旅长,奉命率部奔赴淞沪战场。1937年10月21日,所部在上海老人桥一带与日军激战,双方损失惨重。10月23日,日军全线反攻,秦霖指挥全旅奋勇作战。下午3时,日军再次进攻该旅阵地。秦霖率部前去支援,弥补缺口。

抗日战争中三位贡献最大的英雄(曾为国捐躯的十二大上将)(3)

在行进中,与大批日军遭遇。激战中,秦霖壮烈牺牲,国民政府追赠秦霖为陆军中将。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四、 郝梦麟(1898-1938),河北藁城人。早年投奉军第三十军魏益三部当兵,曾入保定军校学习。1921年任营、团长。1926年随魏部归属冯玉祥国民军。任第四军旅长。北伐战争时,历任第四军第二师师长,国民革命军第五十四师师长。

1930年中原大战后,兼任郑州警务司令,后任第九军军长。因厌恶军阀混战,屡请解甲归田未准。1937年5月,在调往四川山洞陆军大学将官班学习行至重庆时,获悉芦沟桥事变发生,即返回部队要求北上抗日。后奉命率部赴石家庄前线,行前立下遗书,誓死抗日。1938年10月率第九军驰援山西忻口,参加太原保卫战,任中央兵团长。后为配合卫立煌增援部队夹击日军,在大白水前线殉国。

五、 饶国华(1894年12月7日-1937年12月1日),名厥卿,字弼臣

抗日战争中三位贡献最大的英雄(曾为国捐躯的十二大上将)(4)

1894年12月7日生于四川省资阳县东乡(今 雁江区 宝台镇 )张家坝人,川军第145师师长。抗战中在广德、 泗安 和敌军作战,因属下临阵脱逃而丢失阵地,他深感指挥不灵,愤而自杀, 陆军中将 追晋 二级上将 。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六、 王铭章(1893-1938),字之钟,汉族,四川省新都泰兴场人,民族抗日英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1军122师师长。早年参加保路运动和讨伐袁世凯战争,曾以其禀性正直、骁勇善战而享誉军旅。 著名抗日将领。

抗日战争中三位贡献最大的英雄(曾为国捐躯的十二大上将)(5)

王铭章在台儿庄会战中,因誓死保卫滕县(今山东滕州)而牺牲殉国,为台儿庄大捷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是中国军方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高级将领之一。

2014年9月, 王铭章将军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七、 冯安邦(1884 - 1938.11.3)又名景树,字化民,号恩善。生于山东省无棣县张辛店。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二期。民国抗日将领。自幼资质敦厚,性格豪爽,见义勇为。清末投军,民国元年后隶属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由骑兵排长依次晋升工兵连长、营长、团长,西北军第四十八旅、第三混成旅旅长,第二十八师、第二十三师师长兼代宁夏省主席,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第二十七师师长等职。追随冯玉祥,先后参加了讨伐张勋复辟、讨伐陕西军阀陈树藩之役,及"首都革命"、"五原誓师"、平定甘肃"河湟事变"、中原大战等重大历史事件。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二军中将军长兼第二十七师师长。

抗日战争中三位贡献最大的英雄(曾为国捐躯的十二大上将)(6)

1938年11月3日,奉命扼守大别山的战役中,与敌人血战五十余日,歼灭大量敌人后在转进襄樊的途中,遭日机轰炸,重伤阵亡,壮烈殉国。终年54岁。

1940年9月25日,国民政府发布褒奖令,表彰冯安邦"奋迹戎行,战必先驱"的抗日功勋,并追授其为陆军上将。建国后,冯安邦先后入注《中华英烈大辞典》《无棣县革命烈士陵园英名册》。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八、 陈安宝(1891~1939),字善夫,1891年出生于浙江黄岩县横街乡马院村 (今台州市路桥区横街镇马院村),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9军军长兼第79师师长,国民政府为陆军上将。

抗日战争中三位贡献最大的英雄(曾为国捐躯的十二大上将)(7)

2014年9月,陈安宝名列民政部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九、 唐淮源(1886-1941),云南江川人,云南讲武堂毕业,滇军名将,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1941年中条山会战被日寇围困不得脱身,于山西夏县自杀,壮烈殉国,是国民党军牺牲于抗日战场上的最高级将领之一。

抗日战争中三位贡献最大的英雄(曾为国捐躯的十二大上将)(8)

唐淮源牺牲后,国民政府于1942年2月特颁发褒扬令,追赠其为陆军上将。1986年6月,经民政部批准,云南省人民政府追认唐淮源为革命烈士。

2014年9月, 唐淮源将军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十、 唐聚五(1898-1939),出生于吉林省双城县(今属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兰棱镇)。著名抗日将领,曾担任辽宁民众自卫军总司令、辽宁省代理主席、东北游击中将总司令等职务。

抗日战争中三位贡献最大的英雄(曾为国捐躯的十二大上将)(9)

抗战期间,多次率部与日寇激战,屡立战功。1939年5月18日在迁安平台山一带率部与日寇血战,与所部官兵一起壮烈殉国。

十一、 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荩臣,后改荩忱,汉族,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中国国民党上将衔陆军中将,追授二级上将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参与临沂向城战斗、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1940年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不幸牺牲。

抗日战争中三位贡献最大的英雄(曾为国捐躯的十二大上将)(10)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府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2014年9月, 张自忠将军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十二、第十二位是那些为革命付出的众多无名英雄!

,